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6-03-16张惠琴
张惠琴
(临泽县第四中学,甘肃 临泽 734200)
聚焦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张惠琴
(临泽县第四中学,甘肃临泽734200)
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能力作为重心,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形成完整的社会人格奠定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无法良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普遍存在做了大量教学工作而收效甚微的情况。为此,我们要不断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聚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重视语言文本的运用,不断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聚焦文本高效课堂提升素养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兼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忽略对课程内容大量知识难点重点的整合,导致出现课堂教学内容多、知识重点多、教学环节多,老师上课累、学生听课烦、教学效率低、教学工作缺乏头绪的现象。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工作的实际效率,造成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后果,同时由于大量的学习任务而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怎样改进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目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文本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文本指教材,也就是语文课文。对于文本的挖掘是做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否做好,首先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的了解与把握上,教师对于教材了解得越透彻,教学水平与教学工作就越容易提高,相反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必要了解,要改进语文教学工作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十分困难。因此要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教师要对语文课文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研究,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语文课文中哪些内容属于关键性内容、哪些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凭借学生自身的能力不可能了解,必须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安排相应的作业、哪些内容凭借学生的能力可以把握,可以采取引导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才能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达到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升语言品味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课标倡导素质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才能。但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还存在一些学生还没有读通读顺课文,生字新词还没掌握,就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的现象,由于对课文文本只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没有形成充分自主阅读后的理解感悟,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没滋味,没感觉,费时无效。
语文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下实功夫、细功夫,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的硬功夫。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实现潜移默化的目标,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品位,通过课内课外日积月累,不断熏陶,才能使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内在的人文积淀。在自主学习、交流和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语用品位,不能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同时,对语文写作的指导,不能单纯围绕课内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而要注重学生语文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写作素材,注重读写结合,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还要关注现实、时政、走向社会,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灵活的方式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由于语文教材中内容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而不能一刀切地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应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只有灵活采用教学方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使用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处在怎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于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使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专注在某一事物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课堂纪律与课堂秩序的把握,对教室和课堂环境的合理安排,构建出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课堂环境。对于一些不利于课堂环境的因素要及时发现并且进行调整,如课堂光线太暗可以适当增加照明,发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应及时制止,环境卫生不佳、桌椅摆放混乱则应及时进行打扫和布置。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得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不会因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而造成对语文课堂学习效果的负面影响。
(二)落实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小组学习,使学生组成一个互相之间完全平等的学习团体,不存在像老师与学生一样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学习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学习小组可以互补因人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知识需求,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同学互通有无,从而实现整个小组所有同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小组学习还可以使得小组各个成员之间形成自然的相互监督机制,使得个人学习中的惰性与随意性得到良好的约束。另外小组学习也可以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与其他同学在学习上的差距与弱势而促使其奋起直追,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布置的作业,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学内容为主旨,科学合理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设计和安排。要紧密结合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合理规划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目标与重心,合理安排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学习潜力,合理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1.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改对于教学的要求在于让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主要针对考试和对教材内容的记忆,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死记硬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真正让学生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由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熟悉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则和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还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主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求知主体应是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效果才会增强。
2.加强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与求知的机会。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教师依据教材亦步亦趋地开展教学,教师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缺乏灵活性,学生自己就教材内容所进行的学习的结果与听课并无本质区别,这就造成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不起来。学生对语文的自主性学习的现象只能是依据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而产生的,要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僵化模式,对课堂进行一定的设计,通过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之前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看能否把具有参与性的课堂实践、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有机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多提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启发式和引导性教学充分发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看法及其对语文学习难点的认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求知的机会,同时通过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及时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必要改进,从而更好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四、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检验学习成绩主要依赖于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程度和完成情况的考核,而作为对语文能力的一种考核,单纯以作业的形式并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此应在作业之外,设置多方面的语文水平考核方式,通过阅读、写作练习、诗歌、字词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核,形成一套结合以上考核方式的综合性的能够合理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科学指标。从与语文能力相关的多个角度评价学生更真实全面的语文水平,这样才能真实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成绩,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改革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方向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进,不断凸显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高效率的实际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真正达到通过聚焦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蔡可.何谓语文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浪博客,2014,9.
[3]胡晓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6.
[4]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