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一种方式看世界

2016-03-17朱永新王立群

民主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旷阿甘世界

朱永新 王立群

序 一

以心为眼看世界

朱永新

朋友告诉我,他的好友培松先生写了一部非常好的人物传记,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当我知道传记的主人是杨佳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第一次见到杨佳,就被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是2012年年初,在中央统战部的大会议室,为推进民主党派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深入开展,特别举行了“杨佳精神”研讨会,杨佳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的确,杨佳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励志故事: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最年轻的英语老师,21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大学讲师,29岁因为眼疾失明,30岁被评为中科院副教授,37岁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用一年时间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MPA学位,46岁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第二次见到杨佳,是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2015年3月11日下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身着一袭纯白衣裙,优雅从容地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发言席,作了题为《点赞正能量 厚爱正能量 弘扬正能量》的发言。据介绍,她是全国政协大会发言有史以来第一位盲人委员。我想,凡是用心感受她发言的人,不仅能够从她所讲述的内容中获取正能量,还能够从她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正能量。

这部《换一种方式看世界》所传达的,仍然是这样一种正能量。

命运如同过山车一般,忽而助她冲上高峰,忽而带她跌入谷底。而这个高挑典雅的女性,高峰时没有得意忘形,谷底时也不自怨自艾。29岁因病失明,她却把遭遇的不幸变成了对才智的磨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失明之后,杨佳以心为眼去观看世界,正如书的扉页上所写的题记那样:“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一个人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

无独有偶,能够这样捕捉住杨佳精神的作者培松先生,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培松是我们民进的会员,在出版社工作,是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的高足,策划、编辑、创作过不少好书。前不久,他创作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信仰》,还在我的第二故乡苏州的报纸上连载,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并且,他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从2012年开始,他曾先后出资、募资在农村偏远中小学捐建了六十余所“开明书屋”,我本人曾为其颁发过荣誉证书。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位作者同样是以心为眼地打量这个世界,尤其是观赏着杨佳的世界,才有了这些细腻生动的文字。

这本《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和力量,读着读着,感觉我也像杨佳一样,学会了用心灵来追抚生命了,来打量世界了。这样的感觉,很微妙,也让我很享受。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第三只眼睛”,帮我开启了身上蕴藏的潜能,让我也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

同杨佳教授一样,我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致力于新教育理论的推广和实践,努力让莘莘学子能享受到一种更新、更有效、更完美的教育模式。我们倡导换一种方式做教育,让孩子们换一种方式学习,换一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换一种方式爱这个世界。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能感动自己的也能感动别人,所以,我乐于向大家推荐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好书。

我们新教育实验一直呼吁教师应该书写生命的传奇。反过来也可以说,每一个书写自身生命传奇的人,也就是每一位老师,都会潜移默化地教育身边的人。这部关于杨佳的传记作品,是杨佳用生命写就,是培松用文字共鸣。我希望更多读者走进书中,不仅被这部作品打动,更被杨佳的人生打动,并因此汲取更多正能量,书写出自己独特而精彩的生命故事。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序 二

她跑出了中国的软实力

王立群

关于杨佳,老实说,以前我知之甚少,了解不多。读了培松先生的作品《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后,我不但认识了杨佳这个奇女子,而且对其肃然起敬。放下书卷,慨然良久。

我想到了阿甘。《阿甘正传》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奥斯卡金像奖电影之一。阿甘的人生与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先天弱智的人,用他的坚持、“傻傻地”去做每一件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传奇。关于阿甘,我们能说的,想要说的可能有很多,但其中有两个镜头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一个是影片开头,阿甘坐在路边长椅上说的那句话:妈妈说过,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是哪种;一个是阿甘的奔跑,长达三年的奔跑,从东海岸一直跑到了西海岸,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奔跑,实则是阿甘一生的隐喻,目标执着,自强不息,奔跑不止。

