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农产品供需特点及趋势研究

2016-03-17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杜姗姗王晓平

中国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供需批发市场水产品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杜姗姗 王晓平



上海市农产品供需特点及趋势研究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杜姗姗王晓平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上海市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五大类农产品的流通供需现状,指出了上海市本地农产品呈现自给率低,对周边兄弟省市的依赖程度高的特点,并针对上海市农产品流通现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上海市农产品市场快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上海农产品供需特点发展趋势

上海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和最大的消费性城市之一,常住人口不断增长,已突破2400万。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上海耕地面积的缩减以及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本市农产品呈现出自给率较低的特点,因此,了解上海市农产品的供需现状及特点,并对其流通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上海市农产品产业背景

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型都市的代表,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市,截至2014年12月,上海市常住人口达2425.68万,比2003年(1765.84万)增长37.37%,人口密度3826人/平方公里,但其中农业人口仅占9.7%。上海90%以上的粮油果蔬等农产品需求都由外埠供给满足,基本形成了北粮南调、西果东输及冬季南菜北运、夏季北菜南送的流通局面。

近年来,上海市农产品总产值呈逐年稳增的发展趋势。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2.22亿元,其中,种植业171.04亿元,增长0.5%;牧业70.03亿元,增长0.3%;渔业60.5亿元,增长1.3%;农林牧渔服务业11.56亿元,下降3.7%。此外,上海全市粮食(包括大豆)112.89万吨,蔬菜产量377.86万吨,比 2013年分别下降1.1%和1.9%;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为27.05万吨、30.04万吨,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2.0%和10.75%。截至2014年年底,上海市有7202个产品、1489家企业取得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绿色食品248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71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310家,无公害农产品6928个;分别建成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场247家和300家;拥有粮食家庭农场2787个,农业龙头企业386家以及专业合作社3192家。

从2003年~2011年,上海市总播种面积趋于平稳,在40万公顷上下波动,供给稳定;自2012年开始,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平均每年减少3.58%,尤其在2014年,总播种面积仅为35.89万公顷。总播种面积下降的一方面原因是农村从业人员的减少,农村从业人数从2013年的181.21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168.45万人;另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各种项目的建设等,也是造成上海市总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主要大类农产品供需特点分析

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海江桥、上海江杨等,全市共有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及水产品等五大类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140多个,年交易量60万吨左右。在上海市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渠道。

2.1上海市粮食的供需特点

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上海,是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上海耕地面积少,2014年,上海市粮食播种面积16.49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96%,比2013年下降2.1%;粮食产量为112.89万吨,下降1.1%。上海粮食供给来源于本地生产和外地采购,其中,自给能力约为10%,将近90%的粮食供给主要是从东北地区、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调入。

上海粮食需求品种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以及粳稻谷等,口粮以粳稻谷为主,目前,上海粮食年总需求量在5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需求量达370万吨,随着城市的扩容、人口总量的增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2.2上海市蔬菜的供需特点

上海,人口密度3826人/平方公里,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消费城市,其对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集中。本市蔬菜的供应分“客菜”和“郊菜”两大类,“客菜”主要由周边城市通过大市场、大流通进入到上海市场进行交易的蔬菜,以耐贮存,便于运输的品种为主,提供了上海蔬菜总需求的60%。

而本地郊区生产的“郊菜”主要以绿叶菜、反季节精品菜、食用菌等为主,上海本地生产的“郊菜”近年又呈现出种植面积稳定,生产能力增强、质量水平提升的良好局面,其中,绿叶菜自给率稳定在90%左右,“郊菜”年供应量稳定在320万吨左右,主要通过各大批发市场来提供,上海江桥市场为其市民提供了70%的“郊菜”需求。

2.3上海市水果的供需特点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水果消费城市之一,人均水果消费量巨大,全年销量达200多万吨。其水果供应主要分为:本地生产、国内外采和国外进口三部分,其中进口水果的成交量在40万吨左右;本地水果供应将近46万吨,相比于2013年增长23.9%;剩余的近114万吨靠长三角周边城市甚至全国范围内供应。

