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区域文化比较分析与缺失反思
——“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沿海文化开发研究之二

2016-03-16许思文

港口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江苏海洋一带一路

许思文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江苏沿海区域文化比较分析与缺失反思
——“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沿海文化开发研究之二

许思文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江苏 连云港222006)

文章比较并分析江苏沿海文化与浙江、山东、大连等东部沿海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轨迹,反思江苏沿海区域文化散而不聚、内陆特征鲜明、文化混杂、海陆融合等文化缺失和不足,从内在文化力和支撑力方面,对江苏沿海文化未能有效推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现实反思;区域文化;江苏沿海

江苏沿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脐部,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南北的特殊区位,其沿海区域文化也有着交汇南北、沟通东西的鲜明文化特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海内外不同文化的交融,以及多元文化间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江苏沿海区域形成各有特色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独特鲜明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苏沿海区域文化。

面对“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应紧扣“交汇点”来落实国家战略,以沿线国际大通道和重点港口城市为依托,以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为重点,着力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产业合作创新区、人文交流深度融合区,加快使沿海地区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江苏沿海文化与东部沿海其他文化的比较分析

1.江苏沿海文化与北方(天津、大连)沿海文化比较天津与大连有着相似文化生态环境与发展历史,同为近代开埠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城市,在北方沿海文化上具有类似的外来文化特征。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拥有我国北方重要的枢纽大港,天津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海岸线长153公里。天津作为我国北方滨海临河的交通枢纽,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不仅有发达的经济实力与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更有着特殊的文化氛围。天津的文化氛围,既有传统的痕迹,又有舶来的风采,既承袭了某些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形态,又吸纳了某些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形态。这些都表露在天津人的生活方式、经营之道、风土人情以及语言、习俗之中,这就是“海河”文化或“沽上”文化的突出特质所在。与沿海各大城市和文化名城比较,天津文化颇受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影响,在饮食文化、技艺文化等方面比较发达。

大连,别称滨城,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211公里。大连具有典型的海滨城市特色,气候温和、城区地形内以较平缓的丘陵为主,文化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大连作为著名港口城市,天然优势是海运交通。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大连先后被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统治,大连的规划者是沙俄,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长达40年,这在其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影响十分深远。大连的城市文化是沿海商都文化,从历史上看,大连是一个商港,城市功能定位主要是商贸、旅游城市。其城市文化较多地融入了外来文化。

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北方沿海文化,由于开放时间较早、开放历史较长,其开放程度较江苏沿海大,商业化的特征和融入外来文化的历史决定了它们的文化比江苏沿海文化更加趋于外向、多元,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

2.江苏沿海文化与山东沿海(齐)文化比较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两部分构成,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山东沿海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发展源远流长,它不仅体现了山东的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及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说,奠定山东半岛文化历史基础的是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与儒家内陆文化相辅相成。近年来,山东沿海文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沿海文化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最为显著,产业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二分之一,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海洋休闲体育业、民俗节庆和海洋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实力也不断增强。山东省沿海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多样性,包括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节庆文化、休闲渔业文化、海洋科技知识文化、涉海影视艺术业、动漫产业等。

由此可见,山东沿海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更具有半岛文化的典型性和独特性。虽然海洋文化发展历史较早,但其渗透力具有局限性,以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并呈现海陆糅合发展趋向。在这一点上,江苏沿海文化与山东沿海文化较为相似。

3.江苏沿海文化与浙江沿海(吴越)文化比较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东面濒临东海,有着宽阔的海域及绵长的海岸线,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浙江省海洋资源丰富,地域文化传统悠久,是东海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区域。

浙江沿海文化的渊源是海上河姆渡文化,其文化发源地大多倾向于有“海上河姆渡”之称的舟山群岛。舟山马岙桥史前文化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挖掘,距今有6000年之久。最具有代表性、世界罕见的土墩文化群便是马岙桥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和浙江省宁波余姚境内的河姆渡古文化的遗址形成了映证。以舟山群岛为代表的东海海洋文化,同时也有“海上河姆渡文化”之称。浙江人是“海上河姆渡”的创造者,一直生活在海洋之中,从河姆渡时期人们最原始的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到范围较广的航海活动,再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中国第一条跨海大桥的通行,无不体现着浙江人民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智慧。浙江省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有利的外在条件,其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海岛沙滩众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占据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比例,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近年来,浙江省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以及政府政策的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了浙江海洋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海洋节庆的数量、品牌和规模,充分展示了浙江地域形象,海洋民俗节庆成为繁荣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杠杆。

江苏与浙江的沿海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有鲜明的差异。总体来看,最大的区别在于浙江沿海文化属于海岛型海洋文化,沿海居民“以海为家”;而江苏沿海文化属于陆海相融型海洋文化,以海为邻却同时具备内陆特性。内陆特性使江苏沿海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发展竞争力远不如浙江。

二、江苏沿海区域文化缺失的反思

江苏沿海地区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由此形成的江苏沿海文化特色,影响范围包括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为中心的滨海文化圈。江苏沿海三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造就了江苏沿海区域文化散而不聚、内陆特征鲜明、文化混杂有余等特征,正是这些带有鲜明区域印迹的缺失和不足,弱化了江苏沿海文化的“内在文化力和支撑力”,未能有效支撑带动江苏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1.江苏沿海文化的内陆特征表现

江苏沿海地区开埠较早,连云港、南通也曾经也是东部地区颇具影响的沿海港口城市,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港口、城市、产业的发展缺少互动,始终处于小城、小港、小产业的“三小”体量,港口、海洋工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有限,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直接造就了区域文化中鲜明的内陆特征,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明显滞后。

