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域文化资源对华文教育的意义及应用路径
——以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为例
2016-03-16李火秀肖桂芳毛建刚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李火秀 肖桂芳 毛建刚(江西理工大学 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地域文化资源对华文教育的意义及应用路径
——以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为例
李火秀肖桂芳毛建刚
(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随着世界范围内“华语热”不断升温,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华文教育愈来愈加重视。江西理工大学作为江西省第二所被列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等院校,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本文拟以江西理工大学依托的深厚地域文化作为思考基点,就华文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功能、赣南文化的价值转化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积极探索既有时代特色又适应海外华侨华人学习需求的华文教育工作新路径,更进一步推进华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
地方高校华文教育赣南文化资源价值应用
海外华文教育主要是“面向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的中国通用语言和中华文化教育。它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团结和谐、延绵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保持与祖(籍)国情感联系的心灵依托和精神纽带”[1]。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历来受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指出:“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侨心、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的开营仪式,更进一步提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可以说,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塑造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外友谊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近年来,伴随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华语热”的出现,华文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2万余所华文学校,从事华文教育的老师有几十万人。各类在学习华文的青少年有几百万人,2004年以来来华学习汉语的华裔子弟估计近50万人”[4]。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研究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江西理工大学作为江西省第二所被列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等院校,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功能,树立基地特色“品牌”,以更进一步推进华文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赣南文化资源与华文教育优势及意义
江西理工大学坐落在江西省赣州市①。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等美誉。作为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且至今仍有鲜活生命力的赣南地域文化,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应用的文化宝藏。就华文教育而言,赣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及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了解和熟悉赣州长期的人口迁徙与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具有为学习者提供坚强意志与实现梦想的精神动力。赣南在远古时期,原始蛮荒,人迹罕至。自东晋时,因为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迫使中原百姓不畏艰难险阻,一路南迁。千百年来,客家先民数代由于战乱等原因历经五次大迁徙,并最终成为在世界上分布广阔的重要民系族群。赣南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成为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客家人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客家精神。客家文化传统中的这些优良品质和美德,可以为来学习体验或观光旅游的学生培养勇于开拓和大胆创新的优秀品格。
第二,赣州历史悠久,名胜广集,人文荟萃,是一座有底蕴、有内涵、有故事的城市。因此,走近和了解赣州可以让学习者亲身感受和经历一座城市的厚重、博大,对他们进行触及心灵的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自宋朝,赣州开始繁荣,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来往商人行者络绎不绝。赣州的中心城区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在华文教育中,如果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充分运用,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城市人文精神的绵延,增强历史感与人文情怀。
第三,赣南这片红土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内容,可以对海外华人华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都曾在赣南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现在保留相对完好的革命旧址、遗址有很多,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进行人文精神传播和教化的有效手段”[5]。
现代的赣州,拥有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及大气开放的文化语境,彰显出一个现代之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端文化品位,这为开展华文教育提供了强劲助推力。
二、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概况及特征
江西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思想,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理工大学在华文教育领域已经成为江西有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声誉的办学单位。总体来看,学校开展的华文教育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发挥自身优势,目标定位精准。学校依托雄厚的办学基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赣南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为海外学子尤其是华人、华侨学生提供汉语言文化学习及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近年来,这项工作平稳有序展开,成果丰硕。如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江西客家文化行——振乾坤夏令营、2013年中国文化行——完美江西客家夏令营、2014年中国文化行——振乾坤江西客家营、201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江西营、2014年澳门青年中国寻根之旅——江西营等,取得良好的效果,赢得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如“2012年海外华裔青少年江西客家文化行——振乾坤夏令营”,围绕“走进客家摇篮——赣州;了解客家文化,领略赣州风采”活动主题,重点选择历史文化价值高、意义大的参观考察景点,使营员充分感受赣南客家文化的魅力②。实践表明,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依托,将地域文化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整体目标定位和工作思路是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
第二,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可行性强。经过多年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已经形成语言文字学习与文化课程并重、知识传授与技能操作、文化教育与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课程体系构架。专门开设汉语Ⅲ、汉语会话、汉语阅读、中国传统文化课(如书法、剪纸、武术、脸谱制作、民间舞蹈、传统乐器等);同时在校园内进行汉语角、包饺子、包粽子、华文歌曲大赛、文艺演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如自2006年就开始承接的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校区中文班项目,泰国学生不仅学习汉语会话、汉语阅读等理论课程,还学习书法、剪纸、脸谱制作、唐诗宋词等内容。
第三,注重过程管理,谋求实效。学校紧紧围绕华文教育教学这一目标,不论是在国内承接学习、观光的团体,还是去海外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些活动,都能够精心谋划,积极安排部署,使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如2012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加拿大渥太华营、2013年中国文化海外行——完美马来西亚营、2014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华盛顿营、2014年中国文化海外行——振乾坤意大利营等。这些活动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全体出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展现学校优良的办学实力和精神风貌,同时也为宣扬“中华文化大乐园”这一国际品牌尽心竭力,作出一定的贡献③。
