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政治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策略探讨

2016-03-16北京覃遵君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6年1期
关键词:考点综合性文化

北京 覃遵君

高三政治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策略探讨

北京 覃遵君

综合性知识专题是对某一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的专题式、综合性的整合,政治学科综合性知识专题是对政治学科考纲中相关考点按照教材内容和时政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的专题。在政治学科复习备考中,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有助于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考生把握知识概念之间特别是相关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考生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建构综合性知识专题的基本依据

1.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是考纲的基本要求

全国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指出:“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中还明确提出,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通过解读考纲这些基本要求,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确:第一,既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第二,既然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对知识进行综合把握,而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无疑是最佳选择,如果只是单个考点孤立的把握是无济于事的。第三,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知识,必须建立“知识库”,而“知识库”应当是内容完备、体系完整的,最好的呈现方式固然是综合性知识专题。因此,我们说知识专题整合是考纲提出的基本要求。

2.考查知识专题整合能力是文综测试的重要特点

以2015年全国卷Ⅰ第38(1)为例: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12分)

参考答案: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2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2分)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2分)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3分)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3分)

这道试题以政府如何强化预算管理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的有关知识。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要说明我国政府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显然,主体是“政府”,关键是说明怎么做。

国家预算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政府按照预算法编制的预算,必须由全国人大审批,政府只能执行人大的决定;其次,政府要很好地执行预算,必须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必须按照预算相关的法律编制、执行、检查和监管;最后,政府应当公开预算,以增加财政的透明度,接受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

从这道试题可以看出,考生只有对“政府”这个主体和“预算”这一事件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整合,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才能得以恰当地说明。因此,把教材有关知识与时事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既是文综测试的重要特点,也是政治科备考必备的基本功。

3.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是政治复习备考的重要方法

在政治备考中,按教材内容顺序进行复习,或者按考纲考点逐个整理复习,这些传统的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从根本上说都不符合综合测试的能力要求。文科综合特别是政治科最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应当是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复习法。

二、政治科综合性知识专题的科学划分

全国新课程文科综合卷政治科的考查范围只限于四个必修模块,参照2015考纲政治科“考试范围”,这里将四个必修模块共划分为38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四个必修模块的所有考点(251个)都涵盖在这38个综合性知识专题之中,只是进行了重新建构与整合。

(一)《经济生活》模块综合性知识专题

《经济生活》模块共分为13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将本模块82个考点整合到13个专题之中。

1.商品与货币

(1)商品: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产生;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3)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价值与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生产与消费

(1)发展生产的意义。(2)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生产的微观主体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2)公司的类型。(3)公司的组织形式。(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6.劳动者

(1)劳动与就业。(2)劳动光荣。(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4)维护劳动者权益。

7.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融资。

8.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9.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10.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宏观调控:含义;主要目标;调控手段及相互关系。

1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二)《政治生活》模块综合性知识专题

《政治生活》模块共分为9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将本模块51个考点整合到9个专题之中。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2)公民政治参与: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3.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3)我国政府的作用。(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5)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6)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人民代表的产生。(4)人民代表的职责。(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5.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3)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6)我国的宗教政策。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我国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8.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2)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3)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4)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三)《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性知识专题

《文化生活》模块共分为5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将本模块41个考点整合到5个专题之中。

1.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或影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生活现状: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综合性知识专题

《生活与哲学》模块共分为11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将本模块77个考点整合到11个专题之中。

1.哲学及基本问题

(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4)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③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实践的概念和特点。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⑤方法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5.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6.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的多样性。(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方法。(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7.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的概念(实质)。(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4)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6)方法论: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9.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的内容。(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3)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重视创新的社会作用)。

10.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人生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的基本方法

1.层级式(序列式)——把知识专题分成层级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到层次分明,便于把握要点和层次。上面对四个必修模块39个综合性专题要点提示就是采用的这种呈现方式。

2.表格式——采用表格方式,可按原理(观点)一列(原理包括几个要点时,可分成几个小栏)、对应的方法论(意义)一列、举例一列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觉一目了然,做成挂图,便于随时浏览。以“辩证否定观”为例:

基本原理 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不同。·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因而,辩证否定,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A.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B.把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

◆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对待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事例,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3.结构式——对于知识专题中包括多个考点、而且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采用结构图形式将其内在联系展示出来。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能揭示知识专题内部各个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专题。以“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为例:

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总之,上述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加以选择和运用。

四、综合性知识专题复习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在综合性知识专题整合中抓住重点

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学会抓住重点,选定重点考点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必须明确,上述38个综合性知识专题,并不能说都是重点,因为它们所覆盖的是251个考点。那么,如何选择与确定重点考点呢?

(1)确定知识专题中重点考点的依据

根据2015年全国文综考纲,规定四个必修模块考点共251个。按照上述综合性知识专题的划分,考纲的251个考点都涵盖在38个综合性知识专题之中。如果在复习中不分主次、不分重点非重点,只降低复习备考的效率。因此,抓住重点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和确定重点考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考点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在学科中有突出地位(一般情况下,上年度在本考区考查得比较彻底的知识或原理,本年度可以淡化处理。但常考点应当例外);二是这一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三是本年度热点问题容易涉及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三点,可在全部考点中选定大约1/3的考点作为重点,再在其中选出1/3的考点作主观性题命题预测点(简称为“两个三分之一原则”)。

(2)重点考点中主观题命题预测点的选择

按照上述重点考点选择原则,以《生活与哲学》模块为例,在77个考点中初步预测2016年试题的命题点12个: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②实践与认识关系;③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特别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方法;⑤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方法论;⑥量变与质变关系及方法论;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方法论;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及方法论;⑨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总之,要将选定的重点考点和主观性试题命题预测点,结合重大热点问题,加以训练和强化,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主干知识与核心知识相结合

主干知识是每个考点知识系统的骨架,把握了主干知识,就抓住了考点的主体内容。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例:

世界观——第一,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第二,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三,两者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亦然。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核心知识是指处于学科或模块核心地位的知识。一般来说,核心知识肯定是主干知识,但主干知识并不一定是核心知识,因为非核心知识同样也有自己的主干知识。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核心考点必定是重点考点,核心知识也必定是重点知识。因此,应当把主干知识与核心知识有机结合,突出重点,抓住核心,明确主干。

以《经济生活》为例,其核心知识主要是: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的成功经营;我国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相结合

高考试题,既有宏观设问,也有微观切入,因此,在把握知识内容时,既要系统把握宏观知识结构体系,又要准确把握对具体的考点内容,从宏观把握与微观切入上相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4.强化综合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综合知识是指带有较强综合性的考点整合形成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综合知识专题时,往往需要跨课、跨单元、跨模块,同时还必须结合时政热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把重点知识或重点考点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基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以“生产与消费”知识专题整合为例

(1)理论知识部分——

①关于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②发展生产的意义(分析从略)。

③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四方面,此处从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四方面,此处从略)。

可见,“生产与消费”这一综合性知识专题,实际上是对教材第三课和第四课相关内容的整合。涵盖8个考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在整合中,考点排列顺序有些调整。

(2)联系实际部分——

①结合不同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分析消费类型和结构的合理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

②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③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我国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决定消费快速发展。

④新的消费热点(如平板电脑、3G4G手机、宽带上网、网购、微博、QQ、物联网、刷卡消费、“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的出现,带动了一个个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考点综合性文化
考点展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考点展台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谁远谁近?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