我想到了保尔。保尔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革命战士。保尔一生勇敢、顽强以及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坚强品质,激励了后来无数的青年人。他的一生,无愧于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想到了师旷。师旷是中国先秦时期晋国的音乐大师。他天生目盲,但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发奋苦练,将自己的耳力发挥到极致,在音乐方面收获了极高的造诣。不仅如此,师旷还博学多闻,颇懂治国之道,他多次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参与政事,进谏国君,深得晋侯及民众的敬重,后来民间更是因此附会出许多关于师旷的神异故事。当晋平公为师旷叫屈,感叹他在黑暗中过生活时,师旷没有自卑,也没有自伤,而是借此劝谏晋平公:真正的黑暗,不在于失明的生理缺陷,而是君主不能任贤举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师旷,这便是师旷的生活态度,当无力改变的遭难出现之后,自怨自艾是没有意义的,活出个样子,才是根本。

我想到了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李陵之祸,他遭遇肉体、精神的双重打击,然而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以历史上身处困境的先贤激励自己:“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终于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宏著《史记》。

这些古今中外的、现实中的、书本上的,抑或影视剧中的名人,在我们身处逆境、不知所措、辗转焦虑之时,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不过,这些伟人毕竟离我们有点距离了;而杨佳,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样的人。

可以想象,曾经一切顺风顺水的她,在眼睛骤然失明之后,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她痛苦,困惑,甚至绝望,但是,最终的她没有被命运击倒,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不屈的品质,从黑暗中,勇敢地站了起来,又开始了她人生新一轮的奔跑。这一次,她跑得更远,她跑过了大海,跑到了美国,跑到了联合国,她跑出了中国的荣誉,她跑出了中国的软实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曲折、没有磨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遭遇困厄,不自甘堕落,能够“穷且益坚”,创造更为辉煌的人生,这绝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其间的付出与汗水,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感受才最为深切。

老实说,杨佳的成就,换做我们很多眼睛炯炯有神的人,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特别感谢培松先生,让我有机会阅读杨佳,详细地了解杨佳。我想说的是,杨佳的事迹能够触动人的灵魂,令人感动。面对困难,她能够让人无畏,不屈不挠,勇敢向前。杨佳是一个很值得敬重的人。我很乐意写几句话,以此记录杨佳于我心灵的触动与震撼。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

她,少年天才,刚读完高一就考上了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她教的学生都比她大。她在刚开始收获幸福的时候突然跌入人生的低谷,双目失明又面临婚姻的破碎。这一年,她29岁。

命运抛弃了她,但她没有抛弃自己。重新像婴儿一样学吃饭、学走路、学盲文。不惑之年,她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创造了奇迹,被誉为中国的“软实力”。失明,没有让她止步,甚至促使她加快了前行的脚步,一直走到联合国,成为联合国的官员。

回首往事,她说: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这本《换一种方式看世界》完整地描述了杨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记录以一个身残志坚、柔弱女子的视角,去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1999年5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得知杨佳的事迹后致函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如果不是采访的内容,我简直无法相信她竟是一位盲人,不但事迹感人,而且英语十分流利、纯正。那种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也是很突出的。如有可能,建议过一段,可请她向我们大学的师生作一次报告,可能会是一次生动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九三学社原中央主席韩启德寄语杨佳:“担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既是荣誉也是责任,相信你一定能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国学大师季羡林寄语杨佳:“人生就是承认事实,不安于事实。不怨天,不尤人。珍惜眼前,并尽量加以改善。”

2001年12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致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的信中说:“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从哈佛学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哈佛大学教授、曾在白宫效力于四位总统、克林顿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大卫·哥根教授给杨佳的毕业论文破例打了哈佛的最高分A+,并为杨佳赠书题字:“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东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软实力》作者JOSEPH NYE(约瑟夫·奈)教授感叹:“杨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

(培 松)

猜你喜欢

师旷阿甘世界
师旷论学
师旷撞晋平公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师旷妙语劝说平公学习
因为《阿甘正传》我来到了美国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藏在心底的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