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学大辞典》饮食词语初探

2016-03-16赵文思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正藏辞典佛经

赵文思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佛学大辞典》饮食词语初探

赵文思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该文就丁福保先生的《佛学大辞典》中的饮食类词语进行了初略研究。首先从词汇内容和构成形式这两个方面介绍《佛学大辞典》中所收录的饮食词语的情况;其次,通过对数个典型的汉译词语的研究,证实其价值所在;最后,列举几组汉梵对译词语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对汉译佛经词语的认识。

《佛学大辞典》;饮食;词语

丁福保编纂的《佛学大辞典》是中国第一部新式佛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共360多万字。全书共收辞目3万余条,每条辞目先注明类别,如“术语”“名数”“杂语”“经名”等。类别之后,解释意义,然后注明出处,有些辞目还标注出梵文或巴利文。该辞典内容丰富、分类明确、条例清晰、引经据典、注释完备,为研习佛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仅就饮食词语一类进行粗略研究。

一、佛经饮食词语概况

从词汇内容来看,《辞典》中饮食类词语共有80个,在内容上可分为主食、甜点、甜品、饮品、药食、杂食、酱料等7类。

从构成形式看,《辞典》包括音译词、意译词、梵汉合璧词和本土词4类词语。佛经中的外来语在进入汉语系统的过程中,与汉语思维、语言习惯越接近则越容易为汉语所接纳,而和汉语用词习惯或思维习惯不同的词则需要经过一定的汉语化改造,才能固定下来。很多词语从形式上,乃至内容意义上都进行了汉语化的调整,以适应汉语世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一)音译词(28个)

音译的外来词,首先从形式上适应汉语的要求。得以保留的词语在语音形式上一般与汉语词比较接近,如迦师、奢耶尼、米丽耶等等。

汉语在上古以单音节词语为主,到佛教传入时,已经是中古时期,这一时期汉语正处于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语过渡的时期。

汉语习惯用一个或两个音节表达一个概念,而梵语或巴利语要表达一个概念有时候却需要更多的音节。佛教词语在对音翻译的过程中,首音、尾音、词内音都有可能被省略,省译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

(1)奢耶尼,梵语Bhojaniya,省略首音Bho;

(2) 珂但尼,梵语Kha^daniya,省略尾音ya;

当然,也有没被省译的词语。例如:

米丽耶,梵语Maireya。

从以上所举例证可以看出,佛经饮食词语,无论是否省译,都应适应汉语的思维、语言习惯,避免音译词语过长。

(二)意译词(37个)

伴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佛教新词,有大量的“意译词”,即用汉语的固有成分重新组合,以表达一个新的佛教概念,从而形成的词语,如石蜜浆、地皮饼、出生、生饭、八种粥、非时浆等。

佛经翻译中往往采用“仿译”的形式,即采用保留源头语内部形式不变,采用目的语的材料逐词或逐词素地意译源头语的各单个组成部分的翻译方法。例如:

(1) 地皮饼:劫初时自生于地而养人者;

(2) 段食:四食之一,旧译云搏食或团食,香味触为体,分分段段受用,以资益身分,故云段食;

(3) 欢喜丸:欢喜名,相应于欢喜天,故修供必用。

相对于音译词来说,意译词所包含的汉语因素更多,也更容易被汉语接受。但其仍然存在一些不同于汉语的特点,所以很多意译词经过了汉语系统的拣择与改造。

(三)梵汉合璧词(7个)

汉语在接受使用外来语的过程中,习惯用汉语的思维去要求用汉字对译的外来词,即所谓的音译兼意译词语,如和罗饭、乌昙跋罗浆、摩沙豆粥、渴树罗浆、须陀食、佉陀食、旃檀耳,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称之为“混合词”(hybrid)。所谓混合词,指的是汉语里的借词有时在译音之外再在后面加上一个“类名”,这种由一部分外语成分和一部分本语言成分组成的词就叫“混合词”[3]95。略举两例分析如下:

(1)和罗饭:梵语Prava^rana,《玄应音义》卷五《独证自誓三昧经》:“钵和兰,亦言钵和罗,梵音讹转,此云自恣食也。”[2]897(《中华藏》第五十六册,卷1163)“和罗”是梵语Prava^rana的省译,而“饭”则是翻译者在音译部分之后所加的令读者能够引起意义联想的“类名”。

(2)乌昙跋罗浆:“乌昙跋罗”,即梵语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乌昙跋罗”译曰灵瑞,瑞应。“浆”是表示“类别”的语素,意为“浆果”。乌昙跋罗浆,即味道甜美的灵瑞浆果。

从词形上可以看出,为便于理解和记忆,佛经饮食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常常在音译部分的后面添加能引起意义联想的“类名”,或直接在音译成分的基础上添加表意的成分,从而使外来词语在字形上与所表达的意义建立联系。

(四)本土词(8个)

佛教在汉地流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表示本土概念的本土词。如:草饭、淫汤、粥、璎珞粥、茶末、甘露、化茶、荤酒。举例说明如下:

草饭:粗饭也。该词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后产生的一个本土词语。佛典用例如:

宋·宗寿《入众须知》卷一:“次日茶汤草饭药石陆续。”[2]562(《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册,卷1247)

“草”,有“粗劣、草率、简略”之义。战国时期就有“草具”一词,专指粗劣的饭食。其例如下:

《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鲍彪注:“草,不精也。”[4]228

利用“草”的“粗劣、草率、简略”之义,战国以来就有“草具”一词,被改造成佛经饮食新词语“草饭”。

毋庸质疑,佛教外来词语在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也影响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

二、汉译词语的个案研究

本节在前一节研究的基础上,选举一些汉译的佛经饮食词语进行专题研究,集中讨论了这些词语对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的补充和纠谬的价值。

(一)补充《汉语大词典》未收的新义

佛经饮食词语中,可以补充《汉语大词典》未收新义的词语有“出生”一词。“出生”在佛经里有一个比较罕见的意义,这一义项对于我们来说较为陌生和特殊,但《辞典》收录了这一义项。“出生,(饮食)生饭之异名,出众生食之略,自我饭中出他众生食之义也。”[3]

佛经用例如下:

《释氏要览》卷一《毘奈耶》云:“佛言勿忧,于剡部洲有我弟子每食次。出众生食施汝,皆令饱满,”[2]275(《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卷2127)

根据上述解释与佛经的例证来看,“出生”是“出众生食”的简称,意指在自己要吃的食物中拿出一部分供用众生。又可以称为“生饭”“出饭”。《辞典》:“生饭,(饮食)又曰出饭,律有出众生食之语,于食前为众生出少许食而施与之,持戒者之一法式也。略曰出饭,亦曰生饭。”[3]

(二)提前《汉语大词典》中所举例证的时代

《汉语大词典》的词条所举例证,一般尽可能回溯到最早的书证。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编写者们并不能做到对每一条词语都尽可能找到其出现的源头时代。下面的佛经饮食词语,即属于这种情况。

1.水饭

《辞典》:“水饭,(饮食)以水浇之饭也。”[3]这一词语在佛经中用例不算多,最早出现在唐朝,用例如下:

唐·道宣《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三:“四十八弃洗钵水白衣家戒,佛在舍卫,六群在食家弃洗钵水饭食狼藉。居士讥言,多受如饿人。比丘举过,佛因制戒。”[2]459(《大正藏》第四十册,卷1806)

在《汉语大词典》中,“水饭”一词有三个解释,其中一项即为“指用水浸过的米饭”,其例证只追溯至清人辑录的元代作品中。

元·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新捞的水饭镇心凉,半截稍瓜蘸酱。”(清·俞樾 《茶香室丛钞·水饭》)。[5]卷五877

根据《辞典》和《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与用例不难看出,“水饭”一词所指的意思相同。但是,《汉语大词典》中最早的例证为元·郑光祖《伊尹耕莘》,佛经中的例证最早则出现在了唐代,比《汉语大词典》中例证提前。

2.乳糜

《辞典》:“(饮食)以乳而造之粥也。大日经疏七曰:‘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种,或以乌麻汁,以诸豆并诸药味,如十诵药法等文广明,然最以乳糜为上。’”[3]这一词语在佛经中用例较多,其中最早的出现于三国时期的《菩萨本缘经》中。

吴·支谦译的《菩萨本缘经》卷二:“瞿昙仙人于释身上化千女根,婆私咤仙变帝释身为羝羊形,毗仇大仙食须弥山如食乳糜,如此之事尽是我等婆罗门力。”[2]64( 《大正藏》第三册,卷153)

在《汉语大词典》中,“乳糜”一词解释如下:亦作“ 乳麋”,用乳汁或酥油调制的粥,所举为北魏时期的例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长者女以金钵盛乳糜上佛。”[5]卷一783

“乳糜”在《汉语大词典》中所举的最早例证出现于北魏时期,而在佛经中的用例最早则是出现在三国。

(三)纠正《汉语大词典》中释义的讹误

非时浆

《辞典》:“(饮食)比丘非时得食之浆类,即四药中之非时药也。《行事钞下二》曰:‘非时浆者,僧祇一切豆谷麦煮之头不卓破者之汁,若苏油、蜜、石蜜、十四种果浆。’”[3]

按照《辞典》的解释可知,“非时浆”是用豆、谷、麦来煮,又在不被煮破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浆汁,如苏油、蜜、十四种果浆等所成之汁。我们发现其最早例证在东晋。

《摩诃僧祇律》卷十五:“比丘比丘尼二众梵行僧俱到,汝当办明日食非时浆涂足油,诸女人闻已或有办一人供二人供者,如是人人悉办供具。”[2]348(《大正藏》第二十二册,卷1425)

而在《汉语大词典》卷十一中,“非时浆”的解释为:“佛教语。佛家称苏油、蜜、石蜜果汁等为非时浆。”其用例如下:

晋·法显 《佛国记》:“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5]卷十一782

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非时浆”即是指苏油、蜜、石蜜果汁等,这和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非时浆”一词在《辞典》中的释义以及其在佛经中的释义都较为不同,不但缩小了“非时浆”的内涵,甚至是曲解了这一词语的定义,有断章取义之嫌。

三 、汉梵对译词语的个案研究

所谓汉梵对译词语,即指表示相同概念的汉语词和梵语词。本文将列举三组汉梵对译词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饮食词语中同义的汉语词和梵语词的联系与区别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荤酒——迷隶耶

1.荤酒

“荤酒”是汉语本土词语,在《辞典》中,其释义为:“(饮食)荤与酒也。荤为植物之辛而臭者,以摄一切之肉类。”[3]在《汉语大词典》中,“荤”指辛味的菜,如:葱、蒜、韭、薤之类。将这两种解释结合,可推测“荤酒”指的是由葱、蒜、韭、薤之类辛味的菜所泡制而成的酒。佛经中共四十多用例,最早的例证出现在宋朝:

宋·志盘撰《佛祖统纪》卷五十四:“而白莲白云处处有习之者,大氐不事荤酒。”[2]475(《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卷2035)

2.迷隶耶

迷隶耶属汉语音译梵语词语,梵语“Maireya”,未省音。《辞典》:“(饮食)又作迷丽耶,米隶耶。以果实根茎等所造之酒也。顺正理论三十八曰:‘迷丽耶者,谓诸根业叶花果汁为前方便,不和曲蘗酝酿,且成酒色香味,饮已惛醉。’”[3]此词语在佛经中的用例很少,只出现于唐朝,且仅有三个例证,现略举一例如下:

唐·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十:“迷隶耶者景基同云药酒。”[2]547(《大正藏》第四十二册,卷1828)

“荤酒”“ 迷隶耶”均表示“酒”的意思,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属的酒的种类不同。

(二)麨——叹波那

1.麨

《旧杂譬喻经》卷二:“狐亦复行化作人,求食得一囊饭麨来。”[2]518(《大正藏》第四十册,卷206)

“麨”是意译词。《辞典》:“(饮食)梵语,怛鉢那,干饭之粹屑也。广韵曰:‘糗也,糗音去久反,干饭屑也。’”[3]在佛经中有三百个用例,最早的例证是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中的例子。

2.叹波那

《辞典》:“(饮食)又作怛钵那,译曰麨。玄应音义十四曰:‘叹波那食,译曰麨也。’”[3]这个词语在佛经中的用例甚少,只有一例,出现于唐朝: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三:“叹波那食,或云怛钵那,译云麨也。蒲阇尼食译云可食佉陀尼食,译云可噉。”[2]596(《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卷2128)

对比上述对两个词语的分析发现,“麨” 和“叹波那”都指“干饭之粹屑也”,同样的意思出现了不同的称呼,且“麨”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叹波那”,仅唐朝就有176例,从中可知“麨”是常用语,而“叹波那”不是。

(三)嚼食——珂但尼

1.嚼食

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三十八:“诸比丘见非时嚼食,各相谓言。”[2]273(《大正藏》第二十三册,卷1435)

“嚼食”是意译词。《辞典》:“(飲食)珂但尼之譯語,見‘珂但尼’條。”佛经中的用例最早出现在后秦,略举一例如下: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四:“咀嚼食时,犹如呕吐。”[2]382(《大正藏》第十七册,卷721)

2.珂但尼

“珂但尼”是音译词,梵语形式是“Kha^daniya”,未省音。《辞典》:“(饮食)又作佉陀尼,佉阇尼,译曰嚼食,可咬嚼而食者,有五种,为时药之一分。百一羯磨五曰:‘时药者,谓是五种珂但尼,五种蒲饍尼。’”[3]佛经中只有不到二十个用例,分别出现于唐朝和宋朝,现略举一例如下:

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半者珂但尼。应译为五嚼食。”[2]210(《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卷2125)

根据分析可知,“珂但尼”是嚼食的总称。“嚼食”是为了适应汉语的理解而翻译的,而音译的词语则是从梵语习惯用语的角度来翻译,结合两者的翻译形式,出现了音译兼意译词语“佉陀食”,既满足于汉语的理解习惯,又不会失去其原有的梵语特色。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2]CBETA.中华电子佛典[EB/OL].http://www.cbeta.org.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EB/OL].http://www.cbeta.org.

[4](汉)刘向集录;(南宋)姚宏;鲍彪注. 战国策: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高 坚)

On the Dietetic Words i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Zhao Wens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dietetic words i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by Mr. Ding Fubao. Firstly,it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on of words in the encyclopedia in terms of contents formations of the words. Secondly,it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the encyclopedia by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s of a couple of typical words. Finally,it makes a research into the Chinese-Sanskrit translations of several groups of words so a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ords in Buddhist sutra.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Diet; Words

2016-05-12

H164

A

1673-8535(2016)04-0001-05

赵文思(1990-),女,河北邯郸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大正藏辞典佛经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敦煌《大般涅槃經》摘抄本研究*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大正藏》与《嘉兴藏》中国佛教著述收录差异比较研究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