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义贯古今
2016-03-16李晖
李晖
中国历史上,由于人们精神领域或者心理意识上的需要,民间涌现出诸多年年供奉、岁岁祭祀的“神灵”。这些神灵,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岳飞等;有的则是虚构人物,如四大天王、王母娘娘、送子观音、八仙之类;还有虚实一时难辨的人物,如钟馗。大抵从唐朝之后,民间每年的除夕期间,门首都悬挂或张贴钟馗像,后又将此俗移至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人们心目中的钟馗拥有捉鬼辟邪、驱魔消灾的特殊本领,时至今日农村,尤其地处偏僻的村落,依然保持着这种风俗。
对于钟馗的形象,历史文献《唐逸史》记述:唐明皇因疾昼寝,梦见小鬼在窃盗贵妃杨玉环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明皇叱而问之,小鬼答云:“臣乃虚耗也,能耗人家喜事成忧。”明皇大怒,正欲召武士驱鬼,突然一头戴破帽、身着蓝袍、腰系角带、脚蹬朝靴者出现,捉了小鬼并“劈而啖之”。明皇询云:“尔何人?”答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武德中应举不第,触殿阶而死,得赐蓝袍以葬,感恩发誓,为帝除虚耗妖孽之事。”梦中醒来,明皇病体即刻大愈。于是诏令画家吴道子依其梦中所见,绘出钟馗的形象画来,此即是画家绘钟馗像之始。吴道子所绘也成了以后历代画坛钟馗像的范本。对于吴道子笔下的钟馗形象,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衣蓝衫,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自此以后,明皇每年终,即将宫廷画家所绘钟馗像,赐予朝臣,后各代皇帝也仿效之。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及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五代时,吴、越等国,又有“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的规定;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除日,神宗梦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明年除日复赐。”可见唐宋时神灵钟馗习俗之兴。后文坛又出现了《钟馗传》,画坛又绘有《钟馗元夕出游图》之作。
考证者认为:钟馗源自于六朝时的人名终葵的谐音。明代杨慎《扬子卮言》云:“晋、宋人多以终葵为名,其后讹为钟馗。”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云:“后魏、北齐及周、隋间,多有名终葵者。”宋《宣和画谱》又云:“六朝古碣得于墟墓间者,上有钟馗字。”可见,钟馗作为人名,始于六朝或以前,画钟馗像则起自唐代;钟馗逐鬼之器,六朝是用椎,而唐朝则变为用剑。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说:“皇中,金陵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宗母郑夫人,宗有妹名钟馗。”此就是后来画坛《钟馗嫁妹》、《钟馗小妹图》画作的由来。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转变,人们的精神理念和心理追求也有所衍化,故从唐朝起,长时间传承的钟馗画,也随之有所变化,但驱鬼辟邪的主旨内容则没有变。下来我们就几幅钟馗画逐一予以赏析与浅识。
清代著名画家、“指画派”代表人物高其佩《钟馗蝙蝠图》(图1),绫本水墨,纵57厘米,横42厘米。占据画面大半的钟馗像,显得无比的雄健威武,面貌狰狞神奇,一副驱鬼抓妖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虽作于清代,但依然保持着“身着蓝衫、腰系角带、脚蹬朝靴”唐宋时的装束。虽无“头戴破帽”,但更显露出怒发冲冠的强劲气势,圆目凝视,豪气无穷,右臂反握于背,左手持利剑,展现出正在驱鬼的境界中。此幅钟馗画,正是高其佩指画中的杰作。钟馗像的面部是用尖指甲细勾,显得简练传神;衣纹则是指头、指甲并用,给人顿挫自如之感;朝靴又是用指掌涂抹,墨色显得浑然有致。整个人物形象展现得极为生动而有力,这正是高其佩以指画钟馗的高妙处。
高其佩(1660-1734年),字韦之,号且园、且道人等,辽宁铁岭人。以荫官至刑部侍郎。擅画花鸟、走兽、人物、山水,尤喜画钟馗。墨法上承元代吴镇,形象上则近乎明代吴伟,以减笔写意法见长。其最称著于画坛的,是他的指头画,为清代“指头画派”创始人。其指画墨的应用上深浅浓淡,浑然一体,并能运化无痕。
画面右侧,画家用行草书款识:“皆园者弟有画癖,索画钟郎,不一一意□。忽然见福来,呼之精神欲跃出。画家流弊莫可质,只可听人所欲为之术。时康熙甲午新正二十有一日。”由此可知,此画是高其佩应“皆园者弟”的“索画”所作。原来兴趣不大,因“忽然见福来”,精神大振方有此画。画中钟馗形象,也是“听人所欲为之术”而成。“康熙甲午”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新正”为农历正月。依此推断,该画是高其佩五十四岁所绘作品。
诚如上述,宋仁宗皇年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出土南朝宋宗之母郑夫人的墓志中“宗有妹名钟馗”记载,故后世画坛有了钟馗与小妹为内容的画作。
