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三坊七巷景区公示语英译分析

2016-03-17邹夏梦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示语三坊七巷翻译策略

邹夏梦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福州三坊七巷景区公示语英译分析

邹夏梦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以福州三坊七巷及其周边景点的公示语英译为案例,从语言、文化和修辞等层面对相关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对景区公示语英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考量进行分析,探讨译文的不足之处和翻译调整问题。

关键词:三坊七巷;公示语;翻译策略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产生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翻译工作就是为了克服文化和语言差异中的“异”,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沟通。旅游景区公示语作为对游客了解景区文化历史的桥梁,对文化传播发挥着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文古迹公示语翻译既要让缺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体会到人文古迹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又要保证其“原汁原味”不能过于偏差而导致误解。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和历史中心地带,体现了多年来闽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上应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思维传统和理解重点、表达的结构特点和语法习惯、语言风格和文化沟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公示语的本质特性,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三坊七巷”景点现有简介和翻译版本的调研,按照景区功能分区将“三坊七巷”的公示语翻译分为三类进行分析:

一、名人故居简介的翻译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历史文化的见证,孕育了许多近现代名人,他们的故居自然也成为三坊七巷的重要人文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冰心与林觉民的故居。这些名人故居简介有许多相似点,比如语言用词较宏大、介绍事无巨细以及家族旁系的顺带渲染等。此外,这些名人多数是文学大家,为了烘托他们的文学背景,宣传文本往往受中文古代骈体文华丽辞藻的影响,夹杂许多古文言文和诗词表达。这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事实性信息的英文平行文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翻译中多采取相应的“归化策略”和“省译策略”。

(一)“归化策略”翻译案例分析

例1:林觉民简介:面貌如玉,肚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译文1:With the white face,determined mind and honest and openhearted character,he is really a strange man.[1]

这是两广总督张鸣歧在审判林觉民时对他的称赞之词,被用在《战斗中的林觉民》这一板块的生平简介中。中文简介体现了汉语四字排比、整齐对偶、用词华丽等特点;以物喻人,用了烘托性较强的比喻来形容林觉民的民族气节,如以“玉”和“奇男子”等赞美人的表达方法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这与西方人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有所差别,应该采用归化策略,向西方读者靠拢,尽量在英文中找到相近的表达,如译文1正是采用归化策略,用几个形容词进行翻译,但译文1中以“white face”形容“面貌如玉”、“strange man”形容“奇男子”的译法值得商榷。

在《中华词典》中,“玉面”有两个解释:“尊称人的容颜”、“美好的容貌”。因此,“面貌如玉”并非单指对方的面容白皙,而是称赞对方相貌的一种表达。“white face”在英文维基百科网站上的解释为“a form of clown makeup”,在原版《牛津英文词典》中的英文注释为“white or light-colored make-up”,在英美文化中“white face”还有一层意思:小丑面部的白色妆容。由此可见,以“white face”形容“面貌如玉”是不恰当的,建议译为“with outstanding looking”。

结合上下文可知,原文中“奇男子”的表达应是对林觉民的称赞。而“strange”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的释义多含贬义色彩,用于形容人物时意为“奇怪的,奇异的”、“拘谨的”和“不熟悉的”,与原文中的褒义形容相反。此处建议将“奇男子”译为“What a remarkable man”,更符合英美受众的修辞习惯。此外,文中的“and”用得过多,在翻译方法上应予以规避。

由于中英修辞习惯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译语受众的预期效果,在话语内容、诉求手段和表现形式上多做考量,从修辞层面上对译文进行适度调整,才能在译语受众认同的基础上创造出更贴切的译文。

(二)“归化策略和省译策略结合”翻译案例分析

例2:林聪彝简介:林聪彝(1824-1878年),候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次子。长期随侍林则徐,后署浙江按察使,又署杭嘉湖海防兵备道。

译文2:Lin Congyi(1824-1878),born in Fuzhou,was the second son of Lin Zexu. After being his father’s attendant for a long time,he was appointed Acting Chief Judge of Zhejiang Province.[1]

这是林则徐儿子林聪彝故居的简介,文中有几个难点,对于具有中文背景的读者而言都不太好理解:如“候官县”、“按察使”和“兵备道”。“候官县”在文中已有解释,读者便能明白指的就是福州市区;而“按察使”意为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的一种官职;“兵备道”指的是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这两种职务用英文直译出来必须加以解释才能被读者理解,所以很容易出现冗长繁琐的译本,译者采取了归化和省译的办法根据“按察使”的职能,将其等同于西方的“首席大法官”,让西方游客一目了然。而鉴于“兵备道”的官职相对较小,则采用了省译的办法。然而略显不足的是译者将“林则徐”直接音译为“Lin Zexu”,而不是采用国内外通用的英文表达“Lin Tse-Hsu”。

二、坊名巷名的翻译

“三坊七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这些坊名巷名的中文简介都带有文言的特点,文字风格较古朴,语言结构多是四字排比,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而且在表达上比较繁碎,将宫巷名的历史变迁婉婉道来,这些符合人们对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印象和概念。但是对于海外游客而言,这些繁琐的官职和人名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不易记忆。中国传统重“人”,所以很多景点也是因“人”而得以闻名;然而西方重物,注重的是科学和文明的延续,即便是名人故居也是重在该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而不强调其名人本身。因此在翻译上应该淡化文中提及的官职和称谓头衔,转而重视实质信息和事实表达的翻译。

(一)“省译策略”翻译案例分析

例3:“宫巷”简介:因巷内古有紫极宫道观,故旧名仙居里。宋代坊内以崔、李二姓显贵,改称聚英坊;元代又改为英达坊。明成化年间,又以巷内紫极宫,直称宫巷,沿用至今。

译3:Gong Alley:Called Xianju Alley in Tang Dynasty,owing to a Taoist temple inside- Ziji Gong. It was changed to Gong Alley in the year of Chenghua(1465-1487)and remained unchanged till today.[1]

