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学实践看王渔洋诗学理念的转变

2016-03-16刘宝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渔洋宋诗神韵

刘宝强(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从诗学实践看王渔洋诗学理念的转变

刘宝强(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摘键要] 王渔洋诗学理念复杂而富于变化,经历过四个阶段的重要转变,对其详实考究才能真正理解王渔洋诗学理念的发展与“神韵说”的确立。诗学理念的转变是王渔洋诗学研究的本源问题,结合王渔洋的仕宦经历及具体丰富的诗学实践可知,其早年的诗学理念并非“神韵说”,而是经历了由“博综该洽,兼采众长”转变为“重唐音,韵胜于才”,继而转变为“越三唐而事两宋,唐宋兼取”,直至康熙二十六年之后“神韵”理论才真正确立并走向成熟。

王渔洋;诗学理念;诗学实践

王士祯(1634—1711年),原名王士禛,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作为清代康熙年间的“诗坛圭臬”,王渔洋的诗题材多样,有抒怀、感兴、怀人、悼亡、记游、怀古、咏史、赠答、咏物、题画等,还有拟民歌《大堤曲》《竹枝词》等,风格不一,或旷达,或清新,或沉郁,或豪放,或冲淡,或深沉,或清远,或高古。要正确理解王渔洋丰富的诗作内涵,必须从本质上把握其诗学理念。

关于王渔洋诗学的研究,学界早有涉猎。早如袁世硕、张少康等,近如伊丕聪、蒋寅、王小舒等,都有丰硕的成果,但尚缺乏通过王渔洋诗学实践分析其诗学理念的研究成果。王渔洋诗学理念复杂而富于变化,经历过几次重要的转变,其早年的诗学理念也并非“神韵说”,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后“神韵”理论才真正确立并走向成熟。王渔洋诗学研究历来都是显学,诗学理念的转变是王渔洋诗学研究的本源问题,只有结合王渔洋的仕宦经历及具体丰富的诗学实践才能理解其诗学理念的转变过程。

据《渔洋诗话序》[1]4749记载:

先生晚居长安,位益尊,诗益老,每勤勤恳恳,以教后学。时于酒酣烛炧,兴至神王,辄从容言曰:吾老矣!还念平生,论诗凡屡变;而交游中,亦如日之随影,忽不知其转移也。少年初筮仕时,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文章江左,烟月扬州,人海花场,比肩接迹。入吾室者,俱操唐音。韵胜于才,推为祭酒。然而空存昔梦,何堪涉想?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良由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耳目为之顿新,心思于焉避熟。明知长庆以后,已有滥觞;而淳熙以前,俱奉为正的。当其燕市逢人,征途揖客,争相提倡,远近翕然宗之。既而清利流为空疏,新灵寖以佶屈,顾瞻世道,惄焉心忧。于是以太音希声,药淫哇锢习,《唐贤三昧》之选,所谓乃造平淡时也,然而境亦从兹老矣。

