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创造绿色经济新增长点
2016-03-17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
◎环保部副部长 吴晓青
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创造绿色经济新增长点
◎环保部副部长 吴晓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绿色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全面描述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蓝图,首次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统领提出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全面部署了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六大措施,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绿色发展主要是为了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之间的矛盾,是为了解决我国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已具备很多有利的因素和良好的基础,也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可供总结和借鉴。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什么样的保护要有所作为,什么样的发展要有所不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保护环境方面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生态自觉进一步增强。其次,“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健全完善。今年以来中央已经陆续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六个配套方案,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该方案实施以来,今年1-8月共处罚案件405件,罚款金额3.3亿元,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29起,对环境违法形成高压态势。第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赢”正在成功实践。“十二五”前3年,我国环保投入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64%;专家预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带动我国GDP增加约7.6万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虽然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高度、政策力度、实践深度不断提高,但是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幅度与公众期待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2015年11月以来,先后在我国东北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出现了大范围灰霾天气,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次大面积产生的灰霾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持续时间长。东北地区从11月6日开始,到15日才基本结束,持续了10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从11月26号开始,到12月2日才结束,但12月6日至10号又再次出现重污染天气,首都不得不启动红色预警。二是影响范围广。东北地区36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重度以上污染的城市有28个,灰霾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超过39个,灰霾面积超过53万平公里。三是污染程度重。许多城市的PM2.5日均浓度值连续多天超过250微克/立方米,部分城市日均浓度值多次超过500微克/立方米,个别站点的PM2.5小时浓度峰值甚至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左右。当时,北京的PM2.5是600-700微克/立方米,而同期云南的PM2.5是25-30微克/立方米,形成巨大的反差。频繁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也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挑战,我国加快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中国的环境支撑了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现在的环境再也不能支持我们今后的粗放发展,所以在“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中国的环境质量:
一是增强绿色发展的定力。越是经济增速下行,越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能放松对环保的要求。要守住生态环保的红线和底线,促进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是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
三是加快工业绿色化升级。努力改变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和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与绿色化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
四是推动绿色消费革命。积极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实施能效和环保绩效“领跑者”制度,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加大绿色采购的力度,引导公众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利器,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保部门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环保产学研合作模式,组建一批有代表性的环保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大力提高环保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和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创造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本文系作者在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