上海的水果市场不只是华东地区的集贸中心,而且涌入了诸多洋水果,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果商、果农,目前,全市现有水果批发及其配送企业个数在130家左右,形成了五大水果集散中心,其销售业态已从过去单一批发零售、超市、大卖场等向网上销售和配送到家的形式转变。

2.4上海市肉类的供需特点

2014年,上海市肉类产量供应约64万吨(折合生猪约1280万头),其中,本地肉类产量19.42万吨,占30%左右,剩余的70%由外省供应,在外省供应的肉类产品中,以生猪和肉品调入的约占50%;以分割肉、托盘包装等形式进入本地超市、大卖场或专卖店进行销售的约占10%。

据调研发现:由本市屠宰场提供和外省市进沪的肉类产品占比为3:1,由本市屠宰场提供和外省市进沪肉品白条肉经批发直接进入本市菜市场、集贸市场、伙食团、餐饮等企业占15%。在零售环节,市民购买猪肉的主要场所仍然是标准化菜场,其销售量占本市猪肉消费量的80%以上,其次是超市、大卖场,其原因是标准化菜场比超市、大卖场的价格低。

2.5上海市水产品的供需特点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城市之一。2014年,上海市本地水产品供应30.9万吨,较2013年增加13.9%;2015年,上海市民对水产品的需求量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交易量达72.7万吨,同比增长1.9%,交易额达251.83亿元,同比增长2.44%。

目前,上海除了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沪北江阳、铜川、恒大、曹安四平、国泰六大水产市场外,还有20多家水产品批发市场分布于上海的市区和城郊。其中,上海东方国际水产品中心年交易量占全市水产品交易量的50%左右,是上海特大型中央级专业水产市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海市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的供需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本地农产品供应量自给率比较低,对周边兄弟省市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中,对外来粮源的依赖度比较高,占90%;对“客菜”的需求约占60%; 70%的肉类来源于外地。

3 上海市主要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

通过上文对上海市农产品供需特点及现状的分析发现,上海市的农产品主要由周边省市来提供,仅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很难满足现实需求,提出其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公益化、信息化、渠道多元化发展趋势。

3.1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趋势

从政府角度,上海市政府从2004年起开始推广“标准化菜场”,于2011年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截至2014年共创建农业部标准园19家,市级标准园128家,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也将标准化菜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规划中若按3000万人口计算,到2020年,上海的标准化菜场将达1500个。

从现实中及购买量上看,标准化菜场仍然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主渠道。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本质是实现“农超对接”、竞价拍卖、电子商务等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基础,利于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所以,标准化是未来农产品流通的必然趋势。

3.2农产品流通公益性趋势

农业部于2004年颁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界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共事业”,以服务农业、农民和城乡消费者为宗旨,为了体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上海市最大的“郊菜”交易市场——上海龙上华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近期推出免费提供“客菜”交易营业房及摊位一年,免收半年市场管理费,提供免费装卸等优惠政策。

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借鉴北京市郊区开办周末菜市场的公益性行为,由上海政府出面协调街道社区开办公益性的周末菜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实现大众受益的愿景;此外,公益性也是实现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

3.3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趋势

借助电商平台、超市、社区等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此外,“产销对接”、“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餐对接”、“社区直送”、“团购直销”等都是减少流通环节、实现渠道多元化的有效手段,都能在保证上海市农产品供应顺畅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大格局。发展渠道多元化,拓宽渠道的宽度,形成各渠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流通格局,是农产品流通未来的发展趋势。

3.4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引领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己成为农产品现代流通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技术条件。农产品流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推动农产品网上展示和网上交易,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网上销售规模。

3.5农产品流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

农产品流通绿色化,一方面指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无公害农产品,引导种养殖企业进行绿色化生产;另一方面指通过科学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过程中采用无害、易处理、可循环利用的包装,尽量较少空载,提高流通效率,将降低对农产品的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的任务作为流通绿色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产品流通的绿色化和品牌化将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洪岚.我国城市农产品流通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

[2] 周勇,池丽华.上海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03).

[3]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 201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b)-142-03

作者简介:杜姗姗(199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工程方面的研究;王晓平(1977-),女,山东潍坊人,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供需批发市场水产品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