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外衣下的“庞氏骗局”
2016-03-16董海燕
董海燕
“他的仰慕者尊崇他为奇才,而批评者把他看成是个骗子。无论如何,他在最恰当的时刻走上了历史舞台。他那令人惊异的运作,将标志着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声咆哮,并且他的名字也将永远为人们所记住。”《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一书的作者米切尔·朱科夫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本书讲述了传奇骗子查尔斯·庞兹的非凡人生,他制造了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
查尔斯·庞兹的“生财之道”
1882年,庞兹出生于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古老的罗马大学毕业之后,他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只身横渡大西洋,寻求他的美国梦。与数百万新移民一样,庞兹从做杂货店伙计到路边推销员,再到洗盘子的小工,在生活底层苦苦挣扎。
庞兹的发迹,始于他偶然发现的国际邮政代金券之间的利率差价。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利率波动很大。然而,国际邮政货币体系依据的是罗马条约,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例如,一张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西班牙比塞塔,而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于是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张代金券;运回美国,这样的一张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手续费,1美元换到的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价值1美元10美分。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到波士顿兑换,将有10%的利润。随着一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使得货币的价值由于使用地点不同而大相径庭,这的确在理论上为回邮代金券的投机提供了可能。当然,这在实际的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回邮代金券无法变现;同时,各邮政缔约国总共发行的代金券数量有限,并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可能。
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现在是外汇市场通行的做法,但是在庞兹的年代,这一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庞兹计划的唯一问题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虽然最终庞兹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生意还是就此展开了。因为他要销售的并不是回邮代金券这种商品,而是他的创意。
1920年7月24日,《波士顿邮报》登出了一则不寻常的报道,内容是:“三个月内让你的金钱翻一倍,庞兹在45天内付给投资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数千名投资者,国际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汇率获得利润。”这条消息一出,波士顿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都会明白,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甚至,庞兹还给了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
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而庞兹却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了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甚至连他的烟斗上都镶嵌着钻石。
在当时,庞兹甚至被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波士顿邮报》上的报道登出后不到一个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自己只买过两张。波士顿警方逮捕了庞兹。在法庭为他定罪后,庞兹将一张字条递给了旁边的记者,上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世间的一切荣誉就此成为过眼烟云。”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真实故事,“庞氏骗局”自此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在媒体揭秘出的世界十大诈取钱财骗局中,庞氏骗局是骗术之根,后来的许多骗术都是从“庞氏骗局”衍生出来的。直到现在,这个故事里闪现的金融手段还在许多国家的资本市场上辗转流传,还是众多投机者聚敛财富的那根魔术棒。
未曾走远的“庞氏骗局”
“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这是e租宝曾经广为宣传的营销口号。
在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平台上,截至2015年12月8日,e租宝的总成交量被定格在了745.68亿元,总投资人数90.95万人。当天19:00左右,e租宝网站开始处于打不开的状态。紧随其后,e租宝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因经营合规问题,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这也是e租宝官微上发布的最后一则信息。
一个多月后的2016年1月14日,备受关注的e租宝平台的21名涉案人员被北京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至此,全国最大的P2P平台瞬间瓦解。
4天之后的1月18日,当投入MMM金融互助社区的2万元钱突然停止支付利息,本金也无着落时,成都市民张琴隐隐有些不安。但她并不甘心,毕竟在网上看到有那么多人宣称自己赚了钱。直到2月初朋友传来一份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关于“MMM金融互助社区”的风险提示时,她明白,钱是要不回来了。
四部门的风险提示称,MMM金融互助社区有传销特征,运作模式违背价值规律,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2016年年初,这两起互联网金融风暴给千百万投资者兜头浇下一盆冷水,凝结成冰。
在MMM平台,最低可投60元,最高6万元,第15天开始可以提取本息,投资最长期限为30天,平台不收任何费用,一年收益高达23倍。除了这种靠利息赚钱,MMM还有一个推荐奖金制度,即第一代推荐第二代,第二代推荐第三代,以此类推,老会员会从每一个新会员中获得提成,被推荐人进行一次操作,推荐人将得到10%奖励。
在理财分析人士邓厚林看来,这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只不过借助了互联网的手段,穿上“互助互爱”的高尚外衣。
为何上当?