总之,学校采取多种举措,成效较显著。当然,深知华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动态、系统的工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任务、举措等方面,它可以而且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深入拓展。鉴于江西理工大学所依凭的地缘特点和文化资源,如何将赣南文化及所蕴涵的深层文化精神、人格情操等,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习者,以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当前华文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深入挖掘赣南文化资源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江西理工大学所在的赣州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因此,弘扬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进行华文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之一。结合已经展开的工作,以及当前华文教育面临的新变化,现将深入挖掘赣南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阐述如下:
第一,创新华文教育方式方法,运用因特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赣南地域文化的辐射范围与传播效应,可以考虑打造“华教天地·赣州印象”网站,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现在运行比较成功的当属由国务院侨办创办的“中国华文教育网”,该网站于2007年11月4日在第五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上正式开通,运行近十年,现在已经成为海内外华文教育界的权威网站。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华文教育仅仅依靠面对面教学或传统传媒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成为传递地域特色文化、中华文明的纽带,以满足广大海内外华文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我们打造“华教天地·赣州印象”网,以紧扣华文教育、推广中华文化、赣南文化为宗旨,将相关资源进行汇集整合。主要的建设功能有:(1)提供华教动态及资讯,跟踪报道寻根之旅或其他夏冬令营等项目活动,提供最新的相关新闻资讯;(2)重点介绍赣南文化资源,囊括赣南历史渊源、人文景观、古迹名胜、民风民俗、名人逸事、赣南文艺、神话传说等;(3)展现并普及中国历史文化基本知识和经典范本选登与解读;(4)汇聚教学资源,提供课件下载、教案介绍、教学心得等多种服务,促进华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华教天地·赣州印象”网需要将“各大项分类及网页连接均采用多维度分类架构,包括咨询内容分类、地区、语言、呈现媒体及使用者等构成多维度的交叉检索及咨询组合与引导机制。学习者可以登录此网站,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6]。
第二,深化赣南文化资源的认识与研究,推进特色教材或相关文化读物建设。完善教材及相关配套用书是规范课堂教学、提髙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编写用书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与某种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以经过验证的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依据,而教材只是保证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之一。教材必须有针对性,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情况与需求”[7]。华文教材编写需要依托、融合赣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要凸显赣南作为“江南宋城”的历史、红色根据地的苏区精神、客家摇篮的文化品质,以及作为生态赣州的风土人情等内涵。具体看,应该注意:(1)人,指地方文史、人物、传说、典故之整理呈现;(2)文,指民俗节庆、历史文物、传统民俗等;(3)地,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天然资源之发掘与利用;(4)产,指当地传统产业及创意产业增加值;(5)景,指自然、人造、生活情景等特殊景观之营造[8]。学校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地方特色研究和华文教材建设,增强华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三,在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方面,积极引入赣南文化内容。由于近年来的华文教育基本上是夏、冬令营形式,来访学生留校时间相对较短。如何从游览体验学习上升到系统、完整课程体系的搭建,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除了要加强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常识这“三常”教学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赣南历史文化课程,如赣南历史人文景观、赣南民风民俗、地方特色舞蹈、民歌等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特色课程,向学生介绍赣南历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也可以开设具有浓郁赣南特色的文学艺术相关课程,整理、挖掘留存下来的诗文佳话、人文逸事、神话传说等,切实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提升赣南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以创新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教学的实效评估看,“海外华校的文化教学并不仅限于文化课程,也不仅限于课堂讲授。课后以兴趣小组、比赛、回祖籍国旅游等各种形式出现的活动也是文化教学的有益补充”[9]。具体而言:(1)重视宣传作用,加强与各大媒体合作,联系市文联、宣传部、文艺组织、地方侨团、侨办、学生社团等,制作提供华语教学及介绍赣南文化的录影带、纪录片,或是报刊、书刊、节庆贺饰品、吉祥物等。(2)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将华文教育深入社区、文化基地或培训基地,如赣州博物馆、赣县客家民俗文化城、白鹭古村、瑞金爱国主义基地等,或者参观工厂、企业、街道等。(3)开展地方文艺、精彩剧目会演、专题讲演、手工艺教学、摄影展览等多姿多彩的活动。
当前,华文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在华文教育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重视并开发应用地方历史人文资源,“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10]。从更宽泛意义上而言,乡土味和中国范,始终是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一种情怀。我们在梳理地方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讲述民族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因此,华文教育中积极融入特色地域文化,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赣州,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俗称赣南。据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2014年数据统计,赣州的国土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954.21万人,下辖市辖2个区,1个县级市,15个县。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是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伴随着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成为中部首个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城市。
②文章中提到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相关内容参见江西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官方网站。http://www4.jxust. edu.cn/department/gjjlc/Default.aspx。
③“中华文化大乐园”是2011年由国务院侨办创办的重要品牌活动,目的是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至今为止,已先后在世界几十个国家举办夏令营活动。这一活动受到海外华裔青少年热烈欢迎的同时,也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外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
[1]贾益民.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2]刘维涛,王尧.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4-6-7(1).
[3]崔丽丽.高等院校拓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新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2012,(7):892.
[4]贾益民.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
[5]廖先明.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现实价值[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1):13-14.
[6]唐燕儿,李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之困境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49.
[7]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8.
[8]张梅青,张蕾.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模式研究——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实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152.
[9]华霄颖.海外华校文化教学现状与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07,(3):58.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5YB04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JC1534);江西理工大学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招标课题(WYHW201501);江西理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HSFJ2015-K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