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说茶之礼

2016-03-16朱庆文

茶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茶道唐诗饮茶

朱庆文

唐诗说茶之礼

朱庆文

在流传至今的500首唐代茶诗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茶之礼,包括茶礼、茶制、茶道、茶禅、茶品等。可见,在唐时,茶不仅是上层贵族的普遍日常生活用品,更在其中形成了固定的茶礼、茶仪等精神内涵。

(一)唐诗说茶礼

真正与茶有关的礼仪,一般认为是始于唐代。“文人茶道”自然不别说,大量的文人诗词中都有关于茶的记载——既有种茶,也有制茶与饮茶,并同时出现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礼仪,如来客敬茶、以茶会友等。例如王建《宫词》:

廷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这首诗写的就是宫廷廷试中的茶事:在殿试时,天子来察看考试,宫女们端茶给参加殿试的考生们喝。这说明在唐代宫廷已有茶礼的存在,“来客端茶”也已显端倪。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在这之前茶中无礼仪,但茶在此时已经参与到人们的交流礼仪之中是毋庸置疑的了。

而且唐诗中,还有大量以茶为礼品相赠的描述,“以茶会友”也成为风尚。如唐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这首诗,是写诗人得到了一盒用玉盒贮存着的好茶,自己只尝了一半,另一半则寄给在西川做官的二位妻舅,希望他们在公务之余可以品茶题诗。

再如刘禹锡《尝茶》: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得到一位老人寄予的饼茶,喜得连夜煎饮。可见,连刘禹锡这样的高官文豪得到一封饼茶都如此激动,更说明了在唐时,茶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礼品,甚至是非一般人才能收到的高档礼品。而茶诗流传最多的白居易,其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如《萧员外寄新蜀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都能说明茶在唐时地位之珍贵。

(二)唐诗说茶制

唐时,在朝廷来说,不仅建立了茶税制度(10%),还建立了贡茶制度。据考,中国唐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为贡焙。

这在一些诗中也能找到影子。例如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此诗描述了唐代宫廷与茶的一个图景,表达了对贡焙新茶的赞美之情。“凤辇寻春半醉回”,描述皇帝驾车出游踏春半醉归来的情景。其中“凤辇”,指的是皇帝的车驾。“仙娥进水御帘开”,说的是宫女们打开御帘进来送茶水。“牡丹花笑金钿动”形容的是一种欢乐的场面,是一种对气氛的渲染。“传奏吴兴紫笋来”,是此诗的核心,讲的是湖州的贡焙新紫笋茶到了。

再如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之五)》:

溪中士女出笆篱,溪上鸳鸯避画旗。

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此诗写的是乘着画船的韩七中丞从洛阳到吴兴入山去督制贡茶,溪畔的青年男女都出来观看,惊飞了溪中鸳鸯。此时,浙江长兴顾渚山正值采春茶时节,中丞携歌妓乐队驻扎于此,茶山一派笙歌,似仙境一般。

可见,唐代茶叶的产销中心已经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朝廷并在此设立贡焙院。湖州长兴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这就是最早的贡茶“紫笋茶”。除上首诗外,在唐时还有大量诗词提及紫笋茶。例如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又如长兴人钱起的《过张成侍御宅》:“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湖州刺史袁高的《荼山诗》:“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白居易的《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苏东坡的《次韵李公择惠泉答章子厚寄新茶》:“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等等。

(三)唐诗说茶禅

助推唐代茶文化发展的不仅是文人与宫廷,还有禅教的兴起。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大多崇尚饮茶。因此,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并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成为一般寺庙不可或缺的必需。正所谓“茶禅一味”。正如李嘉祐《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中所说:

虚室独焚香,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步履出回廊。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绳床,即今之交椅。偈,佛经中的唱词。然,燃也。短短几句话,营造了一个非常空灵的场景,很有禅意。

又如皎然《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这首诗,皎然很明确地点明了隐士郑容每日与饮茶结缘的神仙般的生活。

