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

2016-03-16许秩嘉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世界观儒家思想

许秩嘉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文化哲学】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

许秩嘉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思想理论,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之后,之所以能迅速得到知识精英的认同并广为社会大众接受,根本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念与儒家思想有较高的契合性,本文即浅析两者的统一关系。

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契合性;世界观;精神

儒家思想滥觞于春秋,繁荣于汉唐,鼎盛于宋明,在我国古代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科学性、深刻性、战斗性鼓舞着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斗争,直到今天都是党和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统一性研究,既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持续中国化并深入社会人心的实践要求。

一、在世界观上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产生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对唯心主义世界观批判充分体现在《神圣家族》中,在书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问题,要能够给予回答,就必须把它们从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理性的形式,并把现实问题变为思辨问题”。[1]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批判说,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完全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了”,只是在“头脑中”消灭了一切界限。在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颠倒的谬误。

同样,我国的儒家思想也是唯物主义的,如《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中还有诸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明确表明孔子基本世界观的言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超越了同时代的思想家,以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精神关注、思考现实社会治理和人生的根本问题。而中国的另外两大思想——佛家和道家,都有比较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中华民族所选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天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二、在基本精神上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因此其高度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还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高扬人的主体性,旗帜鲜明滴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高度肯定的人本身的目的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

儒家思想气质也可以归入人本主义,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层面强调“仁政”,在社会伦理层面强调“礼乐教化”,在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层面强调“仁恕”,这些观念都是以人为核心,高度重视人的存在和发展。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载:“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儒家的重民、利民、惠民思想都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不仅具有人本主义思想,还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实践,他推行的平民教育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无不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

三、在终极追求上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详细、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他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每个社会个体的高度、自由、全面发展,同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阶级完全消灭,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价值,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按需分配。[3]

我国儒家思想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即追求“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个人思想觉悟解放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一致。

四、结语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及其体现的基本精神,与19世纪西方的思想巨人所提出的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学说不谋而合,一方面表面了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深刻性、普世性。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也将在这种契合、融合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中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1]李松昱.理论与实践、知与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6.

[2]张允熠.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人性论合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180-187.

[3]孙铁骑.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当代融通[J].理论探讨,2013,(4):50-55.

【责任编辑:周 丹】

G05

A

1673-7725(2016)10-0167-02

2016-08-05

许秩嘉(1991-),男,黑龙江孙吴人,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世界观儒家思想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儒家思想与书法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