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2016-03-16赵光耀
赵光耀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赵光耀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 天命 思想综述
《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产,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产,即分产说。
一、宗教说
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朱俊艺分析《论语》语句后说:“孔子以天为最高主宰,天为百神之大君”,“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体现天的意志”[5]。周会民通过对徐复观《释〈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的再思考,认为“孔子五十所知的天命乃是西周传统的天命,它决定人事成败、吉凶及自然界一切”[6]。此等以“上帝意志”解释天命的观点为孔子价值来源寻找了一个超验归宿,有合理之处,可供参考,但也遇到难以回避的矛盾:天作为有意志的上帝、神,是人世价值和道德的来源和保证,孔子当宣扬并接近此百神之君,何以“敬鬼神而远之”要远离道德来源的神呢?由上帝设有的西方道德也与“为仁由己”的精神不相吻合,以“天命”为“上帝意志”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孔子对从西周开始高扬的人文精神的继承。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的天命是一种泛神或无神的宗教主张。冯契看到孔子学说的理性主义表现,认为“孔子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是人的理性和主观精神的绝对化,有泛神论色彩”[7]。郝大维、安乐哲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表述了一种不同的“天命”,“‘天命'特指从特定视角建构的存在整体的诸因果条件”,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强调对神的崇拜,而是“在其促成和决定整体意义和目标的过程中,人成为‘神'”[8]。安乐哲在《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中指出:“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9]赵法生在激进与保守中选择了“中道”,认为“孔子的天尽管是超越于人之上的,但并不像人与上帝那样是一种完全相异的关系,人与天不一不异”[10],孔子天命观的超越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是不同的。这一部分学者看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与西方神学的不同,孔子天命观难以用西方上帝、至上神等概念表述,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反省中国文化自身的表现,是重新看待中国哲学的开始。对此泛神或无神论色彩的宗教性,如孟子所问:“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11]儒家的这种情怀是在天身上,还是在崇敬天的人身上呢?与西方二元分产的哲学思考进路不同,西方传统将人精神的灵动性交给了上帝、交给了宗教,以至于西方近代历史上会出现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而中国哲学始终没有将人虚灵不昧的精神物化,保持着人的主宰人文精神,虽然可以与西方宗教比较研究,但“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12],学者不可将中国哲学独特的灵动性划归为宗教。
二、道德说
与将天命归为宗教性的上天意志观点不同,以新儒家为主体的一批学者认为天命下贯为性,是道德的超验存在,是价值的来源。如徐复观指出:“孔子的所谓天命或天道或天,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道德的普遍性、永恒性,正是孔子所说的天、天命、天道的真实内容”。又说:“他(案指孔子)的知天命,乃是对自己的性,自己的心的道德性,得到了彻底的自觉自证。”[13]唐君毅认为“孔子之天非一人格神,亦仍可为人所敬畏之一真实之精神的生命的无限的存在”[14],他由《孟子·万章》中“无义无命”一句为契机,认为“孔子之言命,乃与义合言”[15],孔子的知天命就是知晓人之义的当然所在。牟宗三认为 “天德、天命、天道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尽管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认为孔子的天有宗教人格神的因素,“孔子所说的天比较含有宗教上‘人格神'的意味”[16],但在其稍后的《心体与性体》中他转向强调孔子之天的形而上实体的涵义:“……孔子说‘知天命'、‘畏天命'、‘天命',以及慨叹语句中的‘天',则是表示一‘超越的限定'义,……乃是‘实体带着气化、气化通着实体'的‘天'。”[17]今学者冯晨亦是表示“天命是仁的超越的、外在的表现方式;仁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生命之源”,“对天的崇高性和权威性的感觉,当然来自于具有崇高感和权威感的人”,“天的内涵不外在于人”[18]。此观点消解了西方神学中以绝对完全、独产自主之概念规定天为一人格神或上帝之说,将天道转化为人之道德本性之中,继承了中国独特的追求真理之路,突显了人的主体主宰性。但是,这种天命既已是人的道德性、是仁超越的外在表现,摄天于人,那么人的认知是否会局限为日常伦理道德而堵塞了科学知识增长的进路?同时,人的道德又何以挂搭、何以培养呢?匡亚明对仁的根源分为两种:历史根源和个人经历根源[19]。其实是一种,历史根源是当时参与者的个人经历。那么,在个人道德指导下的个人认知经历又如何发显人本有的道德呢?牟宗三认为道德意识是自存的,“罪恶纯粹是由道德意识中的道德的善映照出来的”,很遗憾,牟宗三错误的逻辑推理掩盖了罪恶的客观依据,也就不能分析道德意识存在的客观基础,只能说“‘天命'的观念表示在超越方面、冥冥之中有一标准在,这标准万古不灭、万古不变,使我们感到在它的制裁之下”[20]。
三、客观说
杨伯峻直言“孔子是不迷信的”,认为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是指孔子。孔子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阙疑态度,并用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的论点就说孔孟天命观:“把一切偶然性,甚至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和‘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观。”[21]钱逊称孔子“把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归之于天命”[22]。黎千驹认为:“孔子不承认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威,因此《论语》中的‘天命'是指人力所不能支配的自然发展规律。”[23]这种主张忠实于文本字义的辨析,以现代语言尝试理解孔子天命,破除历史上加在孔子学说上的偏见和封建迷信色彩,为重新认识孔子学说提供新的视角。但是,顺此思路,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对认识世界是否还留有空白?不为人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又是什么?是历史原因还是人生理认知问题?不单孔子学说,今天我们确产的知识又有多大程度的准确性和必要性?钱穆于是认为“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24],廖名春从上博《诗论》指出“诚”的精神归宿[25],但这并不能增长我们对不为我们支配的偶然或必然的认识。