“宫巷”的中文简介里,主要由三个时间段和因果关系组成。而对于熟悉中国古文言文的读者而言,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例如“聚英坊”和“英达坊”,字面意思就是群英聚集、才人辈出的地方,而名字由来是因为坊内曾经出过两位显贵之人。可是这一层意思如果要译为英文,光有坊名的拼音音译还不够,还要解释这两个名字的含义;这样的译文则太过繁琐,并且会模糊读者的阅读重点。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主要是以解释“宫巷”现今名字的由来,淡化了巷名的变更历史,采用了省译的翻译策略。

(二)“归化策略”翻译案例分析

例4:“文儒坊”简介: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后改为儒林坊。北宋时,因“海滨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改名文儒坊。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张经居此,又署尚书里。

译文4:Wenru Lane:Originally called Shanyin Alle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Zheng Mu,Chancellor of the Imperial College,came to live here;the lane’s name was then changed to Wenru,meaning Confucian Scholar.[1]

译文4在翻译“山阴巷”时只有巷名的拼音,并没有提到“山阴巷”的由来,缺少对应的增补信息,势必会给国外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文儒坊”的坊名经历了多次变迁,原名得于地理位置,后两次变更都是因人而变,简介中有如“海滨四先生”、“国子监祭酒”、“兵部尚书”等晦涩称谓,在翻译中可以参考陈小慰教授提出的外宣材料翻译四要点:提供实质信息、增补相关信息、删减和改写[2]选择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如在翻译郑穆的称谓时,只保留了“国子监祭酒”这一个头衔,删减了对“尚书里”翻译;如果将这些繁琐信息逐一直译,容易造成读者信息混乱、阅读中心模糊等问题。“Chancellor”一词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里的英文解释是“the honorary or titular head of a university”,中文解释为“名誉校长、校监”,指的是学府的最高职务。在《中华词典》中,“国子监祭酒”的解释为“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在记录清朝时期官职位列的《清代职官年表》中,则有“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这样的记载,可见“祭酒”是中国清朝教育学府“国子监”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所以,用“chancellor”一词来翻译郑穆的称谓是恰当和贴切的。

三、福建特色民居建筑简介的翻译

闽民居带有浓烈的文化历史感和民俗风情,而且以其精湛的建造设计工艺著称,吸引着许多海内外游客,尤其是建筑和民俗爱好者。所以在对此类古民居建筑简介的翻译上,要格外注重关于建筑本身的事实性信息和特征特色的翻译。

“民居建筑”的中文简介里一般包含四个信息点:一是民居的历史悠久;二是其地位显赫的原主人;三是民居本身的建筑特点;四是如今该民居的文物特性。中文简介都比较注重第一、二、四三个信息点的表达,这种表达习惯符合中国人重个体本位和喜荣誉称谓等的思维和传统。西方“民居建筑”简介文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语言表达自然朴实,简洁干练,较少夸大性的描述词汇;二是多采取第一人称“we”为叙述角度,较亲切而真情实感;三是较多关于景点本身的事实性描述和实质性信息。作为外宣材料之一的旅游宣传文本翻译,面对的受众主要是西方游客,因此其英译应该优先考虑西方受众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在此类文本的翻译上应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还应多参考模仿西方平行文本的表述方式和语言习惯,才更容易让西方受众接受理解。

例5:“鄢家花厅”简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系鄢氏太澄公宗祠,后为侨商邹克明所居。建筑两座相邻,坐南朝北,建筑面积2009平方米。主座现存一进大厅堂,木柱和铺地石板,用材硕大。西院花厅共二进,其中一进雕刻精美,是精华所在。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译文5:Residence of Yan Family:The residence was built in the year of Qianlong(1736-1795)of Qing Dynasty. It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2009 square meters;it was originally the ancestral hall of Yan family. Later Zou Keming,an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an,settled down here. It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1]

相比原文,“鄢家花厅”英译本中保留的信息如下:建筑建造时间、建筑面积,两任主人的信息和建筑如今的文物特性,然而民居本身的设计布局和建筑用材等建筑特色及亮点被完全省略了,这和我们之前提到的西方外宣材料表述重点有所出入,并且会导致西方受众误以为“鄢家花厅”的特色在于“人”,而非在于其至今保存良好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上。而且译者并没有过多解释建造花厅的鄢家,反而对花厅之后的主人邹克明添加以“an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man”的解释说明,容易使受众的理解重点模糊。为了更易于为西方受众理解,采用归化策略将最后一句改为“The building complex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djacent buildings centered on different courtyards,while there is only one hall left in the main building. The west parlor has two single rooms,one of which has unique walls decorated with intricate carvings.”,更符合西方平行文本的表述方式。

四、结语

两种语言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要完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完美地再现原作之中的原语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作为译者,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要将语义和文化都传达给读者[3]。针对文化和语言差异所产生的不可译性,译者应该采取一定翻译策略,在“认同性”的基础上,将这种“异性”因素加以适度改造和加工[4],从而达到最能让受众接纳的译文效果,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文古迹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三坊七巷官方网站[EB/OL]. [2015-07-01].http://www.sfqx.gov.cn/IndexEn.

[2]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6.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56.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0.

(责任编辑:陈果)

Analysi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uzhou

ZOU Xiam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1)

Abstract:A linguistic,cultural and rheto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in Fuzhou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Based on that,som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ranslatio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o giv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tilized in translating public signs.

Key words: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1-0028-04

收稿日期:2015-09-07

作者简介:邹夏梦(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研究。

猜你喜欢

公示语三坊七巷翻译策略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