(1)江苏沿海文化中内陆文化特征鲜明,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江苏沿海区域海洋文化从一开始就携带了农业文明的遗传因子。《清一统志》对古海州(今连云港地区)的评价是“风俗:俗尚朴实,力农务渔,土广而瘠薄。小民不事商贾,不习工艺,故民多贫。”可见,江苏沿海文化的内陆特性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的。由于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使这个区域的沿海人有较重的安土重得、留恋家园、追求安稳的心理。且农耕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使区域文化意识中夹杂着一家为先、个人致富的私利性,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农业文明固守于某一个地域,缺乏与外界的广泛交流,自我更新发展的动力不足,也造成了江苏沿海地区缺乏现代商业交往中的契约意识,在生活观念上,则表现为小富即安,缺乏清醒的忧患意识和再创业的雄心。农业文明的稳定性与封闭性特征影响着沿海人的思想意识、心理定势与价值追求,所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安于现状等,与当代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观念产生具有较大较大差异。

(2)江苏沿海文化中封闭保守意识相对强烈,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海纳百川、兼并包容思想。自秦汉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就是华夏东来的门户,连云港地区秦时曾置秦东门于此,历史上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但遗憾的是,在历史上始终处于偏居一隅的特殊位置,虽有着特殊的位置、肥沃的田地、浪漫的山海,当地人却始终过着悠闲自在、自给自足的小城寡民生活,缺少发达滨海区域应有的博纳、兼容胸怀。

(3)江苏沿海文化中小富即安思维明显,缺乏沿海开发应有的敢想敢闯、创业创新思想。山海原岛一体、滩涂广阔丰润、资源相对丰富,长期的农耕渔作、自给自足经济,使江苏沿海地区的先辈们长期生活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与世无争的“小康生活”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江苏沿海文化中鲜明的与人无争、平和待世的思想成分,极大弱化了存在于地域文化中的创业冲动、创新意识。有名山而长期名不经世,有良港而长期无所作为,有资源而长期不知开发,这些陈旧落后思想带来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历史上有多次发展机遇而总是失之交臂的结果,也是连云港作为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而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4)保守、滞后的民俗民风,直接影响江苏沿海地区海洋意识的接纳和深入。民俗民风是沿海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范围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交易、百作工匠、交际礼仪、娱乐游艺等,不仅内容丰富,且有鲜明的渔乡特色。但其中也渗透着不少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在禁忌、礼仪、丧葬等方面。江苏沿海民俗民风中的禁忌中有许多消极方面,表现在语言上的禁忌多为谐音而起。比如,船倒着行驶不可说“倒”,船靠码头应说“进”而不能说“到”;渔船出海时家人送别不可说“再见”,以避“有去无回”之意;海上作业时一般忌讳翻、停、驶、漏等字眼。这些语言上的特定的禁忌为人们所长期普遍遵守,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掌握与恐惧心态。表现在行为上的禁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这种长期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具有历时性特征,代代沿袭不变。在各种禁忌中,除了少数海上生产的经验总结,大多数体现着迷信守旧的思想意识,理应被淘汰。

2.江苏沿海文化混杂性形态表现

江苏沿海文化分处于中原文化向淮扬文化、江淮文化向吴越文化几个过渡交汇点上,地域特征太过鲜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限,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混杂形态特征。

(1)江苏沿海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造就了其文化混杂成分鲜明的特征。江苏沿海文化兼收中原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之妙,兼得北方粗犷豪放和南方细腻温和的多重文化影响。单从方言来讲,就有着南蛮北侉西中原的多种色彩,这些无疑影响着其文化的独特性。如流行于苏北的淮海戏以及曾盛行于南通的僮子戏,因其地域特征太过鲜明,且影响区域受限,很难在沿海区域居民间形成普遍影响、持久流传之势,即便在本土也有衰落之势。

(2)江苏沿海文化鲜明的地域性,造就了江苏沿海文化的混杂特征。千百年来,江苏沿海区域文化经历了强化和融合的过程,强化的主要是特色,融合的主要是内容。江苏沿海三市,文化区域性特征鲜明,且历史悠久、各成体系,带有深深的区域铬印,从整体上看,文化融合性不足、糅合性缺乏,混杂特征鲜明。事实上,即便同一城市,同一区域,因历史文化影响、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诸多原因,也使得区域文化混杂特征明显,如连云港市,赣榆、东海两个县区,既有着齐鲁文化的特质,有深受楚汉雄风的熏陶,而灌云、灌南两县,则有着鲜明的淮扬文化特征。

(3)沿海区域长期形成的文化开放、多元多样特质,使江苏沿海文化具有鲜明的混杂特征。沿海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不排外、不偏执、不顽固,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极大地影响着江苏沿海居民性格和文化心理。唯其如此,才使南通享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也使连云港成为中国近现代最早开埠的港口城市。江苏沿海文化富于交融性,历史上,西晋之末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江苏及沿海地区,在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江苏沿海文化,成为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滋养繁衍着沿海区域的先辈们。

3.江苏沿海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功能的缺位表现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江苏沿海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江苏沿海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江苏沿海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江苏沿海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同时江苏沿海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沿海文化的缺位制约了江苏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传统江苏沿海文化中内陆文化浓厚,重农渔、轻工商的保守消极意识较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同为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沿海成为了发展的“洼地”,而相对深圳、宁波等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步伐也显得沉重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江苏沿海文化环境偏向保守、内倾、守旧,地区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操、习俗心态等文化背景,使大多数人具有保守、安于现状等传统文化观念。经济无法脱离文化的背景,传统的农耕意识和守旧的文化理念会阻碍地方人民的思想解放和发展制度创新,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张明

猜你喜欢

江苏海洋一带一路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