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商洛方言英译探究
2016-03-16段文婷孙雪娥
段文婷 孙雪娥
(商洛学院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商洛方言英译探究
段文婷孙雪娥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商洛方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还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要宣扬地域文化,就应该将商洛方言英译纳入文化翻译的大范围内。生态翻译学赋予了翻译一种新的定义,即译者不断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语言做出选择。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从“三维”转换研究商洛方言的英译,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推动方言外翻尽绵薄之力。
生态翻译学商洛方言“三维”转换
商洛方言作为商洛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社会特征。商洛方言既是商洛文化的承载者、积淀者,又促进商洛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要宣扬和传播商洛文化,就应该把商洛方言翻译纳入文化翻译的大范围内。商洛方言大体可以分为本地话和客户话两种。居住在商州、丹凤和洛南等市县地区的当地人口和明代移民至此的“大槐树人”主要讲本地话,而那些随后从江南、广东、福建沿海等地移民至此的人主要讲外来话。尽管如此,本地语是通行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方言。刘淑英对陕南方言分别进行了“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对比研究,指出了“口语体译法”比较适合方言翻译[1];孙雪娥指出商洛花鼓戏的方言、俗语英译应追随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和个性化,可采用直译、意译和借译等翻译方法[2]。由此可见,商洛方言翻译凤毛麟角,且翻译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基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研究商洛本地方言英译的适应与选择。
1.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该理论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3]13。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译者既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又要对原语进行选择性翻译。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3]13。生态翻译学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三维”转换包括语言维适应性转换、文化维适应性转换和交际维适应性转换[3]13。
2.“三维”转换在商洛方言翻译中的运用
译者在翻译商洛方言时,应该将其放入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作者、读者等多方面考虑,至少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方面思考。
商洛方言作为商洛的第二怪,素有“商洛方言种类多,南腔北调都存在”的美誉。商洛方言分为本地话和外来话,居住在商州、丹凤、洛南大部分地区的人讲本地话,而居住在镇安、柞水、山阳、商南的人主要讲外来语,例如:下户话、客家话、皖南话、西南官话。由于商洛本地人居多,因此本地话成为主要的语言,对本地的影响最大[5]。商洛本地语比较接近关中话,但也存在很多地方特色语。例如:“英武”,“骚轻”,“细发”,“美气”,“巴作”,“碎怂”,“嫽的太”,“不美实”,“日鬼”,“哄场子”,“辞拧”,“窝”,“经管”,“沟蛋子”,“避远些”,“晓得了”,“背”,“携”,“二一子”,“死眼”,“怂囊鬼”,“营心”,“日娘捣老子”,“看河坝水涨:看笑受。”,“吊死鬼寻绳”,“红脖子涨脸”,“没放眼里眨”等。这里就以最常用的商洛方言为例。
2.1语言维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8。因此,译者在进行商洛方言的语言维适应性转换时,应该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将商洛方言的语言特征考虑在内,尽量在目的语中再现商洛方言的语言风格和特征。翻译时可以采取一些通俗易懂、口语中常用的词汇。
例1:你这衣服燎的很!
“燎的很”在商洛方言中指的是非常美、非常漂亮。英语中的nice,beautiful,pretty等都表示漂亮的、好看的。将“燎的很”翻译成very nice,very beautiful,very pretty,既表达出了非常美、非常漂亮的含义,又再现了商洛方言通俗、简洁、口语化的风格。
例2:我烦着哩,避远些。
“避远些”在商洛方言中是让人离开、滚开的意思。英语中的getoutof here,go away,leaveme alone等都表示让人离开的意思。用这些词来翻译“避远些”不仅体现了让人离开的含义,而且这些都是口头语,体现了商洛方言的口语化风格。
例3:我晓得了,不要再啰唆。
“晓得了”在商洛方言中是明白了、懂得了的意思。英语中的know,understand,be aware of,be clear about都表示清楚了、明白了。将“晓得了”这些词不仅表明了原语方言的含义,还体现了商洛方言的口语化风格。
2.2文化维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4]8。译者在翻译时要关注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曲解。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商洛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必定承载和积淀着商洛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商洛方言时除了考虑其语言特征和风格以外,还要考虑其文化内涵的传递。
例4:鼻子底下就是路,怡芳提供的地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鼻子底下就是路”的意思是鼻子底下是嘴,有嘴就能问路。译者在翻译“鼻子底下就是路”时,如果采取直译将其翻译成“There isa road under thenose”,就会让译语读者曲解原语,没有达到传播原语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应该用原语的文化含义来替代原语语言形式的意义,将其翻译成“I have a mouth,Icanask theway”,这样才达到传递文化内涵的目的。
例5:嫂子我如今是飞机上挂电壶——高水平。
“飞机上挂电壶”用来指某人高水平。译者在翻译时,如果采取直译法将其翻译成“Iam the thermoshanging over the plane”,就会让译语读者曲解原语,没有达到传播原语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应该用原语的文化含义替代原语语言形式的意义,将其翻译成“Iam quiet learned”,这样才达到传递文化内涵的目的。
例6:山里地方邪,说龙就是蛇。
“说龙就是蛇”与“说曹操曹操到”同意。在英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习语,即“speak of the devil,he appears”。这种翻译虽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没有达到传播原语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原语文化特色“龙”,将其翻译成“speak of the dragon,itappears”。
2.3交际维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8。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6]。商洛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主要用于交际,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将商洛方言翻译成目的语时,一定要使目的与读者能够理解,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7:你唱得简直是吊死鬼寻绳哩呣!
“吊死鬼寻绳”在商洛方言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如果译者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直译成“a hangingman looks for a rope”,不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难以被译语读者接受,就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译者翻译时,应该重视语言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吊死鬼寻绳”应该翻译成“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the voice”。
例8:你是看河坝水涨哩!
“看河坝水涨”在商洛方言中是看热闹的意思。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look at the rising of the river”,那么译语读者并不能理解此方言的真正含义,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译者应该用其深层含义来代替,将其翻译成“Watch the fun”,“see a joke”。
通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商洛方言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利用“三维转换”研究方言翻译是可行的,并且找到了“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译者在翻译方言时,一定要重视方言本身的语言特征,翻译尽量简洁、通俗、口语化,还要重视方言的文化传递和交际目的。
3.结语
将生态翻译学用于商洛方言英译研究,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商洛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找到了“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方言的语言特征、文化传递和交际。此研究为方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为推动方言外翻尽绵薄之力。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文章仅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后可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1]刘淑英.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以陕南方言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0(4):58-60.
[2]孙雪娥,田亚亚,付丹亚.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方言俗语英译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5(3):21-2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学术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5]孟万春.陕西商洛方言概述[J].辽东学院学报,2010(2):50-54.
[6]段文婷.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关中民俗语汇的翻译转换[J].长江大学学报,2015(6):73-75.
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项目(15SLWH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