黄慎《钟馗小妹图》(图2),纸本水墨,纵124.5厘米,横169.5厘米,此幅是以狂草书法运笔用于绘画的范例,纵意泼洒,潇然自如;用粗率与细柔、魁梧与窈窕的相对比手法,展示出钟馗兄妹二人的不同形象与相异性格;两人间设插花之瓶相隔,表达出男女有别的风格。钟馗已脱离怒目驱鬼的神威形态,变成了笑容可掬之势;手中所执的也不是捉鬼用的宝剑利器,而是饮酒用的酒杯。小妹也手持小小的酒盏,与兄对饮。二人身倾相近,饱含着兄妹间纯真的亲情意韵,充分显现出为民驱鬼除害的英雄也有温馨的人情味的一面。整个画面以枯劲、迅疾之笔,构筑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不失为黄慎大手笔。
黄慎(1687-约1770年),初名盛,字公懋、躬懋,号瘿瓢子、瘿瓢子等,宁化(今属福建)人。一生布衣,多才多艺。擅山水、花鸟,尤擅人物,人物多取材于神仙、和尚、道徒以及真实历史人物,并善于将书法上的狂草枯劲运笔之法用于绘画,别具一格。因其寓居扬州,画艺精湛,常借画抒写不平之气,艺术上重视个性发挥,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拥有清新狂劲的艺术格调,为“扬州八怪”之一。
画面右上,画家以草体书款识:“雍正四年夏五月黄慎敬图。”下钤“黄慎私印”、“躬懋”两方朱文印。雍正四年为1726年,可晓此画是黄慎四十岁上作品。“敬图”代表画家对驱捉民间鬼的钟馗神灵人物的崇敬之意。画面左上有“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以独特“板桥体”所书题画诗:“五日终南进士家,深杯巨盎醉生涯。笑他未嫁婵娟妹,已解宜男是好花。”后署“桥板郑燮题”,后钤朱文、白文印。“五日”乃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简称,“终南进士”指钟馗,“宜男”即萱草的别名。可见“宜男”与“婵娟”、“好花”,均是对未嫁的钟馗小妹绝妙容貌和纯贞品格的赞美。
黄慎以枯劲、迅疾笔法,用浓淡两相宜的墨色构筑起这幅神韵之作,又有郑燮题诗,双珠合璧,相得益彰,将此画的价值与品位推向了巅峰。此画现为四川博物院珍藏。
《钟馗步寒林图》(图3),纸本设色,水墨画,纵108厘米,横32.5厘米。画中的钟馗,虽保留着横目怒叱、手握宝剑的捉鬼形态,但早已脱离了“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架势,变成了官冠、红袍、黑鞋,一副接近清代官宦闲逸时的衣着。悠然自得的步履,四周高树挺拔,野草散落,树叶零落,草色枯黄,一派深秋寒凉景象。画面且采用微擦带染、刻划精细、洗炼流畅、配景极为贴切的手法,使人物的形态处于飘逸潇洒的意境里,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画面右上,行书款识:“康熙辛丑秋七月,集釜山客馆禹慎斋道兄作独步钟馗像,余作寒林佐之,不免佛头着粪。徜徉道人黄鼎。”下钤“尊古”朱文印、“黄鼎之印”白文印。由此可知:此画乃黄鼎与“禹慎斋”两人联手之作。“禹慎斋”作绘“钟馗独步”在前,黄鼎所补“寒林”在后。“佛头着粪”是黄鼎对自己画艺的谦卑之语。
“禹慎斋”乃禹之鼎。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扬州人。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擅画山水、人物,尤工写像,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其画宗法宋代李公麟白描之法,兼取宋人马和之的兰叶描,还汲取了明代曾鲸人物肖像画的“墨骨”和晕染之技,功底扎实,画坛称其康熙朝的“当时第一”。从款识还可知,在黄鼎为禹之鼎的钟馗像补“寒林”的“康熙辛丑秋七月”,即1721年,此时禹之鼎已故去四年多了。
黄鼎(1660-1730年),字尊古,一字闲圃,号旷亭、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人。“四王”之一王原祁弟子,“娄山派”骨干画家。擅画山水,好游名山大川,凡佳景皆入画,且颇具生机。清代评论家秦祖永《桐阴论画》中,不仅将黄鼎列入“名家”,并把其画评为画坛“神品”。
此幅画中,由“当时第一”的禹之鼎与“神品”画作“名家”黄鼎强强连手,足见其绝妙之境,展示出钟馗为民除害后继续寻鬼的追踪形态与愉快心情,为此画底蕴深邃的无穷艺术魅力。
辟邪、消灾的心理意识,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所以钟馗像历来为人们所青睐,代代相传。如清末画坛“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钟馗像不仅是他常画的题材和内容,其孙吴长邺七岁即能画钟馗;同是“海派四大家”之一的任颐,更是以钟馗画为喜好,所绘妙趣横生;现代著名书画家范曾,笔下的钟馗形象也别具一格;关于钟馗题材的影视剧也是层出不穷,以更真切的“神灵”之貌,感悟着大众,其英雄形象,时常铭刻于百姓之心。
当今社会主义文明时代,老百姓心中最厌恶、最切齿的是那些披着“公仆”名号而疯狂侵吞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这些如同“行尸走兽”者,成为今天必须铲除、消灭的妖和鬼。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严厉惩治腐败行为之举措,正是传统“神灵”钟馗为民捉鬼、辟邪意识的发展。崇尚和实现廉洁为民的贤官良吏正气,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策,是新时期“驱尽人间妖,正气冠千秋”的治国上策。可以说,我们来重新赏识钟馗作品,是具有鲜明、奇特的现实意义!(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