唐时茶与禅交融,像皎然等佛教诗人自不用说,就是一般的诗人也会写禅意茶诗,这说明当时禅与茶关系非常密切。如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还有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吕从庆的《游多宝寺》:“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歆。”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就寺院生活来说,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中,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平日有“普茶”。南宗禅有专门的茶的仪式,僧众集合在菩提达摩像前饮茶,15世纪便发展为日本的茶道。据说,这是从杭州的径山寺传入日本的。

茶文化在兴起之初便与禅文化紧密结合,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是茶的提神、益思的功用,也就是封演书中所说的“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荡昏寐,饮之以茶。”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茶与禅的联系。第二个是茶对于“坐禅五调”(调食、调睡眠、调身、调心、调息)有一定的帮助。而茶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则是茶禅文化长期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唐诗说茶道

茶道,广义讲包括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制、分类、煮茶技艺、饮茶用水和茶具的选择。狭义讲,指在饮用过程中一整套严格的规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即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学、伦理、道德,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应该说《茶经》是个里程碑。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在茶文化的兴起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次阐述了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兴起于唐,而唐作为一个诗词盛行的朝代,茶道入诗,自然也就不奇怪了。例如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诗从茶叶、茶具、泡茶、煮茶、茶饮方式、茶境、茶舞等方面完整地勾画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与神韵。特别是“三饮”,在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茶道”,既包含物质之“茶”,又暗含精神之“道”。

类似的还有号称茶仙的卢仝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茶对卢仝而言,不但是一种口腹之饮,更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于品茗中,他感受到了不同滋味,因为他调动了人之六识,所以,茶在他的口中,不仅仅是茶,更是他的人生感悟,有浅入深,出神入化。其中“七碗茶”之说是重要的茶之道。一碗仅是解渴,“喉吻润”,满足了生理需求;饮二碗茶后“破孤闷”,把愤世嫉俗、压抑烦闷的心情消解了,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表达了作者甘于清贫,追求知识与精神财富的志向,志绝尘境;“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而尽皆散发,层层递进,使心灵轻盈;“五碗肌骨轻”,肉身凡胎的肌肉与骨骼也由于饮茶而净化,变得轻松、轻灵,已到量变累积至临界状态,为精神升华打好了基础;“六碗通仙灵”,人的肉体与心灵通过饮茶得到彻底净化,乘着清风达到仙人合一的灵境,到达了茶道的境界。

(五)唐诗说茶志

我们先来看看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中,皎然贬酒而扬茶,这说明在唐人心中,茶已成为诗人一种托志的重要意象物。特别是一些文人,他们往往以茶托志,借茶抒怀。因为茶之本性,最能医疾祛疫,颐养人生;最能润泽人的行为品性;最能润泽涤雪人的品格;最宜精行俭德。这是陆羽在其《茶经》中对茶性的至高诠释。这精行俭德,是对品茶人行为的深度润泽。可理喻为品茶人因茶而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即行为精诚、道德谦和、谨行为事、超脱达观。无论是处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无论是食有鱼,出有车或家徒四壁,都能处之坦然,以德为仰,中国多少贤达先哲伟人雅士,莫不是在茶香中,润泽出了灿烂的人生。如秦韬玉《紫笋茶歌》: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

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团月。

倚云便酌泉声煮,兽炭潜然虬珠吐。

看著晴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

老翠看尘下才熟,搅时绕箸天云绿。

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闽瓯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

最后一联。体现了诗人饮茶后的精神,抒发了诗人清高的情怀。以茶为意象来言志的茶诗还有很多,诸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这首诗中“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之句堪为经典,被后人广为引用,比喻那些洁身自好,人品高洁、高雅和不随波逐流的人。

此诗借茶喻志,说茶言人,期望通过饮茶、种茶,使源自大自然的茶,洗涤灵魂,以获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雅情趣。□

猜你喜欢

茶道唐诗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唐诗写柳之妙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茶道人生
唐诗赏读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