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博物馆藏民国报刊评介

2016-03-17王亮谌小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莞刊物民国

王亮++谌小灵

中国的报刊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邸报,据唐代文人孙樵《经纬集》记载:“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日:某日皇帝亲耕于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谢礼于安福楼南。……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孙樵的叙述清晰地表明,至迟唐中元年间即已出现以“幅”为计量单位,“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把当时政事“条布于外”的杂报——《邸报》。邸报之名,历代因之。至清初时改名《京报》,亦称《塘报》《驿报》。民国成立,改名《政府公报》。至是,官报遂成为国家制度。自唐以迄清末,我国报刊以《邸报》为中心,全国言论统于一尊,民间并无办报的机会。

广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祥地。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东办理禁烟事务时,在衙门中设立翻译馆,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文报刊,整理后命名为《澳门新闻纸》。《澳门新闻纸》遂成为中国最早的译报。鸦片战争后,随着办报中心的南迁北移,广东报坛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1872年,广州才出现国人自办的报刊《羊城采新实录》,但该报详情已不可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在京、沪两地广办报刊,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广东举人钟荣光响应维新派,在广州创办《博文报》,成为广东最早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之后广东相继出现《岭学报》《岭海报》《纪南报》等多种民间报刊。

东莞地区毗邻广州,得办报风气之先机,办报事业开始得比较早。目前所知,最早出版的东莞报刊是《东莞旬报》。它创刊于1908年7月1日,三十二开本,月出三册,逢五发行,内容分为论说、文丛、文苑、小说、粤讴、谐薮、邑事、国事、外事等数十部分。但其出版不久即停刊。因报刊多为当日发行,且有流通性强等特点,人们对于它们的收藏意识一般较为淡薄。但作为能直接反映本地区当时社会情态的重要载体,其学术价值不容小觑。东莞市博物馆(下称莞博)作为东莞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自1929年创馆开始,即留意出版刊物的收集。据1936年出版的《东莞博物图书馆特刊》介绍,当时邑内外人士捐赠图书甚多,其中不乏报纸杂志。后因时局动荡,加之莞博易址,旧藏书刊多有佚失。现莞博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旧报刊,据初步统计,馆藏共有旧报刊51种,数量近百份(册)。其中发刊于民国时期的报刊有43种,共87份(册),是旧报刊的主要部分(见表1)。这批民国报刊内容涉及时局、社会、教育、经济、司法等诸多领域,对研究民国时期东莞地区的时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将莞博馆藏民国旧报刊分为抗战刊物、莞邑刊物及其他刊物三个类别,择取有代表性的报刊作一简要评介。

一、抗战刊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下,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动员广大人民开展持久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党在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很多报刊。据统计,1937年至1945年,仅华北、华中解放区就创办报刊400余种。莞博现藏43种民国旧报刊中,主要内容为宣传抗战的报刊就有15种(见表1)。现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前进报》《救亡呼声》两份报纸介绍如下:

《前进报》:莞博藏《前进报》共10份,12期,其中有两份为合期刊(见图1)。《前进报》是抗战时期活动于东莞地区的东江纵队的机关刊物。它的前身是1941年1月,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区创办的《大家团结》报。同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区创办《新百姓》报,这两份报纸是抗战时期东江抗日游击区最早创办的革命报纸。后两报合并,仍以《新百姓》报名出版。1942年1月,东江文化工作委员会将《新百姓》报易名为《东江民报》。1942年2月,部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决定将《东江民报》改名为《前进报》。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后,《前进报》成为纵队的机关报。它是在部队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依靠部队指战员和抗日爱国人士的支持,在敌伪顽势力和反动舆论的环境中,创建的新闻阵地,主要宣传党的政策。《前进报》从1942年3月至1945年9月共出版发行了100期,发行范围遍及东江、北江、珠江、粤中、粤北、西江、韩江和南路等各抗日游击区和部队,在华南敌后有广泛的影响,成为指导全省各地组织开展对敌斗争的主要言论阵地。

《救亡呼声》:莞博藏《救亡呼声》报刊共5册,6期(见图2)。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在广州创办发行的《救亡呼声》旬刊,是中共支持和领导的进步群众抗日救亡团体“救亡呼声”的报刊,它冲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种种阻挠,为全民族抗战救亡呐喊,对当时广东地区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积极的作用。《救亡呼声》旬刊从1937年8月创刊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在一年零两个月中,共发行了20多期。主要刊登政论文章,并辟有“火线上”“座谈”“救亡情报”“抗战知识”“通讯”“文艺”等专栏。《救亡呼声》一般发行量每期数百份至1500份,最高发行量达2.4万份,销往广东各地和港澳地区。它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重要的舆论发动和指导作用。

二、莞邑刊物

2008年至2009年,东莞图书馆为提升地方文献的馆藏质量,填补东莞旧报刊的收藏空白,启动了《现存东莞老报刊收藏情况及数字化可行性研究》项目。经过两年的调研,搜集到分布在东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保存有东莞老报刊的单位6家,发现《东莞民报》等老报刊数十种。其中《东莞民国报》《莞中周刊》《东莞司法三日刊》等3种有内政登记证号。

