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中原
2016-03-16李丹
李丹
2001年,第八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名单出炉时,李仲党所创作的歌曲《山妞走四方》和他参与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香魂女》都在其中。
对于李仲党来说,这不仅是他首次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更是对他音乐创作的一种认可。而这样的获奖方式,更像是一种隐喻——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河南省豫剧三团一炮打响的豫剧现代戏《香魂女》,时任豫剧三团副团长兼艺术创作室主任的李仲党为其全剧创作了序曲、幕间和描写音乐,完成了乐队的配器任务。在李仲党所有引以为傲的作品中,无一不显现着戏曲音乐对他的滋养。他的创作一直根植于中原大地,汲取着中原文化的养分。作为音乐家的李仲党,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这片热土。
1983年,李仲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在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陈铭志、王建中、杨立青等音乐大师的影响和指导之下,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曾经学习过小提琴的他,进入学校后便显露了出众的艺术才华,在校期间就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包括弦乐四重奏《随想曲》、钢琴组曲《脸谱》等。
1986年毕业之后,李仲党回到了豫剧三团艺术创作室。在之后近2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独特而鲜明的音乐创作风格开始在中原戏曲音乐文化的滋养中“生根发芽”。
那时的豫剧三团因着老一辈音乐家的带领,走上了发展创新之路。在音乐新风的吹拂之下,剧团的戏曲创作再创高峰,而李仲党参与作曲和配器的一系列豫剧现代戏均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如豫剧现代戏《红果红了》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一名,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演员等荣获21项“文华”单项奖,同时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统一……正是由于新老音乐家的共同努力,河南现代戏曲音乐创作走出贫瘠,走向丰满,不断实现零的突破。
那时仍是年轻作曲家的李仲党,难以忘记戏曲音乐家王基笑老师对人才的珍视和对新人的鼓励,更难以忘记与同辈音乐家一起冥思苦想、共同进行艰苦创作的情景。他说,豫剧三团整体的创作氛围是让他受益终身的,成为他艺术生涯的深刻烙印。
在学习与创作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他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在音乐学院所学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融入到戏曲音乐的创作中。
河南大学教授、音乐理论家杜鹤鸣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对李仲党创作的无伴奏合唱《觅》做过评论:“他将无调性音乐这种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手法之一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在豫剧现代戏《香魂女》的序幕音乐里,为了描写“窑变”深层次的内涵,他首次大胆使用了多调性现代作曲技法,使音乐与舞蹈、人声达到了完美结合。这在戏曲音乐创作中尚属首次,对李仲党来说,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在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邻里歌谣》中,他将河南坠子中一句很有特点的旋律,化成了这首歌的主题音调,通过歌曲写作技法的运用,再加以丰富和发展,使该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原地域风情,脍炙人口。在李仲党看来,河南坠子比较口语化,易于传唱,将这种特点融入到这首具有现实意义的声乐作品中,能够深入人心,让人感到亲切。直到现在,他仍然难以掩饰对这首作品的钟爱,一是因为在创作上的创新,二是因为与总政歌剧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女士和词作家陶善耕先生愉快而满有收获的合作。
正是由于对河南民间音乐的坚守和创新,李仲党凭借《山妞走四方》《邻里歌谣》《春天的声音》《农家车谣》四首声乐作品的创作,连续获得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歌曲类获奖历史上,唯他一人取得过这样丰硕的成就。
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铁金演唱的《山妞走四方》是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为背景,通过特殊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走向全民富裕的重大意义。为了了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李仲党和词作家张金永、陶善耕一起深入到南阳社旗县采风。在那里,他看到了年轻姑娘们怀着一腔热情出门闯荡,她们走出大山不单单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有评论家认为,“这首作品成功运用了豫剧音乐元素,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与作品反映的情节、人物、时代背景、地域指向等相互交织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听众通过这首作品感受到这一时代特有人群朴实的精神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歌曲《春天的声音》是和词作家阮志斌先生合作而创作的,作品以国家减免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背景,完成于2006年6月。歌曲以中央一号文件在广大农村产生的巨大反响为着眼点,把一号文件的公布比喻为春天的声音,把文件精神给中国农民带来希望的内在意蕴巧妙融合,达到了作品艺术性、思想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旋律优美、流畅,充满深情,极易引起听众心灵的共鸣。该作品荣获了第十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全国广播歌选一等奖,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演唱。
