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证明
2016-03-16邓第宅
邓第宅 张 林
人性证明
邓第宅张林
人的生存策略,不是淘汰劣质后代,强化器官功能以适应环境,而是利用外物弥补器官功能不足,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生存。正因为祖先实现了这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放弃进化,免于落入大自然的陷阱,才为人类的永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论证人类永恒的可能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树立民族精神支柱的问题。
人性;生命的进化;生存策略;创造性发展;精神支柱
一、人类生存模式的转变
有人说人的进化主要是增长智慧,此说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进化是在遗传中偶然变异的基础上,通过生存斗争,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后代,让适应环境的后代大量繁殖,逐渐替代被淘汰的成员,从而改善物种性状来实现的。因此,任何物种的进化,都必然会伴随大多数后代的非正常死亡和同类的灭绝。
人类的发展策略正相反,我们的祖先并不致力于改善后代的性状,而是利用外物弥补肢体功能不足;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生存,从而阻止在后代中实施选择性淘汰。为了实现生存方式的转变,祖先在500万年前就学会了直立行走,解放上肢,为制造工具做好准备。250万年前,直立人掌握了打制石器的技术。直到3万5千年前,人类的脑容量一直在增大①,暗示人类在转变生存模式的同时,依然坚持进化。在此期间,体型较大、头骨坚硬的南方古猿粗壮种纷纷灭绝,这是为进化付出的代价。而体型较小的南方古猿非洲种,却成了人类的祖先,这一事实表明,并不是强壮的肢体保证人类生存发展,而是语言、巫术和石器一类人造物品帮助我们的祖先渡过难关,完成了从传统进化到超越自然选择的历史性转变。
3万5千年前,当最后一批尼人在欧洲西海岸边消失以后,人的脑容量就不增大了,也不再发生大规模人种替代,这表明现代人已经远离生存底线,超越生存斗争,终止进化。2万多年前,人类创造了语言和巫术;1万5千年前发明弓箭;1万年前,开始修建住房,驯养家禽家畜、引种农作物,进入文明时代;6千年前创造文字;5千年前组建国家;2500年前创办学校;400年前发明机器;150年前开发电力;70年前发明电子计算机,50年前登上月球。这些都是创新发展模式的成果,与生物学意义的进化无关。
人类生存模式的创新,是对生命系统的重大贡献。昆虫的生存靠本能,高等动物的生存靠技能,而人类的生存发展靠智能。智能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的成果是知识,知识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是人的行为准则。动物的行为多半属于应急式条件反射,而人的行为多半是有目的的预设式努力。预设式努力就得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创新的生活,这就是人性的根本。
高等动物的习得性技能受身体构造的限制,能够掌握的技能十分有限。动物的技能创造是盲目的,成功的机会很小。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动物创造的技能很难得到继承和发展。人的创造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有意识的,成功的机会大。个人的精神创造以文化的形式输出,在传播和继承中丰富和完善,大大提高了知识技能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这正是人类超越生存底线,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根本原因。
紧紧抓住生存发展模式的区别,把低等动物、高等动物和人分开,以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创造性定义人性,有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克服人性研究孤岛式的状态。
二、人能否重返进化之路
万物都在进化,唯独人类放弃,这会不会造成人的生存危机?在达尔文之前,马尔萨斯就提出过化解此类危机的问题。他说生活资源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按几何级数递增,随着时间推移,大自然将不堪重荷,就需要通过瘟疫、灾难和战争三种途径大规模减少人口,以便恢复平衡。沿着这个思路,达尔文指出:“就野蛮人,身体软弱或智力低下的,是很快就受到淘汰的。而存活下来的人,一般在健康上都表现得精力充沛。而我们文明人所行的正好相反,总是千方百计地阻碍淘汰的进行。”例如:“接种牛痘之法把数以千计的体质本来虚弱原是可以由天花收拾掉的人保存下来,这样,文明社会里的一些脆弱的成员就照样繁殖他们的种类。”②如果按照达尔文的逻辑,超越进化的发展模式是错误的;现代国家推行救死扶伤、抗灾赈灾等扶植弱势人群的事业,都会妨碍人种优化,应该严令禁止。
媳妇半信半疑,倒没再说什么。他们贴着街边往回走,躲避着路上小商贩们三轮机动车喷出的尾气。媳妇低着头走路,闷闷不乐的样子。哥们儿朝洛蒙想表现一下,他想,媳妇要是总是这样愁眉不展的,这良宵美景又得虚度。哥们儿朝洛蒙在冷饮摊为媳妇买了只洋芋冰淇淋。他想女人都是嘴连着脑子的动物,只要给她嘴抹上蜜,她的脑子就能冒出糖浆来。快到家的时候他又在十元店里给狗蛋买了个玩具老鼠。全是假冒货,不是这坏就是那坏,挑了半天才挑出一个没有毛病的。这样就把时间耽误了。还没进家门,远远就听见狗蛋的嚎哭声。
那么,人类能否重新引进淘汰机制,以便恢复进化呢?不可能,也不应该!已经超越生存底线的现代人,不愿意为优化人种而扼杀带有残疾的子女。任何民族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地球上的劣等居民,接受所谓优秀人种的奴役。既然已经失去人种替代机制,即使出现了大脑特别发达的超人,也得不到优先繁殖的机会。可见,人类的发展,不仅不能寄希望于后代的肢体越来越强壮,也不能寄希望于他们的头脑越来越聪明,人类已经不能重返进化的道路了。
以马尔萨斯所提到的灾难为例。天气干旱害苦了没有提灌设备的农民;频繁的洪水不能迫使人类后代长出鱼类的腮;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不是提高后代抵抗打击的能力,而是建造抗震的房舍;无论多么激烈的战火,都炼不成刀枪不入的身板;应对灾难只能依靠科学技术,让人所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引进自然和社会双重选择机制,不仅无助于提高后代的身体素质,还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戕害。
