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板丝弦里的说书声

2016-03-16林迪

时代报告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梆子曲艺

林迪

每年一到正月十三这天,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三两结伴,四五成群,一大早就来到马街,以天为棚,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

这便是河南宝丰县著名的“马街书会”,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马街书会,最早起源于元朝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因为在马街有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曲艺精湛,人品高尚,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桃李满天下,马老师寿终卒于正月十三日。后来,他的徒弟,虽散在各地,但每到正月十三日都提前到达马街,悼念老师,并纷纷说书竞艺,相互取长补短、切磋曲艺,时久天长成为书会。

今年的书会现场参会棚位有500多个,参会艺人达上千人,参会群众9万余人。赶会的人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不多时,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擦背,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尤其是到了后来,马街书会不但只是人们交流切磋的形式,也同时成为了一种民间文化的奇观,特别是自从在1995年10月17日,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闭幕式上,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先生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宣布命名平顶山市为“中国曲艺城”,宝丰县为“曲艺之乡”之后,马街书会更是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正月里的一个主要盛会。

延续了700余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它聚集了一代代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在2016年的马街书会上会看到,很常见的一块木头、两个铁片,到了民间艺人的手里就变成了一件乐器,让人大开眼界。来自洛阳的胡老师,一只手拿着两个钢板,一敲一打,另一只手挥舞着,那是张嘴就唱起来。钢板撞击的清脆声,带上胡老师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河南梆子是河南的地方剧种,一听这名字,里面肯定少不了“梆子”这种乐器。说是梆子,其实就是两块特制的木头,然后通过敲打发出声音。但是这梆子也很有讲究,比如在马街书会现场记者就见到两种梆子,一种是用手来演奏的,一种是用脚演奏的。来自鲁山县的民间艺人赵老师告诉记者,因为一个艺人要独立演奏多种乐器,所以必须手脚并用,于是就设计出了脚用梆子。

说起民间曲艺,怎么能少得了鼓呢!板鼓、小战鼓在马街书会现场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音色清脆的打击乐器既能伴奏,还能合奏,又能独奏,因此使用非常广泛。

三弦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它演奏出来的声音音色粗犷、豪放,认真听起来都会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笙这种乐器距今已经3000多年的历史,这么古老的民间乐器,马街书会上自然少不了它。这种乐器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非常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就在简板弦乐一响的瞬间,说书艺人们一个个像换了个人。平时灰暗的眼神绽放出光彩,表情夸张,唱到激动处,竟情不自尽地手舞足蹈起来,所有的嘈杂声都淹没在他们那苍劲的嗓音里,你看到的是一个个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一时间书会上鼓板弦乐、琴筝齐鸣,汇成了曲艺的海洋。从某种程度上说,马街书会是老百姓心中的天堂,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地位高低,谁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欢乐。它又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现代人渐渐远去的传统梦想。而这一切,都凝聚在一把二胡、一个三弦或一副简板里,人生三味尽在其中。“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在空旷的麦田里,他们以天为幕,地做台,说古唱今,将梦想激情尽情地挥洒。一年365天,364天他们是农民,但在这一天,他们是艺人,是艺术家,是传统的守护者。

曾经在马街与几个艺人交流,大家都觉得马街书会的商业味太浓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再也不来马街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每到正月十三,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又在马街相聚了。

我想是这块神奇土地的诱惑,以及叠加在这里的文化记忆和独特的感觉,才使艺人们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千回百转,山高水长,天南地北的说唱艺人,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负鼓携琴,前呼后拥地向这块土地走来。从简板丝弦里,吹拉弹唱中,一笑一颦,一板一眼,一甩手、一投足,恣意驰骋,满台生风。就是这些艺人,把马街的名字刻在心里,追逐信念的脚步从未停下,永远铿锵。他们始终用生命诠释艺术的神秘。市井草根的马街书会,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纯净,质朴传神。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口头文化,以一种最世俗的方式,走过风雨,跨越千年,生生不息。这才是根,这才是艺术,这才是艺术生命的真谛。

虽说曲艺面临曲种、曲目逐渐减少的威胁,但一看到台下热情的观众,以及在台上倾情演绎的老中青民间艺人,让人坚信,曲艺文化一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马街不老,传奇永续。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梆子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独具的梆子戏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