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中主人公人格的心理原型解读
2016-03-16赵雅芳
赵雅芳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黑猫》中主人公人格的心理原型解读
赵雅芳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刻画了一个自幼性情温良、宠爱动物的人,最终变成了人格扭曲、杀害妻子的残暴罪犯。这篇小说由身处囚牢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对“我”的心理变化和种种可怕行径细致入微的描写,读来使人心颤。本文结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理论,主要用阿尼玛、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三种原型形式挖掘主人公“我”的性格变化、人格扭曲及最终发生可怕悲剧的深层原因。
《黑猫》阿尼玛人格面具阴影
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不同,荣格深入探究无意识的最深层,提出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原始文化的遗迹,即每个人的心里都积淀着整个人类自生物进化以来所经历的所有内容[1]192。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或原始意象,这是人类对于祖先或原始根源的记忆和经验的反映。荣格认为对自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四种原型,即阿尼玛、阿尼玛斯、人格面具和阴影。阿尼玛指的是阴性人格,阿尼玛斯指的是阳性人格。每个人都具有双性人格,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化人格称为阿尼玛,女性无意识中的男性化人格称为阿尼玛斯。如果一个人的异性人格特质过于强烈,抑制了自己的同性人格,便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公布于众的形象和表现,目的在于给他人良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原型是阴影,阴影是人格中的黑暗面,是人类意识中本能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阴影在人的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低劣的不道德的欲求甚至因此导致的犯罪行为。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一对人格表现形式,只有在相互冲突中才能保持整个人格的平衡,若是一方得到过分发展而另一方被压抑,人格就会变得畸形而导致病态心理[2]57。在《黑猫》中,主人公“我”受到阿尼玛、人格面具和阴影这三种原型的共同影响,其阿尼玛高度集中,阳性人格不足,男性应有的人格面具失败,继而阴影显现并不断膨胀,这三种人格因素难以平衡,最终导致其人格扭曲,犯下可怕罪行。
一、主人公“我”过度显现的“阿尼玛”
主人公“我”从小就具有比较强烈的阿尼玛阴性人格,这主要体现在其温良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依恋上。“我从小就性情温良。我软的出奇的心肠,一度成为伙伴们的笑柄。我特别喜欢动物……我长时间和它们泡在一起。每喂它们一次、抚摸它们一下,我都快乐的要死”。主人公童年时期所具备的这些性格特征是女性特有的,因为女性孕育生命,形成了温柔善良的特质和哺育子女的“伟大母亲”的原始意象。主人公心肠善良,喂养动物如喂养孩子一般,极具母性光辉。其阴性人格“阿尼玛”的高度集中,使得女性特征愈加明显,而抑制了自身阳性人格的发展。异性人格过盛、同性人格不足的状态是不正常的,与社会对两性的形象设定不符,因而难以被人们接受,如同主人公,在童年时因为心肠出奇的软而被伙伴们嘲笑。荣格在研究中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异性人格,这种特质为与异性交往提供了模式。人们将自己无意识中的阿尼玛投射在特征相符的异性身上,便找到了所谓兴趣相投的伴侣。主人公的妻子也非常喜爱动物,和他性情相投,这是阿尼玛投射的成功之处。但是,正因为他与妻子的性情相同,才助长了他阿尼玛人格的顺势发展,而阳性人格始终被忽视。当人格中的双性极端不平衡时,人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生存和交际就会困难重重,甚至受到社会的排斥。妻子和家中的动物,尤其是他最爱的黑猫普鲁托,代表和体现着他的阿尼玛女性特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继而试图“戴上”人格面具以掩盖凸显的阿尼玛,却走向了极端人格。
二、主人公“我”最终失败的人格面具