由于有了社会分工,人的优劣标准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优秀人才只是在个别方面比较突出而已。即使是残疾人,只要不轻言放弃,找准适合的岗位,也能做出重大贡献。美国总统罗斯福患小儿麻痹症,正是这个残疾人推行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二战开始以后,又为打垮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高位截瘫,成天坐在轮椅上,说话都有困难,可是他的理论贡献可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媲美。如果只考虑抗御灾害的体能,在灾难中首先淘汰的就是这类弱者。既然如此,灾难性调节手段有什么积极意义?
农民工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干最脏最重的活,拿最低的劳动报酬。如果让有钱人和他们换位体验,他们就不是生存意义上的弱者,而是不合理游戏规则的受害者。然而在当今的世界上,这样的弱者绝非少数。解决这类弱者的问题,绝不是淘汰,而是改变社会制度。社会需要竞争,可是竞争不是斗争,应该是公平有序,竞争的目的是使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必须为每个人按照自己选定的目标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消灭“弱者”。
什么是进化?就是对遗传中的偶然变异进行选择性淘汰,让优秀性状在后代中壮大,最终达到改善物种性状的目的。可是环境变化永无休止,对环境适应得越好,器官功能越强,特化程度越高,就越不能适应再次变化的环境。蜜蜂就是典型,为了吸食花蜜,它们的口器已经变成管状。为保证种性不变,把遗传的权利集中到少数雄性和唯一雌性的身上。把变异的可能压到最低限度,等于阻断了进化的道路。既然蜜蜂已经拒绝为丰富生存方式做贡献,也拒绝适应环境的新变化。一旦鲜花不再盛开,其生存优势就会成为巨大的负担,迅速灭亡。
既然自然条件变化无穷,生存斗争只能为物种提供最低生命力,让每一种生命形态生活在死亡线上,为灭绝做准备。一旦环境再次变化,物种就会落入大自然的陷阱,这是实现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机制。可见,适应性选择无法一劳永逸地避免灭绝。尤其严重的是,和现有环境适应得越好,越是难逃厄运。强悍而鲜有天敌的剑齿虎,只存活了几十万年。而水母、苔藓一类结构简单、极端脆弱的家伙,因为顽固不化,苟延残喘3亿多年。可见,进化有可能加速灭绝,退化反可幸存,生物的进化就是一个十足的假命题。所谓“进化”,只是在造就生命系统生存方式多元化,促进物种间的密切合作,增强生态系统创造性发展的可能性方面,才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的用语是“生命的进化”,而不是“生物的进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造成所有物种的性状都可以通过生存斗争得到优化的错误印象。
人的进化很不成功,可以说,人不是从猿类进化来的,而是背离了进化道路之后,自主发展而来的。正因为我们的祖先放弃了进化,拒绝接受大自然的诱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免于落入大自然的陷阱,为人类的永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转变生存模式的伟大意义。
三、为人类的永恒而奋斗
人类终止进化,后代的四肢不会越来越强壮,感觉器官不会越来越灵敏,大脑也不会越来越聪明。以为1000年后,人的脑袋会增大1/3,四肢缩小一半的想法是幼稚的。但是人类的性状不会固化。一方面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基因交流越来越频繁,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性状差异会逐渐缩小。另一方面是人类已经远离生存底线,大多数基因突变不妨碍生存,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技术员、工人和农民,也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管理员和服务员、教师和运动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个性化特长爱好对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利的,这将导致人群中的性状差异不断增大。就是说,未来人类性状的地区性差异会缩小,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化差别会增大。
虽然祖先拒绝环境频繁变化的诱导,免于落入大自然的陷阱,可是人类永恒仍然不具备必然性。在人类之舟的未来航程中,还有暗礁,还有险滩,甚至还有倾覆的危险。要完成人类永恒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全人类的不懈努力。可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表现来看,人类似乎很难担当这个划时代的重任。
5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征服地球的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杀戮的战争史。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人们发明了大规模杀人武器,两次世界大战一共造成6000多万人死亡。近年来,工厂排放的污水和黑烟,倾倒的垃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水旱灾害、湿地消失、草原荒漠化接踵而至;雪灾、冰雹、地震、火山、泥石流、龙卷风越来越频繁;温室效应造成臭氧层空洞、冰山溶化、洋面上涨,人类家园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任小约翰·科布在论文《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中指出,“人种不过是众多物种之一种,既不比别的更好,也不比别的更坏。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人类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有特殊价值,已导致人类利益和所有物种的利益赖以生存的生态秩序的大规模破坏。”③
虽然科布是叹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却对人的价值进行了恶意的贬损。什么是价值?人类的生存价值在哪里?怎样看待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些超现代性的问题,正是目前哲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价值的尺度是目标,目标的根据是发展的方向。通过选择性淘汰,生物界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丰富,地球生态越来越丰富,这就是生态发展的方向。人类为了生存改变环境,努力实现自身的永恒,这是人的目标。为什么要放弃人的目标,服从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呢?
