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六安市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

2016-03-17安徽财经大学王瑞

中国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六安市皖江农业

安徽财经大学 王瑞



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六安市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王瑞

摘 要:六安市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产业经济发展核心,许多其他产业目前还处于真空期、筹备期或起步期,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从粗放型、数量型和低成本驱动转向集约型、质量型来进行发展,将经济发展动力更多的转向服务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六安市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身资源优势的分析,找到适合六安市产业发展的路径,为六安市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业发展机遇挑战路径选择

1 六安市产业发展状况简介

六安市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北麓,境内多山地丘陵,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经济发展在安徽省内仍处于落后地位。目前,六安市除了原有的农业储量资源外,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尚处于真空期或筹备期。虽然近年来基于政府投资以及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六安市整个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以及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发展,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缺乏持续性,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后期失衡,所以六安市在产业经济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还比较薄弱。

2 六安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

2.1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推动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设立,顺着东产西移的潮流,六安市正在迎接着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首先在区位上,六安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作为大别山北麓的中心城市和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既是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又紧邻中部空港新桥机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对外交流十分便捷,是全国产业集团理想的区域性储备中心、流转中心、产业基地与销售中心。其次,在资源储备上,六安市土地资源丰富,用地成本低,劳动力充足,用工成本低,物产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农产品、矿藏作为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和燃料。另外,还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可以提供能源,众多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可以用于发展旅游业,符合产业发展建设和产能扩张的各项条件。

除此之外,六安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优势也十分明显,不仅有中部崛起战略助力产业发展,还早在2010年就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六安市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国家更是重视其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2.2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目前的六安市产业发展处于良好的政策环境中,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六安市的产业基础十分脆弱,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也没有大型产业项目建设方面的经验,产业生态环境不成熟,市场服务机制不健全,事实上更加偏向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缺乏有效的发展机制,是六安市进行产业布局急需应对的难题。另外,从六安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来分析,六安市既在江苏之后,又居安徽之西,这直接导致其在产业发展战略东进与承接东产西移时受到两道资源拦截屏障——“苏江障”和“皖江障”。南京作为一座吸纳性城市,与沿江的6市15县组合在一起减缓了长三角产业转移进入安徽的速度,阻碍了优质产业资源向六安市的承接,形成了对六安市的第一道资源拦截屏障,即为“苏江障”。另外,从皖江城市一带来看,六安市地处皖江城市带的最西面,地理位置比其他城市都要差。而合肥凭借省会优势和以巢湖、六安为两翼的地理优势,拥有更多吸收资源的机会,形成了六安市第二道资源拦截屏障,即为“皖江障”。经过这两个城市带对长三角西移产业的筛选吸收,一些优质的企业或产业就会被吸纳在当地,而进入六安地区的产业可能少之又少,或者是一些相对落后的企业和淘汰产业,能耗高,污染重,但附加值低,效益低,这将对六安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生态环境优势是六安市发展的一个最大可持续的优势,这损坏了我们最根本的利益点,也违背了我们产业发展的初衷。另外,六安市本身并不是一个消费型城市,城市的规模和发展的速度尚且不能强有力地拉动产品消费,所以短期内大规模转移进来的各产业产能还需要其他地区共同去消化,而产品对外输出无疑会加重物流成本,对产业发展的成本控制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六安市正值产业建设高峰期,需要引进大量高端人才,但目前在人才方面的建设尚不到位,也没有完善的人才招揽计划,人才市场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因此,吸引人才入“皋”亦是当务之急。

2.3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

分析六安市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制定出符合六安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对于农业来说,当今社会,农业经济仍然是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生产价值链中不可或缺,它的发展与其他许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就针对六安而言,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产业经济发展核心,对六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势头,但这并不意味着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地延续之前的发展模式,而是要扬长避短,认真地解决三农问题,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为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是发展有机农业,发扬“褚橙柳桃”的作风。

目前,农民依旧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来肥沃土壤和驱除害虫,虽然这些会起到显著作用,但是残留的农药会引发了愈来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抓住市场需求,努力推广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既天然又安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综合应用多种广告营销手段,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六安市名优特产的品牌价值。

面对“苏江障”和“皖江障”对东产西移的削弱作用,六安市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棉麻轻纺业、食品加工业等,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投资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招商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环境基础,努力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性价比高的产业吸引进来。还可以架设能够穿越这两道资源拦截屏障的桥梁,深入细致地对其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主动攻击。同时也要兼顾到这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六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应成功地利用这些资源去规划景区,发展服务业,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可以保护、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其中不仅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还包括两处4A级景区,七处3A级景区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如国内知名的重要旅游景点佛子岭水库、天堂寨、寿县古城等。政府可以在这些旅游景点上加大财政投资,增加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观光。同时积极建设美好乡村,以六安独特的恬水淡香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蜿蜒的田埂、布满丘陵的茶园、清澈的小溪,再加上散发乡土气息的农家乐度假庄园,做做趣味的果蔬采摘活动,听听农民们最淳朴的笑声,赏赏静美的乡下景色,享受一段惬意的农家生活,这些都是六安市对外旅游宣传的特色名片,也是吸引广大都市游客的最好招牌。与此同时,市政府要配合旅游产业快速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积极利用旅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顺势优化产业比例,构建新型城乡经济发展道路。

2.4走“互联网+”之路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作为经济的杠杆,降低成本投入,通过提高效率、便捷沟通、加强管理,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红利。就以农业为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六安市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广告宣传、销售、运输等各领域的运用,通过网络使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建设融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先吸引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入驻,予以支持引导,增强他们作为现代农产品企业在市场上的适应性,调动他们开拓外地市场的主动性,培育出一部分优秀模范企业,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再大力开展电子商务促农业、进农村综合示范,吸引更多的小企业和零散农户。

当然,线上交易离不开线下支持,六安市政府要建设好相关配套设施,诸如建立大型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同时鼓励广大企业走出去,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一些农产品专营店和连锁店,以线上推广带动线下销售,以线下服务促进线上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互联网+”为驱动下,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与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以及类似的外部电商平台开展对接与合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信息产业园,广纳贤才,自主开发构建一些物流快递平台、交易支付平台或其他商贸平台以及用户终端软件,通过提供第三方服务来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在经济从粗放型、数量型和低成本驱动转向集约型、质量型来进行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六安市要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对落后产业进行调整升级,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方面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同时又要凸显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重视第三产业和人才高地建设,鼓励创新,利用新兴技术,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寻找新的突破口,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来加快六安产业发展的步伐,最终让六安人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也使六安市能够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余佳华,黄润.基于RMP分析的六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6).

[2] 张鹏顺.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3] 李修俊.六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定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4] 张晓勇.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2(29).

[5] 罗瑶.农业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以六安市农业城乡统筹规划为例[J].中华民居,2014(6).

[6] 安徽六安:“互联网+绿色”开创农业强市新格局[N].皖西日报,2015-11-29.

[7] 陈彬.新时期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11).

[8]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 2004(2).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b)-149-03

猜你喜欢

六安市皖江农业
六安六面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艺术天地
《晨曦》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