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说茶俗
2016-03-16王超琴
本刊记者 王超琴
“悦”说茶俗
本刊记者 王超琴
茶俗伴随着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刚满月时的“茶浴开面”,周岁时的“烧茶”之俗,结婚时的“三茶六礼”,死亡时的以茶为代表的冥器“合帕”……可见在潜移默化中,茶俗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作为茶文化研究比较边缘化的存在,将其上升为系统化茶俗学却是近几年的事。本期杂志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悦为我们解读关于茶俗以及茶俗学的内涵、意义、发展趋势等。
余悦,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茶艺传播中心主任,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著有《中国茶韵》、《问俗》、《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等。
茶博览:请您描述一下,茶俗与茶俗学的区别?
余悦:茶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茶俗。
而茶俗学是指研究茶俗事象的成因、特征、功能、关系的学科,是基于茶文化和民俗学的交叉学科。也就是说,茶俗学是专门研究茶俗产生、发展、演变规律与特点的一门学问。
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茶俗是学科的基础,而茶俗学则是事项的理论概括。
茶博览:为何会将茶俗作为茶文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余悦:和我学习民俗学有关。1983年首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举行,当时全国最权威的一些专家学者,例如民俗学家钟敬文,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民族学家杨堃,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杨成志,社会学家费孝通等,都是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来给我们讲课。这些先生的讲授,使我们获益终身。
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不断收集整理民俗学的事项,发现无论从茶文化方面来看,还是从民俗文化方面来看,都必须关注一个边缘的分支——从民俗学来说,应该关注到各民族的茶事生活这一块;而从茶文化来讲,应该关注到茶艺、茶道下面的基础,那就是茶俗。因为茶俗是来自大众、面向大众的,同时,又是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社会生活现象。所以,我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在别人没有注意或者发现的方面做一些工作。
1991年,我在《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中提出了“中国茶文化学”这一学科体系概念。而在《中国茶韵》中,明确提出茶文化是个金字塔构建型,其中茶俗是基础,生活的艺术化出现了茶艺这一层面,然后才是茶道,这是精神层面的,一种完整的体系建构。
茶博览:茶俗学理论建构对于茶俗有哪些意义呢?
余悦:茶俗学建构首先有利于茶俗事项全面、系统、科学地载录。中国56个民族茶俗事项已有不少记载,但存在不具体、太过感性、甚至有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通过理论构建,茶俗事项整理的科学和整体有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也有利于茶俗的传播与接受。很多茶俗传播和接收还处于一种自发阶段,甚至存在一定误区。例如调饮,很多人认为清饮法来自中国,而调饮法来自国外,但是通过茶俗研究表明,在许多少数民族茶俗生活中很早就出现了调饮茶,如侗族的打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等。
除此之外,也有利于茶俗学科意识的强化。有了理论基础之后,茶俗才能作为一门学科,让更多茶文化研究者,甚至普通人也能系统学习到茶俗知识,对茶文化学科的建设和民俗学研究的拓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茶博览:在您研究茶俗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新奇好玩的茶俗?
余悦:也许是因为我本身是研究茶俗的,所以新奇好玩的真说不上来,不过我可以说个比较有特色的。在广西江平一带侗族,新娘回门前要“闹油茶”。新娘回门前一天晚上,寨中后生相约来到新郎家,新娘故意躲进洞房。于是调皮的小伙子们把木楼跺得咚咚响,把铁锅烧得通红,又丢些鞭炮进去,弄得屋内烟雾弥漫。新娘只好装出又生气又无奈的样子,出来打油茶。当然,打油茶的作料是早已准备好的,新娘只需一会儿就能端出香喷喷的油茶来。按照规矩,每人得喝上三碗,喝完最后一碗后,后生们会掏出“针线钱”放在碗中,算是作酬谢,双手送给新娘。
茶博览:您研究了中国很多茶俗文化,在您看来,茶俗有什么特点呢?
余悦: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继承性、播布性和自发性等特点。除此之外,相较于茶艺、茶道而言,茶俗具有更加广泛的大众性,它存在于各个民族、各个阶层,潜移默化改变着人;同时,它也是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它和时尚不同,时尚具有时效性,过了火热期后就会烟消云散,而茶俗是融入人们血肉的,它不会强制要求你怎么样,但是你会不自然地去做,这就是茶俗最为奇妙的地方。
茶博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茶俗未来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
余悦:民族传统的文化依然具有魅力。茶俗传统有的会被继承,有的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还有的会成为商业开发的文化基因。当然,像其他文化一样,茶俗在继承与传承时也会出现变异,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种是传统与时尚结合的茶俗。因为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将时尚的元素融入进茶文化之中,让茶俗更具年轻活力,比如以茶为主题的婚礼,会有视频、表白等元素。
另一种是与西方文化结合形成的茶俗。随着茶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式的一些茶俗传入中国,与中式的茶俗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涵盖中西文化的茶俗,使茶俗更具多元化。例如近些年调饮红茶受到亲睐、西式茶点进入茶会,甚至英式下午茶成为常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