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生活德育实践路径与启示探究

2016-03-16郝博炜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礼节道德教育韩国

郝博炜



韩国生活德育实践路径与启示探究

郝博炜

生活德育是一种主张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内容,为了学生生活的德育理念。韩国生活德育有着符合本国国情和体现民族特色的实践路径——强调个人价值与生活的德育目标,回归生活的德育内容,注重实践与体验的德育方法,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途径。探究韩国生活德育的实践路径对我国生活德育的借鉴与启示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视礼仪教育;提倡实践体验,理论结合实际;优化德育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韩国;生活德育;实践路径;启示

一、生活德育概述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毋庸置疑,生活和德育从来都是一体共存、不可分割的,生活需要德育,德育不能脱离生活。近年来,针对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的弊端,生活德育成为走出德育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从德育目标看,生活德育认为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目标,德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道德地生活。从德育内容看,生活德育取材于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学习、交往等紧密相连。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还能让他们具备判断、选择、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从德育方法看,生活德育注重情感、情境、体验,贯穿于实践活动,主张在给予学生践行和反思道德行为机会同时,予以他们以开放性指导。从德育过程看,生活德育强调在生活中进行德育,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生成、改进思想品德,在生活实践中反思自己的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水平。与我国传统知性德育相比,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一种超越。

二、韩国生活德育的实践路径

1.由“国民精神”向“个人价值与生活”转变的德育目标

(1)以培养强烈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德育目标。鲜明的民族性是韩国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特征。建国以来,韩国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意识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核心任务。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后,由于受日本和美国长期统治压迫,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民族精神的国民,成为韩国道德教育目标。韩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学校教育章程规定,在社会科中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国际合作精神。”[2]

(2)以培养“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德育目标。20世纪60年代,韩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形成,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受到冲击,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韩国政府开始培养学生的“国民精神”。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当局提出“民族中兴,国家发展”战略。1968年,韩国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宪章》,明确规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热爱国家并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而献身的真正的韩国人”。为了使国民精神教育全面落实,韩国教育部门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教育始终;同时,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教授学生时都要渗透国民精神教育。韩国“国民精神”教育成果显著。“汉江奇迹”的创造让世界瞩目。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出现巨大问题时,国民纷纷为国家捐出个人的全部黄金制品振兴民族经济,这正是“国民精神”教育发挥的作用。此外,“国民精神”已渗透到韩国人血液中的一大体现,在于“”二字。“”在韩语里是“我们”的意思。只要提到国家、社会、土地等具有公共意象的词语,韩国人一定会加上“”这一前缀,我们国家,我们社会,我们的土地。充分体现了韩国人之间的国民凝聚力。

(3)强调“人的价值与人的生活”的德育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冲击,韩国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传统道德观念被“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不断冲击。韩国政府意识到在“国民精神”教育下人的异化问题愈发严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逐渐丧失,人的自我生存和生活能力不断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疏远冷漠。为此,韩国政府提出在培养“国民精神”基础上,强调“人的价值与生活”的德育目标。1985年成立的韩国教育改革审议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制订了新世纪韩国人的形象:自主的人,创造性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强调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3]韩国道德教育的重心开始向“人的价值”与“人的生活”转变。

2.回归生活的德育内容

(1)扎根个人行为举止的礼节教育。韩国是受儒家精神影响很大的国家,“长幼有序”的价值观根植于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和礼仪,韩国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礼节教育。大部分学校都设有“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行为规范训练和礼节教育。个人礼节有站、坐、走的姿势,接递物品时的举止,与他人说话时的表情、语音、语调,吃饭时要遵循的礼节等;家庭礼节有学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在家庭中要主动做事的态度等;学校礼节有学生对老师、前辈、同辈和后辈的礼节,上课时的礼节,上学下学时的见面、告别礼;社会礼节有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握手、注目礼等;国家礼节有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化、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举止,讲礼貌,懂礼节,顺利开展社会交往活动。

(2)解决学生个人实际问题的德育内容。能否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困难,是德育能否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韩国的道德教育课,尤其是高校的道德教养课,开展了很多能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予以指导的教育课程。如韩国高校的道德教养模板,类似于我国高校中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开设的课程为“婚姻与家庭”“爱的学习指导方法”“志愿服务与体验学习”“旅游设计与策划”等。这些课程都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学生想做的事情开设的。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为学生审视自我需求、解决自我困惑提供理论参考,使学生结合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过生活。

(3)对儒家伦理道德精华的吸收渗透。儒家思想在韩国道德文化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韩国在道德教育中非常注重吸取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精华,将实践传统美德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韩国学校教育中的道德课由个人生活、家庭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四大部分构成,这与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德治国理念是非常相似的。通过讲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将传统美德作为自己行为举止的价值取向。

3.突出学生体验和实践的德育方法

要想让学生更好、更道德地生活,光在理论层面进行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韩国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韩国生活德育的方法十分突出学生的体验与实践。韩国的生活德育方法中有三个方法是比较有本国特色的。

(1)自我生存教育法。现阶段,韩国学生的生活比较舒适安逸,学生的自我生存和生活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韩国学校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自我生存教育法,就是指让学生通过社会兼职、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实践体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实施自我生存教育法的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自我组织、策划、实践、总结,以团队的形式,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达到自我生存训练的目的,培养自己的个人意志品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教育者在活动中仅仅负责引导和审核工作。

