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研究
2016-03-17孔建华张国磊
孔建华 张国磊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研究
孔建华张国磊
通过对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持续弱化与淡化趋势,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呈现不稳定与多元化。原因在于:多元文化冲击使信仰弱化,功利主义盛行使信仰冷漠,网络自由化使信仰迷失。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形成多元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格局,回归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持续化。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
2006年,《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民办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特定的工作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积极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单位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从中央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作为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文献回顾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完成本单位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将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大致上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围绕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视角。从党组织具体工作职责的角度出发对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进行合理的分析,揭示了制约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如宋斌认为,学校党组织的作用是对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进行宣传,不仅要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决定,也要对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以及行政负责人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学校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1]二是以民办高校党组织与董事会、院长关系为视角。民办高校通过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既可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又能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度。如岳佩麟、蒋涛认为,在构建科学化的民办高校党的工作机制的时候,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协商沟通机制、党组织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管理机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三是以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为视角。叶云霞认为,由于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不落实,在制度执行中往往存在“缺位”与“不到位”两种倾向,缺乏对贯彻执行各项措施制度的有效控制,因此要完善管理制度,注重过程管理,落实各项任务,才能有效解决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落实难的症结。[3]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围绕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展开论述,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加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措施。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其不足的方面在于:首先,未能从时代变化发展中寻找其实质原因,以致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其次,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较少,仍处于分散的理论阶段。最后,思想建设研究得少,在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不足。
2.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信仰指的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愿认可、自主接受和自觉维护,然后自动奉其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实际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它并不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范畴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中国梦”的追求,对“四个全面”战略理念的学习贯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向往。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界定问题,如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与其他信仰相区别的特点在于它是现实的信仰、科学的信仰、崇高的信仰、健全的信仰。[4]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要素,如张霞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客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三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断追求是我们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5]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如张连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的涌现和相互激荡,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6]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问题,如李明勇认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不同的传播主体会依据自身的传播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将信息进行编码传递给大学生,同时许多干扰因素会影响整个传播过程进而影响传播的效果。[7]五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问题,如陈中奎、徐星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分析认为,目前部分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过时论”、“怀疑论”和“无用论”之说,因此,高校应遵循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积极推进“知”的深入,注重“情”的内化,运用“行”的力量,化解主观上的困惑,强化客观上的认同。[8]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主要从定义解释、信仰主客体、如何传播、信仰培育来入手,从理论研究到实证分析,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以人为研究对象,而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研究还很少涉足,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持续深入的研究所产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与应用价值的著作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开展研究的思路,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分析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产生的原因,探索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的有效途径。
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采用分类调查研究方法,设计题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问卷”,以珠海市三所民办高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师和大学生为“样本”,对教师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就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现场匿名答卷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50份,无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91.67%。同时,课题组采用访谈法对一些问题进行深究,达到全面了解的程度。根据问卷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如下:
1.教师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弱化与淡化
一是学习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虽然高校教师大都是受过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进入高校的工作者,按理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者。但从现实来看,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出现“断崖式”摒弃。课题组以“你是否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问题,以“A、经常学习,B、偶尔学习,C、不怎么关注”为答案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2%,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10%,而选择C答案的人数竟达到88%。可见,民办高校教师在毕业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逐渐减少,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更是难以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呈现理论学习“断崖式”摒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马克思主义进行融入和传播,其信仰程度相对弱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课题组以“你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为问题,以“A、能够在实际中运用,B、没有实践,C、不知道如何实践”为答案进一步访谈发现,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仅占5%(选A答案的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运用的占56%,而不知道如何运用该理论进行实践的达到39%。可见,民办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并不能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因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而上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瞎指挥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是缺乏考核,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信仰淡化主要表现在,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部分高校教师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是情感态度上均存在一定的疏离,甚至出现彷徨,表现出信仰摇摆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逐渐变化和淡化,理智上难以认同。[9]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呈现偏差,从《辽宁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文章中不难看出,部分高校教师纪律性组织性差,责任感缺失,模范作用弱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教师的整体形象负面化。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考核。课题组以“贵校是否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考核要求?”进行访谈发现,部分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考核机制,大多数只关注教师的信仰问题,而对考核方案的执行力度较弱,出现考而不严,流于形式,以致民办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感不强,甚至出现信仰危机。
2.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不稳定与多元化
一是诸多因素影响下,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不稳定。一般来说,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传承惯性,但也不是恒久不变。对处于青春期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这种稳定性是比较弱的,课题组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你是否会改变大学时代的信仰?”进行访谈发现,选择“不会改变”的人数占比仅为28%,而选择“会改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由此可见,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信仰是能够改变的,信仰的改变对自己的影响其实并不大,甚至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也可以反映在“你觉得信仰对你的生活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上,选择“有影响的”占比为31%,选择“没有影响”的占比为61%,选择“不清楚”的占比为8%。而课题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问卷调查发现,家庭的影响占27%,学校的影响占51%,社会因素的影响占14%,朋友的影响占8%。可见,虽然学校的影响因素所占比重较高,但家庭、社会和朋友影响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改变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此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稳定性也显而易见。