莞博现存有东莞本地旧报刊9种,按出刊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东莞公报》(1911年)、《东莞工商月报》(1928-1929年)、《莞中学生》(1934年)、《莞中周刊》(1935-1937年)、《明中学生》(1936年)、《东莞司法三日刊》(1946年)、《东莞县工商日报》(民国)、“东莞警卫队之驻地”剪报(民国)、《东莞通讯》(1974年)。由此可见,明确出刊于民国时期的东莞本地报刊有7种,报刊内容涉及司法、工商、时局、教育等诸多方面,对研究东莞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大有助益。在这7种报刊中,《莞中学生》是册数最多、内容最全、保存最好的一种报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莞中学生》:《莞中学生》约创刊于民国十九年(1932年),由学生自治会学术部主编,是学生会出版的唯一刊物,每学期出版一至二期(见图3、图4)。至于《莞中学生》创刊的目的,东莞中学1938年的毕业生芦苇在《(莞中学生)过去的概观》中写道:“《莞中学生》发刊底目的,并不是有点缀着中华民国文坛的野心,最大的企图也不过是联系我们同学的写作,因作为一个喜欢研究文艺的青年,创作欲之火,正在它们的内心里燃烧,要发泄他,才觉得痛快,一篇文章在那个能够在众人面前发表了,精神上才能够得到很大的安慰。”该刊以文会友,集思广益,在莞中极一时之盛。迨至1938年秋,莞城沦陷,学校搬迁,迫不得已而停刊。

《莞中学生》正文分为随笔与散文、论文、艺文、小说、译文、通信、剧本、诗等八个部分。因为时代的原因,《莞中学生》的不少文章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该校学生对民族觉醒、抗战救国以及自我担当等方面的思考。如第八期《恢复我国固有的道德文化是否可以救济社会?》一文写道:“固有文化之道德,是带有古代性,不带有合理性,不断向前进展的社会的现代,绝对不能向后退。回复在这进展的某个段落。恢复中国固有文化道德,不但不能救济向前进展的现代社会,还要使他退步和崩溃。”如第十三期《国难中谈救国》、第十四期《怎样负起当前的任务》《学生会的活动怎样才能配合救亡运动》《日本“二·二六”政变与中国民族出路》等,内容皆与抗战救国相关。这几册泛黄的馆藏《莞中学生》期刊,诞生于时局动荡的抗战时期,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意识形态的产物。透过里面的文字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莞邑学子,在刀和枪的背后开辟了一个个隐形的舆论阵地。尽管他们手无寸铁,但依然关切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

三、其他刊物

莞博藏民国报刊中,除数量较多的抗战刊物和莞邑刊物外,还有约二十种其他刊物,林林总总,内容庞杂。有诸如《中国青年》这般关注青年成长的红色杂志;有如《星岛日报》这般在香港出版,在大陆也有发行的刊物等等。这些刊物因主题不一,很难归人同一刊物种类,暂以“其他刊物”之名记。

《中国青年》: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历史最长的红色媒体(见图5)。它的基本宗旨是:关注青年生存状态,服务青年成功人生。它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后因受国民政府迫害,曾几次中断办刊、易名。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3万份。《中国青年》是《先驱》停刊后改出的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是“一般青年运动的机关”。

《星岛日报》:创刊于1938年的香港,是一份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发行网络覆盖全球的中文报刊(见图6)。现在的《星岛日报》除了在香港发行以外,也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发行。它旨在为中产阶层读者群提供客观而深入的报道,尤以教育和地产新闻最为出色。

以上对莞博藏民国报刊进行了简单评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近百份的民国报刊中,大致可分为“抗战刊物”“莞邑刊物”以及“其他刊物”3种类别。其中以抗战刊物数量为最多,这些报刊中有国统区的报刊,也有解放区的报刊,虽政治色彩不一,但都有共同的宣传抗日的主张,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东莞本地的报刊出现的时间虽然较早,但现存并不多。莞博藏有的这7种东莞民国报刊,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司法、教育、军事,涉及领域较广,是研究东莞民国史的良好素材。其余的二十种报刊无统一主题,又无统一出版属地,且内容庞杂,难以统类,暂以“其他刊物”记之。总之,东莞市博物馆藏民国报刊,种类丰富,内容详多,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待有意者细细探究。另外,这批馆藏民国报刊存放时间较长,至少有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我们知道,纸质文物的保护难度很大,虽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安装通风设备及空气过滤器、文物柜中加干燥剂和杀虫剂、减少光线照射等,但仍有很多报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损、虫蛀等情况(见表1)。现值莞博筹建新馆之际,新馆的文物保存条件将会大大提高,必然有利于这批民国报刊的保存与利用。

猜你喜欢

东莞刊物民国
东莞,东莞
莞香
刊物贺词
母鸡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走进东莞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