(2)校企结合教育法。校企结合教育法是韩国高校为了更好地完成生活德育任务而与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联合教育的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在学校中主要接受道德理论的道德教育,学校中的道德生活相对简单。要使学生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中接受德育,真正的生活不只是有“真、善、美”,而“假、恶、丑”也有很多。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维护企业文化与形象。学生甚至见到在学校中不常见到的同事之间的钩心斗角等“假、恶、丑”的生活现象,提前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方面有所提高,在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也会有所体悟,这也会引导学生更讲道德的生活。

(3)宗教宣传教育法。韩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奉行宗教自由,佛教和基督教是韩国人最主要的信仰教派。韩国信仰宗教的人数非常庞大,在庞大的受教群体中,学生占据了一大部分。韩国学生不仅接受专业宗教人士的理论宣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充当“传教士”的角色,向身边的同学进行宗教宣传。韩国宗教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与人为善、多做善事。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韩国学生在参加集体宗教活动时,多会进行一项名为“爱的传教士”的活动,即所有学生围成圆圈,紧密双眼,按顺序依次说出自己最近做出的有愧于心的不道德行为,学生们不会指责他人,而是专心于自我反思与批判。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辨别价值取向,自我反省,明辨是非,正是宗教宣传教育法实效性的突出体现。

4.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途径

学校生活德育做得再好,如果没有家长的以身作则和社会良好氛围的熏陶,生活德育的效果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韩国非常重视各种德育力量的有机结合,在夯实学校德育的同时,强调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途径,为生活德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1)家庭德育。韩国家庭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生活礼节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生活礼节,主要是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从基础的仪态到对他人、社会的行礼,逐步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韩国家庭德育里渗透了长幼有序、尊敬父母、待人友善等内容,重视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礼仪。同时,韩国家庭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在清明、佛诞、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知识,每个韩国家庭都会举行非常隆重的庆祝仪式,使孩子从小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大大提高了生活德育的实效性。

(2)学校德育。在韩国,学校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韩国学校德育在有计划、分阶段、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坚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咨询活动、MT修行活动(即成员关系培训)等课外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等特征。

同时,韩国学校都会成立家长联谊会,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之间建立起直接且亲密的联系。家长联谊会是很庞大的组织,包括学校各年级、各班级之间的联谊会分部。学校通过家长联谊会向家长直接传递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信息和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使家长了解孩子的道德思想动态,进而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补充教育。家长通过家长联谊会,可以相互交流各家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心得,对教育上的困惑也可以请教其他家长,还可以把家里发生的可能会使学生出现思想波动的事情告诉老师,请老师多予以关注。如此一来,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之间形成了道德教育的良好循环。

(3)社会德育。韩国政府多次强调,德育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韩国青少年宪章》中明确表示,社会是愉快地工作,自豪地服务的地方,帮助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高共同生活的喜悦和业余活动的场所,创造健全的活动。因此,韩国社会也积极配合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为学生提供包括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兼职等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同时,韩国社会非常重视对媒体的软控制,韩国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日常休闲活动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对我国生活德育的启示

1.弘扬民族文化,重视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韩国的礼仪文化来源于中国。然而,在受近代某些政治事件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渐渐被丢弃了。礼仪不仅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4]在生活德育中,重视、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也对提高社会道德风貌有所助益。

重视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发挥家庭德育对培养孩子生活礼节与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从基础的走、立、坐等姿势仪态到对他人、社会的行礼,逐步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第二,学校要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礼仪课程,制定相应的礼仪规范,适时开展礼仪培训和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将教育与娱乐充分融合,增强礼仪教育的有效性。第三,要倡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促进礼仪知识到行为举止的转化,做到知行合一。

2.提倡实践体验,理论结合实际

生活德育主张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德育,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培养道德品质。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只在抽象的理论中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回归实践,把学到的道德规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提升道德水平。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体验。首先,家长需要学会放手,坚决不能把孩子困在家里埋头学习,而是要鼓励孩子,自主地过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有过多方面的体验。其次,学校要帮助学生积极创造实践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社会实践也是生活德育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要通过社会兼职、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思想观念,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加深对德育理念的认识,增进理解,加强共识。

3.优化德育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生活德育的实施需要多方面德育因素的共同配合,只有优化生活德育环境,建立起家庭、学生、社会融为一体的综合德育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学生才能更好、更道德的生活。

家庭作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初始之地,务必要做好对学生的道德启蒙工作,为学生进一步接受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夯实基础。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要职责,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作为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之所,学校要发挥好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作用。社会,是学生的落脚点,不仅担负着引导学生道德养成的责任,还承担着为学生营造道德氛围的重要职责。因此,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合力,才能将各自优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发挥生活德育的最大功效。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2]韩国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韩国教课教育之变迁[M].首尔: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82.

[3]陈义禄,李俊勤.韩国教育与道德教化的考察与思考[J].当代韩国,2004(6):60.

[4]古丽萍.新加坡小学生礼仪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10(1):45.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1.017

猜你喜欢

礼节道德教育韩国
韩国“第一步”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聚焦韩国大选
在韩国走马观花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探病礼节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