这段话对于分析理解王渔洋诗学理念具有纲领性意义。事实上,只有认真理解这段话才能真正把握王渔洋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王渔洋说自己“论诗凡屡变”,因而其诗学理念确实经历多次转变是可以肯定的。“少年”“初筮仕”是指两个不同时间。“少年”应指王渔洋开始写诗的顺治五年(1648年),当时他仅十五岁。据《居易录》卷五记载:“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先祖方伯府君、先严祭酒府君知之弗禁也。时先长兄考功,始为诸生,嗜为诗。见予诗甚喜,取刘顷阳先生所编《唐诗宿》中王孟、常建、王昌龄、刘眘虚、韦应物、柳宗元数家诗,使手抄之。十五岁有诗一卷,曰《落笺堂初稿》,兄序而刻之。”[1]3760这里描述了王渔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诗,十五岁时开始作诗,当年就有诗一卷定名为《落笺堂初稿》。而王渔洋“初筮仕”(即初次做官)时已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事了。王渔洋当时到扬州任推官,年二十七岁。可见,“少年”比“初筮仕”时间上早不少。虽然王渔洋十五岁开始作诗,但他真正初步获得文学名声则要到顺治丁酉年(1657年)二十四岁时。是年秋,王渔洋赋《秋柳诗》四章,传遍大江南北,一时和诗者数十人,名声大振。据《蚕尾续文集》卷二《菜根堂诗集序》记载:“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馀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是秋柳社诗为艺苑口实矣。”[1]2004-2005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渔洋赴殿试,成绩居二甲而未入前十,无法进入馆选,只能授予地方官职。次年选官江南扬州府推官,顺治十七年赴任,为官五载后调任京职。从以上内容可推断,“少年初筮仕时”应指顺治五年从事诗歌创作开始直到康熙四年(16 65年)其离任扬州推官的这段时间。此时的王渔洋以广博完善、掌握各种风格与题材为诗学追求,较有代表性的诗集有《落笺堂诗》《阮亭诗选》。《落笺堂诗》收录了他二十二岁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前所作之诗;《阮亭诗选》则收录了他二十三岁至二十九岁即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的诗作,包括《丙申诗》《过江集》《入吴集》《秦淮杂诗》《白门集》等。据《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二十八岁,在扬州。……秋七月,泊舟海陵,……又尝摘取唐律、绝句、五七言若干卷,授嗣君清远兄弟读之,名为《神韵集》。”[1]5 0 67由此可知,王渔洋编选过唐诗选本《神韵集》。学界有人凭借《神韵集》选本认为王渔洋早年也是推尊“神韵”,独尊唐诗。王渔洋确实在早年编过唐诗选本《神韵集》,但早年的王渔洋对“神韵”几乎没有任何理论上的阐释。从王渔洋早年诗作客观而论,此时其在诗学理念上应该是博综该洽、不名一家。如果说收录顺治十二年以前王渔洋所作之诗《落笺堂诗》中的有些诗作有学唐仿唐痕迹的话,那么顺治十三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他的诗作则脱离了藩篱,表现出学习各家之长,不独专于某家某派的特点。考究《丙申稿》《丁酉稿》《戊戌稿》《己亥稿》《庚子稿》《辛丑稿》《壬寅稿》《癸卯稿》《甲辰稿》《乙巳稿》《丙午稿》等收录王渔洋的诗作,各种风格与题材均有涉及,诗作采取兼采各家之长的做法,但此时的王渔洋由于“博综该洽,以求兼长”而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以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稿》中《戏傚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六首》为例,王渔洋既有对元结《箧中集》的称赞,也有对杜青碧《谷音集》的肯定,元结与杜青碧两个诗歌选本分别收录了幽人隐士不平之作与宋末遗民亡国之音,都具有现实真实性与情感深刻性的特点。王渔洋当时并未担任高官,在诗学上强调真性情且富有批判精神,盛赞元结和杜青碧两人的诗歌选本。王渔洋很注重人品,认为人品会直接影响创作,《论诗绝句》第二十二首质疑严嵩的人品。王渔洋又强调诗歌创新,《论诗绝句》第九首有“元白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学妃豨”之语,他高度赞扬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的乐府诗,认为他们的乐府诗不模拟因袭,具有创造性并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论诗绝句》第三十五首,王渔洋既有对先唐诗人如曹植、徐陵、庾信等的肯定,也有对唐代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等的赞赏;既有对宋代诗人如黄庭坚、王安石的称许,也有对明代诗人如李东阳、何景明、李梦阳的推重。可见,此时的王渔洋诗学理念是博综该洽,兼采各家之长,故《渔洋诗话序》中有“少年初筮仕时,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之语。但其此时诗作也无鲜明风格,艺术成就有限。