按照创造演化论的观点,精神创造是宇宙诞生以来第三个创造性发展阶段的核心。自从有了人,宇宙间的一切都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已经登上了宇宙发展的中心地位,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世界,是人的意识赋予万物灵性和意义。客观世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并将越来越按照人的意志演变。在宇宙万物之中,只有人类配与日月同寿,与天地共存。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并不仰赖上帝的恩赐,也没有来自生命的进化,是人类奋斗的成果。
是的,人有责任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可是维护生态完整也是为了拓展人的发展前景。虽然人类某些行为伤害了生态的发展,可是人有认识能力,犯了错误知道改正。通过科学界的反复呼吁,各国政府加大环保力度;爱心人士努力拯救濒危物种,就是为了把生态发展纳入人类的目标中来。冷战结束以后,已经形成国际大协作的局面。美苏两国达成限制大规模进攻性武器协定,发射洲际导弹的火箭技术用于航天工程;苏联科学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中国在成功进行原子弹试验当天,就宣布不首先使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为防止核扩散做出了表率;美国的登月计划取得成功,打开了通往太空的大门;欧洲粒子中心的研究成果,为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技术支持;世界气候与环保大会顺利召开……这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人类已经懂得了自己的使命,开始朝着人类永恒的目标前进。
可是,文革破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通过武装斗争消灭私有制的道路行不通了,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了原来的感召力。理想的失落导致精神空虚,金钱的诱惑乘虚而入,人心涣散,腐败盛行。在这个关键时刻,把人类永恒作为时代纲领,填补理想的空虚,重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愿望。以人类永恒为己任,无需发动任何形式的革命,而是要求发扬人性,自觉发挥创造潜能,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坚持以人为本,反对把人当成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放弃通过暴力解决争端的理论和实践,消灭一切战争;为了后代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正确认识死亡的意义④,当大限来临之时,保持做人的尊严;宣传人的生存价值与发展需求,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高尚的人。
应该意识到,人类永恒是一项空前宏大的工程,只能建立在每个人暂时性的基础上,又需要发挥全人类的创造性才能完成。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广开言路,造成民主、宽容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的奇思妙想自由流播,互相激励,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最佳文化选择。如果像蜜蜂那样,把创造的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无论多么伟大的政治构想,都会造成意识形态的凝固,最后的结果就是引导人类走向灭亡。因此,我们赞成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各种政治制度和平共处,取长补短,真诚合作,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广阔。
人类的发展和宇宙的命运休戚相关,谁都不能预言宇宙的归宿。可是太阳将会熄灭,地球将不适合人类居住,已成定论。也许等不到那一天,一颗小行星就会撞上地球,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幸用核弹和火箭拦截小行星的研究已经启动,即将完成;科学研究还有希望改善人类基因,一方面保证后代的生命力更强,另一方面能把知识遗传下去,让未来人成为天生的思想家、科学家或艺术家。请别以为异想天开不屑一顾。100多年前凡尔纳幻想,人能够登上月球,坦克、潜艇和直升机将会出现在战场上,当时有几个人相信?因为科学家赫尔姆赫兹提供的论据表明“飞机不能离开地面”,银行取消了贷款,德国工业集团才放弃了飞机研制计划。可是不到五年时间,这个划时代的梦想,就由名不见经传的莱特兄弟实现了。也许真要等到依靠人类智慧,成功阻止宇宙的崩溃,或者带上心爱的物种,乘坐宇宙飞船去到别的天区,创造出新的伟大和光荣,人性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后的证明。
引文注释
①理查德·利基.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②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3:206.
③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48.
④邓第宅.人性证明[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262-275.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