不管是《山妞走四方》《邻里歌谣》,还是《春天的声音》《农家车谣》,他的作品都紧扣着时代的脉搏,心系大众,贴近民心。
《农家车谣》这首歌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代背景,以父亲的三辆车(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的变化,以小见大地歌颂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举国上下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伟大成就的热潮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怎样寻求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来歌颂这一盛事,对词曲作者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和词作家张体龙先生一起带着这个想法深入观察生活,从老家院里的一辆旧自行车、一辆旧摩托车和正在驾驶的一辆崭新小轿车生发开来,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飞跃,三辆车的变化不正是广大农民朋友生活的真实写照吗?一首作品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词以朴实的语汇、流畅的韵脚把农村三十年的可喜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歌曲旋律以河南豫剧为基调,既厚重又轻快,与歌词相得益彰,充满了极强感染力。该作品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各种形式在国家、省、市舞台上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品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孙学翔演唱。
2014年10月,李仲党和词作家刘林同志受中国音协的邀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河南兰考采风创作。他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身体力行地学习实践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为背景,把焦裕禄精神和老百姓的期盼融为一体,讴歌博大的爱民情怀,以赞颂和呼唤公仆精神务实作风的回归这一切入点为主线,以“老焦”这一老百姓对焦裕禄的爱称为支撑,创作了歌曲《老焦》。歌词朴实、感人,围绕百姓嘴里的老焦、百姓眼里的老焦、百姓心里的老焦、百姓期盼的老焦进行叙事展开。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采用叙事与颂歌体的曲式结构技法,将词曲融为一体,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该作品在中国文联艺术家走进兰考的大型活动中首演,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演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目前在文艺志愿者走进基层的演出活动中已经演出近60多场,各界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具有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中心、文艺志愿者协会将这首作品列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所创作产生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进行推广。
李仲党的创作题材、体裁非常之广,无论从交响乐作品、声乐作品包括合唱作品、室内乐作品、钢琴作品、戏曲音乐、影视音乐、广播剧音乐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问他音乐创作涉猎这么多领域、拥有这么多成就的秘诀,他只说了两个字:勤奋。多少个宁静的夜里,他将自己的思绪一点点沉淀,挥笔写出动人、美好的旋律。他不但勤奋地创作,还更加勤奋地学习。每年他都要抽时间回到母校一趟,和老师们见见面,了解一些国内外音乐界的创作动态,从而更好地充实自己。在知识上,他不断地吐故纳新;而在创作中,他从不畏惧进入新的领域。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他努力地寻觅着,探索着,撕扯着,蜕变着……
2016年5月,“‘根在中原’李仲党交响作品音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这对他来说是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他交响乐作品创作的一次检验。音乐会上将演奏他新近创作的交响组曲《华豫风情》、二胡与乐队《豫韵》、管弦乐《梨园意象》等作品。在春光明媚的季节,从他心中流淌出来的乐曲将如鲜花般纵情绽放。
一位音乐评论家曾说,李仲党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原的传统文化沃土,他对地方戏曲音乐素材的使用和地方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河南地域风韵,阐述表达着中原民众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内涵。他始终坚持“民族或地方音乐风格和求新求变”相结合的创作精神,在近代河南作曲家中最先运用二十世纪先锋作曲技法进行音乐创作探索,使得他更早一步具有了独特的音乐视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在音乐创作新思维、新技法与地域音乐风格特色的融合尝试中,促使他在借鉴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和配器手法上具有了不断增强的把控能力,而这种把控成为他音乐创作中重要的成功“神器”。
中原的音乐文化积淀是作曲家李仲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里可爱的人民,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他脚下的这片土地,都给他了深厚而丰盈的滋养。他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成名,也因为他深深扎根在土地里的双脚以及所秉持的高远心志,他将在音乐的创作道路上越踩越深,越走越远……
(李仲党,国家一级作曲,河南大学教授、艺术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河南省合唱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政府津贴优秀专家、民盟河南省委常委、民盟河南省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他是连续四届荣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曲类奖项的作曲家,也是河南省作曲家群体中在全国荣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