“入吾室者,俱操唐音。韵胜于才,推为祭酒”表述的时间段应是王渔洋在京城任职的康熙五年至担任国子监祭酒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祭酒’一词本非官名,古时凡同辈之长,都可称为祭酒,后亦泛指位尊者”(《陔余丛考·祭酒》)。此处“推为祭酒”则有一语双关之意,即表明王渔洋于康熙十九年担任国子监祭酒这一事件。据《居易录》记载:“戊午(1678年)正月,予奉旨改翰林侍读,庚申(1680年)擢国子祭酒。时李公为内阁学士,陈、叶二公相继为翰林掌院学士,沈公为掌詹,而施、彭及汪琬、陈维崧诸君皆在翰林,亦一时之胜也。”[1]3761这表明此时王渔洋已成为清代诗学界的地位尊崇者。宋琬于康熙壬子年(1672年)请王渔洋“定其诗笔”,施闰章于康熙己末年(1679年)请王渔洋定全集时还要“登堂再拜”,“南施北宋”也是经王渔洋品题后方为诗坛所接受的。王渔洋“诗学圭臬”的地位从康熙二十二年(16 83年)徐乾学、汪懋麟、王渔洋等五人文酒之会所述的内容亦可推断。王渔洋调任京城后,随着他政治地位的提高,与他进行诗歌往来的诗人也越来越多,而这些诗人作诗大多操唐音、以唐人为风尚,对诗作风调韵律的把握更胜过对自身才学的提高。清人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评价阮亭(王渔洋)是“清秀李于鳞”,认为王渔洋的诗与明代“后七子”领袖之一的李攀龙(字于鳞)之诗接近,但比李攀龙之诗更为清秀。李攀龙崇唐,作诗也以唐人为尚,具有声调清高、辞采俊爽的特色,然其构词时有模仿雷同之感。宋人喜好以才学为诗,王渔洋此时的部分诗作仿唐痕迹较为明显,韵胜于才。

“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表明王渔洋诗学理念曾从“重唐音”转变为“唐宋并重”,但王渔洋提倡宋诗的“中岁”究竟为哪一年是学界悬而未决的议题。王渔洋早在官扬州时就有褒扬宋诗的言论,当王渔洋流连于宋代欧阳修、苏轼、秦观等大诗人曾生活过的地方,将自己与哥哥王士禄的手足之情以“二苏”作比时,他对宋诗逐渐产生兴趣,于是他就有“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戏傚元遗山论诗绝句》)的感慨,但对某事物的兴趣感慨与将他大力提倡于诗坛的程度毕竟不同。据宋荦《漫堂说诗》第十三条记载:原本守三唐之成法的王渔洋,于康熙壬子年、癸丑年(1673年)屡入长安,与海内名宿尊酒细论,又阑入宋人畛域。又据宋荦《漫堂年谱》记载:五月,如都候补,寓柳湖寺,龚尚书鼎孳、王吏部士禄、民部士禛、玉叔兄琬,时过寺觞咏。由于宋荦此时还是“旗东亦东、旗西亦西”[2]4 2 0的诗学理念上摇摆不定之诗人,宋荦后来的尊宋诗风应该也受到王渔洋此时“尊酒细论”与“过寺觞咏”的影响。可见,王渔洋提倡宋诗风的时间应始于康熙壬子年。再以王渔洋诗作来分析,“中岁”定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较为合理。王渔洋在该年奉命入蜀,典试四川,第一次入蜀后的部分诗作风格由唐而转为唐宋兼取。王渔洋踏足巴渝名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其中部分诗作风格豪壮苍劲、气韵雄健、悲壮沉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色。《蜀道集》可看作王渔洋向宋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部分诗作明显体现出宋诗风格。李毓芙曾评价王士禛“入蜀后诗骨愈苍,诗境愈熟,濡染大笔,积健为雄,直同‘香象渡河’,岂独‘羚羊挂角’。识曲听真,要当分别观之”[3]。王渔洋入蜀后(确切地说是康熙十一年以后)所作之诗,有一部分诗仍保留着对“羚羊挂角”超脱意境的一贯喜好与追求,另一部分诗则不单纯以意境追求为主,而以用典、议论为主,接近宋诗。李毓芙认为,王渔洋入蜀后所作之诗并不只是有“羚羊挂角”的特点,观点极为独到。如《蜀道集》中《和东坡开元寺忆子由韵》:“河潼西上千馀里,五丈原边望翠微。地逼陇关寒更早,雨晴汧水雁初飞。身经紫阁筇难到,囊比朱儒愿已违。梦里倚闾双白发,不归真被鹤猿讥。”[1]743王渔洋在该诗中多用典故,格调沉雄,通篇夹叙夹议,却少有发自内心的情性抒发,在语言特点与风格上有宋诗之色。又如《七盘岭》:“七日行褒斜,目瞶耳亦聋。浊浪崩崖垠,征衣碎蒙茸。不知天地阔,讵测造化功。岌然土囊口,鸡帻摩苍穹。磴道上七盘,大翮排天风。绝顶忽开豁,白日当虚空。褒水出谷流,汉江绕其东。巴山跨秦蜀,蜿蜒连上庸。川源尽沃野,天府如关中。橘柚郁成林,稻苗亦芃芃。襄阳大艑来,千里帆樯通。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将相得人杰,趋策芟群雄。一战收三秦,遂都咸阳宫。智勇久沦没,山川自巃嵸。跋马向褒国,日落烟濛濛。”[1]751唐人陈子昂(一说作者为沈佺期)也曾写过同名诗作《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牕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通过二者比较不难发现,王渔洋《七盘岭》一诗风格豪迈苍劲,将“赋”这种铺成叙事的现实主义手法用到了极致,有宋诗之色;而陈子昂《七盘岭》一诗则多用“比”“兴”手法进行抒情,风格飘洒清新。王渔洋饱览巴渝独特的风俗民情与自然风光,又目睹了巴渝历经战乱兵祸的民生状态,沿途创作常常是即景感怀,吊古伤今之作。又如《武侯琴室》:“竹篠娟娟静,江流漠漠阴。至今筹笔地,犹见出师心。遗恨成衔璧,元声有故琴。千秋弦指外,髣髴遇高深。”[1]755该诗夹叙夹议,更多引发的是一种思考,也接近宋人诗作主理的特征。从康熙十一年创作的《蜀道集》中的诗作不难看出,王渔洋诗学理念上“事两宋”的变化。王渔洋《蚕尾文集》卷一《鬲津草堂诗集序》中云:“唐有诗,不必建安、黄初也;元和以后有诗,不必神龙、开元也;北宋有诗,不必李、杜、高、岑也。”[1]1 7 9 9体现出此时王渔洋兼扬唐宋之诗的特点。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后王渔洋并未完全摒弃宋诗之风,他对宋代诗风的承继至少持续至康熙二十二年文酒之会后,即使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渔洋奉皇命祭告南海时所作的《南海集》,其中也有部分诗作存有宋诗的影子,这也验证了“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施闰章也发现了王渔洋《蜀道集》《南海集》中部分诗作与其早年诗作《落笺堂诗》《阮亭诗选》的风格不同,指出“往日篇章清如水,年来才力重如山”(《学馀堂诗集》)的诗作特征上的变化。