“一个字,利!”邓厚林认为,承诺月收益30%,这是什么概念?按复利计算,投入一万元,一年后将超过23万元!如此丰厚的利润,自然引发不少人敢于冒险。相关平台往往以“成功者”的暴富故事击溃投资人最后的心理防线——别人都赚了,你不投资就等着后悔吧。
“e租宝”共推出过6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间,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投资人张先生表示,“e租宝”的推销人员鼓动他说,“e租宝”产品保本保息,哪怕投资的公司失败了,钱还是照样有。
“我拿10万块钱比较的话,在银行放一年才赚2000多块钱;放在‘e租宝’那边的话,它承诺的利率是14.6%,放一年就能赚14000多块钱。”投资人徐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投资人席女士则称,自己是被“e租宝”可以灵活支取的特点吸引了:“一般的理财产品不能提前支取,但‘e租宝’提前10天也可以拿出来。”
更有疯狂的“大爷大妈”,提着现金直接杀往e租宝当地分公司。
“e租宝”对外宣称,其经营模式是由集团下属的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协议,然后在“e租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形式发标融资;融到资金后,项目公司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则向投资人支付收益和本金。
但在e租宝涉案人员被逮捕后,办案民警介绍,在正常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赚取项目利差,而平台赚取中介费;然而,“e租宝”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空手套白狼”的骗局,其所谓的融资租赁项目根本名不副实。
“e租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在看守所,e租宝关联公司钰诚国际控股集团总裁张敏说。这位昔日的互联网金融第一美女总裁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充满悔恨,面容憔悴。
时针往前倒拨,2011年4月21日上午11时,随着开市锣的敲响,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市交易。两年后,张宁海投资了100万元购买了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的一款叫“日金宝”的资金受托产品。那个时候,他甚至不知道铟是做什么的。又过了两年,他被告知,这100万元拿不回来了,或许,会代之以一堆他从未见过的铟。但这并不是他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更让他担忧的是,这100万元投资可能什么都换不回来。
2015年9月3日,公安部专门针对泛亚事件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昆明泛亚公司涉稳问题应对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的公安机关切实做好昆明泛亚涉稳问题应对处置工作。
此后,约22万与张宁海一样的投资人陷入了泛亚兑付危机——泛亚已经正式宣告其有色金属交易所委托受托交易商出现了资金赎回困难,他们共有400多亿资金涉及其中。
在张宁海保留的一份宣传单上,泛亚承诺给参与这项业务的投资者们如下条件:保本、固定收益年化13.68%、银行监管账户、收益每日到账、资金随进随出。
实际上,投资人投资的是一种名为“铟”的稀有金属,投资者通过泛亚,把钱借给贸易商购买“铟”,贸易商把货卖出获得收益,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分给投资者从而使投资人获得收益。据悉,泛亚的铟价比市场价高25%~30%,它的货其实没有真正用户购买。从投资者手中拿到钱之后,泛亚实际上是自己买入了“铟”,并且囤积起来。分析人士称,在“钱”变成“货”之后,泛亚只有拿后来投资者的钱,付给之前的投资者,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
自庞兹的骗局败露至今已过去了将近100年,但为“庞氏骗局”穿上不同的外衣,形形色色的投资神话,仍然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麦道夫们精心筹划的一个个骗局“可以从中国安徽的肥沃大地讲到缅甸北部饱受战火摧残的地区,直到比佛利山上那些棕榈树林立的街道”,某新闻记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复杂不言而喻。
“庞氏骗局”对中国的警示
“你贪的是他的利息,他要的是你的本金。”这句话用在“庞氏骗局”上可谓一针见血。无论是那些民间的现货、期货或者外汇交易的骗子平台,还是现在红透半边天的部分骗子P2P公司,又或者是最传统的民间借贷骗局,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并不是所有回报超高的投资都是不可靠的,关键你要了解它之所以能获得高回报的原理和风险。说到底,风险收益总是成正比,投资有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宣称没有风险、却收益奇高的投资,那恐怕就是一场骗局了。
在传统社会,由于信息闭塞,交易成本高,所以旁氏骗局容易得逞。而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信息通畅,交易成本低,骗局难以得逞。但为何互联网金融中庞氏骗局反而可能做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周业安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互联网上信息太多,信息过载产生了认知负担,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硬信息对个人来说非常困难。所以,互联网并不会让我们在具体判断和决策时变得更聪明,恰恰相反,我们的认知偏差反而可能更严重。
也许正因如此,像庞氏骗局这样的老把戏总是变着花样不断出现,但依然无法教会贪婪的人们何为谨慎。那么,当一项短期内高投资回报的许诺与承诺者本身的业绩并不相称的时候,投资者或许应该想想庞兹的故事,甚至需要不时回顾一下上世纪20年代初那个美国金融史上著名的——庞氏骗局。
号称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泛亚,曾经以替国家做战略收储之名来定义它的商业行为,一切化为泡影之后,人们发现,泛亚不过是囤积居奇罢了,跟国家战略没有半毛钱关系。铟的价格一直在跌,按泛亚的官方说法,他们拥有全世界95%的铟库存,一旦泛亚大储量的铟流向市场,必将引发持续暴跌。如此一来,22万投资人换回的一堆铟将变得一文不值。
在e租宝位于安徽蚌埠的关联公司钰诚集团的多个办公场所,甚至蚌埠市政府大门口,每天都有投资人聚集,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事情的处理结果,并不断询问,自己投的钱还能拿回多少?
在MMM群里观望的某P2P平台理财师强子指出,这里所谓的规则极易遭到破坏,存在高度的道德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崩盘。
……
某种程度上,这也佐证了庞氏骗局的标准定义,这个链条一般以高收益为诱饵,以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告终。
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的起点:1934年,庞兹被遣送回意大利,他又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也没能得逞。1949年,庞兹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慈善堂去世。死去时,这个“庞氏骗局”的发明者身无分文。
然而,哪里才是故事的终结,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警醒的。(资料来源:《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中国经济周刊》、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