四、分立说
劳思光以“义命分产”来解释孔子天命,他认为“‘知天命'者,即是知客观限制之领域是也”,孔子的人文主义体现在以自觉主宰在客观的自然事实上建产社会秩序,所以他又明确说:“有智慧之圣哲即必须明分此中分际或界限:一面知如何人能负责,应负责任,另一面之人之存在之限制性;两面俱明则即是‘知天命'。”[26]蔡仁厚表示孔子的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天之所命、性之所命的天命性命之义,是命令义;另一种是命运、命遇、命限的命定义,是一种客观的限定、限制[27]。西方汉学家史华兹认为孔子五十知天命是指孔子已清楚地明白什么是他所不能控制的和什么才是孔子真正所能控制的[28]。李泽厚认为“知天命是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产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产,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这是中国式的‘天命'顺命的情感超越”[29]。蒙培元则将“天理解为创造生命的有价值意义的有机自然,其生命创造的价值即表现为向善的目的性,知天命就是对仁德的根源性的体认”,领悟仁以为己任的使命,同时蒙培元也认为孔子学说中还有“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各种机遇而被归结为前定者,即所谓命定论”[30]。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分析,认为:“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之天有命于己,更重要的,它是读命运天而言,是对命运有一种达观的理解,知道如何去对待、面对它。”[31]晁福林通过《诗论》对《诗·兔爰》的评价试图说明孔子在劝告人们应当顺从天命的前提下更强调人们在天命时遇面前要自强不息,积极奋斗,以彰显人的自由主宰精神[32]。王夏群同样认为“孔子对待天命包含尊重天命的权威性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33]。此类观点是对孔子天命思想认识的深入,既看到人的主宰自觉又考虑到客观限制,兼而不废。但是,一体的自然世界是怎样统合人的主宰自觉和客观限制的?此主宰自觉与客观限制又都是如何存在的?在客观限制下,人的主宰自觉又是如何能为主宰自觉的?
由上述的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孔子“天命”的解读是多样的,这种对“天命”多样化的解读,是基于对孔子“天”的观念的不同认识,也是对孔子学说精神指向的不同认识。各种理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但在孔子的语境里“天命”是否可以多样化解读呢?能否做出统一的或者说是融合各方观点的新解读方式呢?这显示出学界仍然需要梳理孔子学说体系,从孔子之前思想演变历程中和孔子自身学说体系中阐述孔子“天命”的含义,解构孔子“天命”背后的天人关系。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转见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013重印):54.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0.
[3]常森.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孔子研究,1999(3).
[4]张守东.论孔子的天命观[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1).
[5]朱俊艺.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周会民.孔子知天命之本义及其途径研究[D].海南大学,2014.
[7]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8][美]郝大维(Hall,D.),安乐哲(Ames,R.),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299.
[9][美]安乐哲,著.温海明,译.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8.
[10]赵法生.孔子的天命观与超越形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1]孟子·告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2013重印):333.
[12](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16.
[13]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79-81.
[14]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0.
[15]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2004重印):535.
[16]牟宗三,著.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46,50.
[17]牟宗三,著.心性与体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
[18]冯晨.孔子“畏天命”新解[J].孔子研究,2012(1).
[19]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4重印):186-190.
[20]牟宗三,著.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86,24.
[21]杨伯峻,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序言).
[22]钱逊,著.《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08重印):16-17.
[23]黎千驹,著.论语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3.
[24]钱穆著.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5.
[25]廖名春.上博《诗论》简的天命论和“诚”论[J].哲学研究,2002(9).
[26]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1-110.
[27]蔡仁厚,著.中国哲学史(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1:66.
[28][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9]李泽厚,著.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0.
[30]蒙培元,著.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9.
[31]梁涛.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J].中华文化论坛,2003(4).
[32]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诗·兔爰》的评价看孔子的天命观[J].孔子研究,2007(3).
[33]王夏群.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鬼神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