必须指出,康熙十一年后王渔洋“越三唐而事两宋”并不是独尊宋诗,而是唐宋并重。王渔洋自始至终都未忽视过唐诗之风,包括康熙十一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独倡“神韵”前,他的诗作不少仍保留了唐诗的部分特征。如康熙十一年,《裂帛湖杂咏》:“裂帛湖光碧玉环,人家终日映潺湲。分明一幅蔡侯纸,写出湖南千万山。”[4]1 92吟咏湖光水色及周边景物,笔致潇洒,措辞洗炼,自然流畅,韵味十足,极有唐诗之色。《广元舟中闻悼歌》:“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4]2 1 0这是王渔洋使蜀途经广元之作,风格上明快晓畅接近于唐诗。康熙十五年(1676年),《送许竹隐之绍兴二首》其一:“蝉声集深树,驿卢遍槐花。黄鹄逝千里,浮云天一涯。莺啼范蠡宅,草长谢敷家。迢递相思处,春风满若耶。”[4]2 2 0这既有宋诗铺陈叙述的特色,又兼有唐诗抒情写意的手法,是唐宋并重的鲜明体现。王渔洋在其《香祖笔记》卷九中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此时“唐宋并重”的诗学理念:“余偶论唐、宋大家七言歌行,譬之宗门,李、杜如来禅,苏、黄祖师禅也。”[1]4651王渔洋将唐人李白、杜甫的七言歌行比作佛家的如来禅,而将宋人苏轼、黄庭坚的七言歌行比作道家的祖师禅。佛、道两家只是信奉不同,本质上并无优劣可比,因而本质上认为宋人苏轼、黄庭坚在诗作造诣上并不亚于唐人李白、杜甫,有明显的唐宋并尊的倾向。王渔洋“事两宋”的转变只持续了十余年。物情厌故、求新避熟在唐代长庆后已有滥觞,而宋朝淳熙年(11 74年)以前均尊奉为正。当时学人们争相提倡效法这种思想,最后却导致了清利流为空疏、新灵寖以佶屈的缺陷,令人担忧。于是王渔洋希望用太音希声来治疗两宋锢习,在康熙二十六年编选太音希声之作的代表—《唐贤三昧集》。该集多选平和淡雅之诗,诗学理念又发生了明显转向,但王渔洋本人却认为编《唐贤三昧集》后心境也从此老矣。

