人终极欲望的利他性
2016-03-17马卿誉
马卿誉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哲学】
人终极欲望的利他性
马卿誉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欲望来源于主体内心的渴求,主体的欲望可以根据地位的不同分为终极欲望和工具性欲望。从终极欲望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对利己主义尤其是快乐利己主义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对利他主义的观点进行支持。
终极欲望;工具性欲望;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欲望是行为产生的根源,主体会根据自身的欲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活动。对主体行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伦理学界通常会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分,而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对终极欲望的争论。鉴于此,笔者将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一、终极欲望和工具性欲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来源于主体内心的渴求,是行为产生的原因,然而,欲望之间也存在差别,伦理学中通常将欲望分为终极欲望和工具性欲望。
终极欲望是一种由它自身通过某种方式确定下来的欲望。终极欲望并不需要由它的结果或其他指向它的事件状态而将其确定下来。如果主体被问及为什么这些欲望具有终极价值时,他们无法给出更多的解释,因为除了这件事是他想做的这个原因外,并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个行为。
工具性欲望是指当一个人认为一种欲望的终点只是作为达到另一个欲望的终点的手段,而并不是为了其自身时,这种欲望就是工具性欲望。工具性欲望有时也被称为二阶欲望,这一点在Harry Frankfurt的研究中有讨论。[1,2]Frankfurt认为,二阶欲望是一种关于欲望的欲望。二阶欲望是指向一阶欲望的,而一阶欲望主要是针对一般性事物,是一种非意动性的欲望。例如,当一个醉酒的人在晚上大吼大叫扰乱张三休息时,张三便会产生朝这个人大声训斥的欲望,此时这个欲望是一个一阶性欲望;在这之后,张三会产生一个自己不想履行朝这个人大声训斥的欲望的欲望,这就是一个二阶欲望。通常认为二阶欲望是一种工具性欲望而不是终极欲望:张三具有并不履行自己的朝醉酒的人大声训斥的欲望的欲望,因为张三具有不想让自己的窗户被石头砸的欲望,因此并不履行冲那个人喊叫的欲望就是并不想窗户被砸的欲望的工具而已。
二、人的终极欲望是利他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存在利他的终极欲望。鉴于此,首先来看快乐利己主义,快乐利己主义将终极欲望都还原为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这种还原是否正确?Steven Reiss认为,持有快乐主义观点这一本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s)的理论家们对快乐的动机性意义进行了夸张,[3]如他们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享受学习的潜在特点。当学生并不享受学习时,没有从中学毕业,这些理论家就会责备无效的教学、无聊的课程和外在刺激带来的负作用,但这些理论家并没有提供科学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许多关于成人和青少年的例子都表明,当人们面对智力的活动时会表现出不愉悦,这些例子都表明智力活动在许多情境下在本质上并不是愉悦的。
事实上最终促使行为产生的动机并不像快乐利己主义描述的那样快乐。获得快乐可能并不是终极欲望的一个共同特点,因为有些事情的终极欲望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即使本质上促使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快乐的,我们也不能总结出行为是由这些快乐产生的。根据哲学家们对快乐主义的批评,快乐是对一个动机满意的结果,而不是对快乐本身的追求。例如,当“我”爬完山后,“我”会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会促使“我”去爬另一座山。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如果“我”感到疲惫,“我”就不会享受爬山的过程,因此快乐也就不会从中产生,只会因为“我”满足了想要得到身体锻炼的动机而获得快乐。
如果快乐利己主义将终极欲望还原为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是错误的,那么利他主义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真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他人的终极欲望?在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发表了关于利他主义终极动机的观点,如亚里士多德定义了12种终极目标:自信、愉悦、节俭、壮丽、荣誉、雄心、耐心、真诚、对话、社会联系、谦逊、正义。笛卡尔认为,存在6种简单且原始的本质动机:好奇、爱、憎恨、欲望、快乐和悲伤。其他的动机都由这六种组成。所以,利他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利己的终极欲望确实存在,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本质上是利他的终极欲望,因此,利己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终极欲望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
[1]Harry Frankfurt.Freedom of the will and the concept of a person[J].Journal of Philosophy,1971,68(68):5-20.
[2]Harry Frankfurt.Necessity,Volition,and Love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5-180.
[3]Steven Reiss.Multifaceted Nat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The Theory of 16 Basic Desire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4,8(3):179-193.
【责任编辑:周 丹】
B543
A
1673-7725(2016)08-0157-02
2016-05-05
马卿誉(1992-),女,河北石家庄人,主要从事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