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时期土司朝贡集中“四节”之因
2016-03-16朱皓轩
朱皓轩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文史论苑】
永乐时期土司朝贡集中“四节”之因
朱皓轩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制度基础上创建了明代特有的朝贡体制;永乐朝土司朝贡继续保持了洪武时期的盛况。相对于洪武时期,通过阅读史料可以发现永乐时期的西南土司(湖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朝贡时间开始趋于集中,其中尤其以正旦、“郊祀礼成”、万寿节、冬至四节为最。
永乐;西南土司;朝贡;四节
一、前言
永乐时期土司乐于正旦、“郊祀礼成”、万寿节、冬至间进行朝贡活动。在此期间,皇帝至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洪武朝,在此期间也有相关的朝贺、赐宴习惯,但史料记录对象局限于“群臣”,如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旦,“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1],并无“四夷朝使”或类似的关键词。但该现象可追溯至洪武朝,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为不失“朝仪”,朱元璋下诏至礼部,要求以后“四夷及诸土官入贺正旦者,无分远迩,务于畿甸近地会集同入京师朝见”[2]。洪武朝只有对正旦的规定,另外三个,笔者未发现相似规定。
二、土司集中朝贡之现象
有无此“四夷”关键词对研究朝贡至关重要,史料明确为“四夷朝使”,即四夷之朝贡使节。明代四夷分为蕃国和四夷两部分。所谓蕃国,“东有朝鲜、日本;南有暹罗、琉球、占城、真腊、安南、爪哇、西洋琐里、三佛济、渤泥、百花、览邦、彭亨、淡巴、须文达那,凡十六国”;四夷中,“其西南夷隶四川者……隶广西者……隶云南者……隶湖广者……西域之部也,西天泥八剌国……”[3]
显然,西南土司包括在“四夷”中。永乐朝,这样的记录大量存在。据笔者统计,所有史料记录中均有“四夷朝使”。其中,一年有四次“四夷”参与大规模朝贺活动的年份为永乐元年(1403)、三年(1405)、四年(1406)、七年(1409)、九年(1411)、十年(1412)、二十一年(1423),共七次;一年三次为永乐二年(1404)、五年(1407)、十一年(1413)、十三年(1415)、十四年(1416)、十五年(1417)、十六年(1418)、十七年(1419)、十八年(1420)、十九年(1421),共十次;一年两次为永乐八年(1410)、十二年(1414)、二十年(1422)、二十二年(1424),共四次;一年一次为为洪武三十五年(1402)、永乐六年(1408),共两次。应当说,一年三次朝贺为常态,为正旦、万寿节、冬至。一年四次则于“郊祀礼成”(即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礼仪完毕)时加一次朝贺。一年少于三次朝贺则均为非正常或特殊因素所致,永乐五年冬至未朝贺,因“仁孝皇后丧,免贺”[4]。永乐六年正旦未举行,四月万寿节记载为“上御奉天殿受朝贺。仁孝皇后丧,未期乐设不作”[5]。永乐八年万寿节、十二年万寿节、十五年万寿节、二十年万寿节、二十二年万寿节均因皇帝出巡或北征等不在朝而作罢;永乐十年正旦、二十年正旦未举行均因日食;永乐十九万寿节则是因“上天垂戒奉天等三殿灾”[6]而作罢。
三、土司集中正朝贡之因
由此观之,除去非正常或特殊因素,明廷与土司间形成了集中举行朝贡活动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由土司主动,经明廷批准形成。洪武时期,每逢此日期,并未见土司集体朝贡,而至永乐朝则大规模出现。究其原因,应是因在正旦、万寿节等节日期间,全国祥和,宫廷庆祝,皇帝心情大好,自然更加舍得赏赐来朝土司;土司们也渐渐发现这点,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土司在此期间纷沓而至。
这也解释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何《明太祖实录》中,在“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7]之后不加“四夷”,而《明太宗实录》相关记录中却大量存在。其原因便是土司更愿意在正旦、万寿等四个时间来朝贡;永乐朝,由于土司朝贡非常集中,其中还可能有藩国的贡使,为记录方便,所以《明太宗实录》对此用“四夷”以概之。当然也有详细记载,如永乐十二年十二月,贵州金筑、四川东川军民府、广西田州等二十三家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8]。另外,永乐二十一年十二月,为贺明年正旦,湖广保靖州、永顺等二十余家土司各派遣人朝贡。[9]相对于永乐朝,洪武朝正旦朝贡土司便很少,如洪武十八年(1385)十一月,仅有石柱宣抚司和田州府两家以贺正旦的名义遣人朝贡。[10]再如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贺正旦的也仅是广西镇安府、思城州及崇善县三家土司。[11]因此,洪武时期少用“四夷”这样的字句。
明白以上内容便可解释为何永乐十五年(1382)至二十年(1387),《明实录》中西南土司朝贡记录记载会为何如此之少。究其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土司意识到在正旦、“郊祀礼成”、万寿节、冬至四个时间段来朝贡可以获得更多的赏赐,于是更多的土司集中在此期间朝贡,这导致其中一个时间段可能会有数十家土司一起朝贡的现象,而《明实录》均以“四夷”代之,故史料显示朝贡记录较少,给人一种永乐后期朝贡次数少于前期次数的错觉。
[1][7][明]姚广孝,夏元吉.明太祖实录(卷180)[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253.
[2][明]姚广孝,夏元吉.明太祖实录(卷15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422.
[3][明]姚广孝,夏元吉.明太祖实录(卷232)[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714.
[4][明]张辅,蹇义.明太宗实录(卷73)[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123.
[5][明]张辅,蹇义.明太宗实录(卷7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835.
[6][明]张辅,蹇义.明太宗实录(卷23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324.
[8][明]张辅,蹇义.明太宗实录(卷15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821.
[9][明]张辅,蹇义.明太宗实录(卷266)[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153.
[10][明]姚广孝,夏元吉.明太祖实录(卷15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121.
[11][明]姚广孝,夏元吉.明太祖实录(卷187)[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136.
【责任编辑:董丽娟】
K297
A
1673-7725(2016)06-0213-02
2016-04-05
朱皓轩(1989-),男,江苏泗阳人,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