可见,直到编选《唐贤三昧集》,王渔洋才真正地摈弃了事两宋、唐宋并重的诗学理念,而转变为力主“神韵”,独推唐人唐诗。康熙二十六年之后王渔洋的诗学理念还可通过与叶燮之诗学理念的比较得以窥见。叶燮《原诗》:“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至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5]叶燮认为,诗有源流,有本也有末,循末也能返本。一时一代之诗都有盛衰,整个诗坛不可能长居于盛,盛况相沿日久必然流于衰,而衰后通过“变”(即创新),摆脱陈陈相因,才能复归于盛。在叶燮看来,即使是唐诗,本身也有盛衰,而明清两代之诗也能复盛。而王渔洋却在晚年著述中多次强调,唐代之诗(尤其是盛唐的诗人诗作)是诗的最高境界,其他各朝诗家只能努力学习与接近,却不可能超越他们。王渔洋晚年的《十种唐诗选》《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及他迟暮之年编选的《唐人万首绝句选》,都体现出其在康熙二十六年之后对唐人唐诗的无限推崇。

从以上论析归纳,王渔洋诗学理念的转变轨迹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从顺治五年开始写诗到康熙四年离任推官为第一阶段:博综该洽,兼采众长。从康熙五年京城任职到康熙十年为第二阶段:重唐音,韵胜于才。从康熙十一年典试四川到康熙二十四年《南海集》的完成为第三阶段:越三唐而事两宋,唐宋兼取。从康熙二十六年直至去世为第四阶段:由唐宋兼取转变为力主“神韵”,独崇唐人唐诗。王渔洋“神韵”理论也是到这一阶段才开始力主独倡的。本文修正了此前学界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理念的部分观念,可与《王渔洋“神韵说”内涵特征发微》[6]一文谓为姊妹篇。

[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20.

[3]王士禛.渔洋精华录集释[M].李毓芙,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89.

[4]王士禛.王士禛诗选[M].赵伯陶,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郭绍虞,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

[6]刘宝强.王渔洋“神韵说”内涵特征发微[J].文艺评论,2013(12):59-63.

[责任编辑:张一平]

Transformation of WANG Yuyang's Ideas of Poetics Based on Poetics Practice

LIU Baoq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4, China)

Being complex and changeable, WANG Yuyang's ideas of poetics went through four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s.A detailed study of it is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rogress of WANG Yuyang's ideas of poetics and to establish his “theory of poetic charm”.WANG Yuyang's transformations in his ideas of poetics are the basic problem in our study of his ideas.It is argued that his ideas of poetics at earlier age can't be viewed as “theory of poetic charm” considering his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his active, rich study on poetics.In fact his “theory of poetic charm” went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s from “being abundant, absorbing others' essences” to “stressing rhyme in Tang Dynasty, and giving priority to literary talent in his poems”, and then to “surpassing three Tang to two Song Dynasties; and absorbing essences from both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The “theory of poetic charm” was not established or turned to be mature until the 26thyear of Kangxi.

WANG Yuyang; Ideas of poetics; Poetics Practice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65

I207.22

A

1671-4326(2016)03-0073-04

2016-05-16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QN024);六盘水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LPSSYKYJJ201405);贵州贵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GZYB64)

刘宝强(1980—),男,湖北咸宁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渔洋宋诗神韵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