发展人格面具是为了驯化人,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并适度抑制原始冲动——阴影,并与之保持平衡,过于严厉的压制会使得阴影以灾难性的形式爆发[3]68。“主人公儿时并没有意识到‘面具'的必要性,他不懂得隐藏真性情,而是将自己阴柔的性格特征展现在外,不料‘软的出奇的心肠,一度成为伙伴们的笑柄',这让他从小就隐约意识到了自身的这一缺陷”。与动物相处时的真实和温情让他更加排斥社会中的虚情假意,而沉溺在没有“面具”的动物世界。小说中,主人公说到“兽类自我牺牲的无私爱意,总能让看惯人情冷暖的人刻骨铭心”,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总要融入其中以求生存。主人公也想要扮演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男性角色——儿子、丈夫、父亲,以摆脱过于显现的女性特质,可是不当的方式只能是欲盖弥彰。“我”早早结婚,丈夫这一角色是“我”戴上的第一副人格面具。然而由于妻子与“我”性情相投,同样喜爱动物,结婚几年来“我”仍然沉浸在与动物相处的欢愉中。婚后主人公的表现并不符合真正的丈夫形象,结婚这一形式也没能让“我”展现出男子气概。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社会对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期待。女性要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可以敏感、脆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而男性是儿子、丈夫、父亲,应该强壮、阳刚、坚定果断、雄心勃勃。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表现根本不符合男性角色,其“丈夫”这一“面具”失败后,为掩盖女性特质、展现男性人格,“我”又借助了其他方式——酗酒和暴力。“我”喝酒上瘾,性情大变,开始打骂妻子、虐待动物。从他对妻子和动物的虐待上可以看出他对阿尼玛的厌恶和极力摆脱,因为妻子代表着他的阿尼玛投射,动物的如影随形也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女性特质。这些暴力行为是主人公对追求男性气质的扭曲,而且带来了负面影响,家中的动物因其性情暴躁躲着他,这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失败感,最后恼羞成怒,借着酒气挖去了最爱的黑猫普鲁托的眼睛。主人公的性情突变主要归因于他不堪忍受社会压力,意图消灭自身的女性人格,且严重曲解了男性人格特征。他错将酗酒和暴力当做男人的特质和自己的男性人格面具,企图用这样的极端行为完全消灭本性中的女性特质。这种扭曲的人格面具也是失败的,没能让他展现符合社会期望的男性形象,反而让人格面具和阴影失衡,本能恶性爆发。
三、主人公“我”不断膨胀的阴影
荣格认为,由于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异性特质,要想达到身心和谐平衡,就必须使异性人格特质在生活中得到展现的机会[4]197。阴影也是一样,虽然阴影是人身上的本能恶性,但它同样也需要寻求投射以得到疏导和释放,如果一味强烈压制,阴影得不到适当释放,反而会导致人的精神紧张、脾气暴躁、恐惧、暴力。主人公“我”长大后试图以种种人格面具压制甚至消灭本性中的阿尼玛,但“我”的方式过于极端,人格面具一次次失败,人格发展是不平衡不健康的,这让“我”的精神极度焦虑、暴躁,加之酒精作用,“我”内心深处的阴影找到了发泄的渠道。如果说主人公挖去猫的眼睛是因为酒精让他丧失理智,片刻的冲动的话,那么之后灵魂毫无愧疚的表现则是阴影的第一次大爆发。
但这股子悲伤马上就化作怒火,到后来,竟然演变为邪念,仿佛正是这股邪念,最终害我一败涂地。哲学上并不重视这种邪念,不过我深信,它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是与人类须臾不离的一种基本心力,或者不妨说情绪。正是它,直接决定了人类的性格。
主人公所说到的“邪念”和“原始冲动”就是来自于无意识的阴影。人格的不平衡和阴影的蔓延让一个曾经善良且爱猫的人变得残忍狠心且丝毫不知悔改。“我”内心的阴影不断膨胀,“我被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虽然并不知道猫的过错何在,“我”最终将它吊死在树上。第一只猫死后,为了安抚自己“是懊悔又不是懊悔的模糊情绪”,“我”又寻觅到一只与普鲁托相似的猫,刚开始很喜欢它,将它带回了家,可是没过多久又开始厌恶它,甚至害怕它,因为这只猫的出现,似乎在提醒“我”过去的恶行,同时也提醒着“我”的阿尼玛特征和失败的人格面具,这没有让“我”知错悔恨,反而激怒了“我”。“……身上那点残余的温良便丧失殆尽了。意识中,全是见不得天日的邪恶意念。”心中的恐惧和愤怒让阴影更加强烈,最终,阴影占据了“我”的全部人格,“我”杀死了妻子,走向了毁灭。
四、结语
《黑猫》中主人公扭曲的人格及其可怕的行径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中的阿尼玛、人格面具和阴影可以指导我们挖掘主人公人格扭曲及最终酿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主人公难以平衡阿尼玛、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三重影响,意图用极端的人格面具消灭女性人格阿尼玛,而人格面具的失败使得他精神焦虑,情绪反常,阴影随之显现并不断膨胀,最终吞噬了人性。主人公的命运启示我们,只有平衡人格的各个部分,使得每一部分得到适当发泄,才能塑造健康的人格。
[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郭荣.从原型角度看《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
[3]冯瑞贞,张璘,任晓霏.“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观照下艾米莉悲剧的必然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陶婷婷.假面人生的悲剧:《黑猫》主人公的心理学解读[J].海外英语,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