二是在多元思想的冲击下,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课题组以“你是否有信仰?”为题目,以“A、有信仰,B、信仰不明确,C、没有信仰”为答案,选择A答案占总人数90%,选择B答案占总人数7%,选择C答案占总人数3%,说明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信仰。但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其信仰的既有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占比为92%,也有选择“信仰宗教(佛教、基督教等)”,占比为6%,此外也有的选择“什么也不信”,占比为2%。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除信仰宗教以外,也有部分学生崇尚拜金主义,甚至追求享乐主义。由此可见,民办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能够得到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和信仰。但也不难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旧思想和观念的迅速更替,加之种种思想不断涌入,给大学生的信仰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吸纳程度高于中学生,而其心理发展不稳定性、分辨是非能力差、易冲动的特点往往造成是非不分、抵制诱惑能力较低等情况。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民办大学生的信仰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信仰宗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数也不少,甚至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题组根据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调研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当前民办高校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三是要确定恰当的挑战水平。在设置课堂知识点时,既不要让内容太难,也不要让课程知识过于简单。如果难度过大,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对考试成绩过低的忧虑,而过分忧虑则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拒绝接受新的知识。如果太过简单,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无东西可学的心理。这两种情况,都将无法激励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把知识点的难度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准上。
1.多元文化冲击使信仰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相互重叠,呈现多元化文化趋势,导致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一定的冲击。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已逐渐成为事实且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交融交汇交锋的局面。[10]多元文化并存在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同程度呈现弱化趋势。从访谈发现,大多数选择“没有信仰”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回答“因难以适应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或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哪种文化,最后不得不选择不信仰”比比皆是。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民办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弱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回归到主流信仰。
2.功利主义盛行使信仰冷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不外乎积极与消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增强社会各方面竞争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诸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负面影响。从哲学意义上讲,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功利主义主张,教育仅仅让学生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为将来就业做准备。[11]从问卷反馈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除信仰宗教以外,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崇尚拜金主义,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无形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冷漠的“助推剂”。再者,社会的负面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当他们发现自身的信仰与现实有一定的落差时,极易放弃本已形成的正确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转而选择错误的信仰(不良意识形态),甚至摒弃自己的信仰。
3.网络自由化使信仰迷失
借助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信仰的改变,甚至出现意识形态扭曲等不良现象,以致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2016年1月22日,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达6.20亿,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的时间占比成明显上升趋势。课题组根据“你觉得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问卷发现,选择“网络自由化”的占比达到81%。可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给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一定的威胁,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也逐渐迷失,出现信仰危机。
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途径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要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教工党员(含预备党员)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修养培养、发挥民办高校党校党课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展开。
1.学校方面:明确定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按照信仰教育的要求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意识层面上的起码要求。[12]高校不仅担当培育人才的责任,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首先,在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上,更应该严格把关,注重高校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按照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能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拥护支持改革开放,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选人标准。其次,完善考核机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者采取定期考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淘汰具有不良意识形态(如鼓吹西方文化,主观批评国内主流文化等)的教师。最后,学校管理层更应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吸收,养成定期学习的习惯,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地位。
2.部门方面:多元参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宣传格局
《意见》明确要求:“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需要高校职能部门协同参与才能实现。”因此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联动机制,优化宣传部门与人员之间协作,形成横向聚合力。所谓联动机制,指的是高校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实现通力合作、协调运行、统一行动以保证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期性和全覆盖的工作方式。[13]主要包括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内部的联动,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联动。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党委宣传部、学工处)不仅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各方面的舆论引导,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各部门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引导。此外,要主动适应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新要求,将校报、校刊、广播等传统媒介与校园BBS、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格局。
3.教师方面:回归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意见》不仅明确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而且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既具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关键在教师。[14]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之所以部分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弱化和淡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学习不够,认可度不高,呈现“断崖式”摒弃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他们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大学生信仰模糊,出现偏差。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应回归学习,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作为己任,形成一定的教学范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更多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
4.学生方面:结合实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15]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教育,对各个阶段的大学生采用分层次培育,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信仰。其次,注重网络自由化带来的影响,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系统掌握该学科,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民办高校大学生应主动适应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发展趋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头脑,时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信仰与行为的统一。
[1]宋斌.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46-47.
[2]岳佩麟,蒋涛.董事会决策体制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运行规律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4-46.
[3]叶云霞.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34-35.
[4]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36-39.
[5]张霞.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成要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73-74.
[6]张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辨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再思考[J].长白学刊, 2010(3):25-39.
[7]李明勇,孙玫,文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播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37-41.
[8]陈中奎,徐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思考[J].理论导刊,2012(6):56-57.
[9]江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7):147-151.
[10]金建萍.多元文化中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范式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12(5):62-64.
[11]柯佑祥.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3-18.
[12]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与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8-151.
[13]宁秋娅.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联动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1(9):63-65.
[14]张雷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5-02-13.
[15]高国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作用[N],光明日报,2015-02-1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36
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持续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MBY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