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洪亮吉寄成亲王手札稿赏鉴
2016-03-17方晖
方晖
歙县博物馆珍藏有清洪亮吉寄成亲王手札稿一册,长22.7厘米,宽12.3厘米,半页十行,白口,四周单边。全文为小楷书写,字体工整匀称,端正秀雅(见图1~图8)。封面上有行书“洪稚存寄成亲王手札稿”字样,现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洪亮吉(1746-1809年),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1799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孑L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此手札稿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皇帝虽效法祖宗的勤奋而未尽法;二,用人行政应改变乾隆时期权臣当国之弊;三,当前风俗日趋卑下,赏罚仍不严明,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似肃而未肃。直接把未能扭转朝廷弊政的首要原因,归结为嘉庆帝本人,同时对乾隆晚期以来的官场习气做了全面的抨击和揭露。结果,龙颜震怒,三天之后,洪亮吉被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戍所。洪亮吉因上言而获罪,这无疑是对嘉庆帝下诏求言的讽刺,结果给朝臣以重大心理打击,此后便很少有直言的。说来也巧,嘉庆帝在处理洪亮吉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京师大旱。嘉庆帝先是求雨,未果;接着清理刑狱,依然无雨;嘉庆帝接着下令让各省将永远监禁之人从宽释放,还是没有下雨。嘉庆皇帝想来想去,可能是自洪亮吉流放后,朝廷中就没有人敢讲话了,犯了天怒。于是立即下诏命洪亮吉返京,时洪亮吉到伊犁刚卸下行李。据《清史稿·洪亮吉传》载:“诏下而雨。”嘉庆皇帝喜极而诗,在诗前加序日:“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於呼吸,益可感畏。”洪亮吉流放伊犁,无意之中创下了一个中国流放史上的神话,传为千古美谈。
这件手札稿是洪亮吉写给成亲王永理的私人信件。它来源于何处?是否就是初稿本?我们不得而知。所幸的是,此手札稿附有书卡一张,上面注明它来源于歙县洪坑,作者为洪稚存,版本年代为清同治,给我们留下了相关信息。除此之外,馆内没有任何关于此手札稿的来源和版本鉴定的详细档案。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判定。关于来源,洪亮吉祖籍安徽歙县洪坑,三十七世洪璩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为洪亮吉的祖父,入赘于常州赵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之女为妻,从此定居常州。现存于洪坑村中的“世科坊”是为明代弘治年间所建,上面记录了明清两代中进士的洪姓子孙名单,我们在其中就发现了洪亮吉的名字,不难看出歙县洪坑村人是把他作为家乡名人来看待的。另外,许承尧的《歙事闲谭》也将洪亮吉作为歙县洪坑村人写进了书中。故而,此手札稿来源于歙县洪坑是可信的。关于版本的年代,首先,我们将它与《极言时政启》(《清史稿》)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结尾部分。手札稿的结尾:“……执事舆朱石君、尚书刘云房总宪非亲信大臣,则有言事之责也,故敢并贡其愚,伏惟睿鉴,探择不宣。”《极言时政启》的结尾:“……且自去春大考陈疏以后,自分当得不测之诛,蒙圣天子知其愚,而宽其罪,则亮吉已受再生之德,又何敢知而不言,负覆载之生成乎?亮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这说明当时洪亮吉送给成亲王的有两份奏稿:一份是写给成亲王本人的;另一份是请他代为进呈给嘉庆帝的,而此手札稿就是前者。另外,两者在文字上也颇有出入,如《极言时政启》开篇写的是“日侍三天,追随匝岁”,而手札稿写的是“亮吉昨岁在京,追随匝月”。再如称谓上,《极言时政启》中用的是“亮吉”,手札稿上却用“某”字代替。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这不是他的初稿本,而只能是抄本。进而,我们从稿纸特点和文字气息上来看,此手札稿的版框内为暗红竖栏线,行格较窄;版框外“天”大“地”小,是典型的清代后期的文稿形制。文字气息使用上也与同治年间的相符。综此,我们可以断定其版本的年代为清同治年间,它是歙县洪坑洪氏后人的手抄本。
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部手札稿至今流传已有百余年,其中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为我们研究清代洪亮吉的治国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