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2016-03-16王雅静谢玉娟
王雅静,王 伟,谢玉娟
(1 河北地质大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 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3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矿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王雅静1,3,王伟2,谢玉娟3
(1 河北地质大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 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3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面临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通过构建“专业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做同步”启发式、“边做边学”研讨式、“边探边学”探寻式教学方式,构建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并推进双学位选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保障矿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质量;复合型;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构建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1]。矿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突出重点,更要紧扣时代所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矿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3]。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这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人才培养质量”[4]。为了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突破囿于学校教育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全新的思路来设计和实施矿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作用,在以质量为中心的前提下构建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1 矿业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物加工工程是涉及了材料、力学、化学等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河北地质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前期开展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活动,完善了考核评价系统并出版了相应的选矿实训教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学习缺乏热情。当今社会环境下长大的学生,都不愿去应聘远离市区的矿山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工程技术的动力。同时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2)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机制。彼此工作环节相对独立,缺乏沟通交流,基本上形成了课堂上归任课教师负责,课余时间归辅导员管理的现状。任课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只把教书当自己的育人职能,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责任全都落到辅导员身上,但由于辅导员不具备专业优势和专业资源,在专业及就业指导环节缺乏专业性。(3)教学模式死板,授课方式仍采用教条式的“灌授”。校内实践教学质量有待加强,遇到选矿实践的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4)校外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保证。一方面,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等考虑,不愿接收学生进入矿企生产车间。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而生产实习经费却鲜有增加,经费非常紧张,难以满足实习企业收取的实习费和培训费、学生住宿费等,限制了实习的空间和时间。
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构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彼此协助、相互补充,形成正向拉动效应。将教书和育人实现完美结合,一改以往彼此脱节的现象,合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当前大多高校往往都是一个辅导员带几百个的学生,师生配比严重失调,辅导员必须24小时随时待机待命。凡涉及学生的一切事务性工作,都是辅导员份内的事。面对当代个性突出的大学生,整日疲于应对确保学生不出事不闹事的工作,学习储备知识精力明显不足。专业教师的加入,使一直忙于繁琐事务的辅导员有精力走进课堂,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科学化、专业化,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辅导员有更多精力将工作贯穿于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各个必需环节。例如通过加强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类的培训学习,使辅导员具备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能力,可实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和辅导员相比,专业教师具备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专业资源。一方面,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通过增加与学生的接触,参与学生大学期间各阶段的学习,通过学业引导和辅导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达到以学风促成长的目标。另一方面,利用经常与矿山企业合作的专业背景,矿企生产一线的信息更新快,能够在就业方面给予合理建议,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帮扶作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可以通过工作研讨会、网络交流群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利于合力改善学生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双方教学管理能力。
2.2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针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递进式“引导启发式-研讨式-探寻式”教学体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学方式上,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导学促教”的教学相长状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做同步”启发式教学,教学时采用启发法、课堂翻转法等。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侧重学生单一技能的训练。例如在讲授颚式破碎机的工作原理时,教师从引导学生联想动物的两颚进而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通过剖析两颚的组成结构及模拟动物的两颚运动,激发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深刻理解颚式破碎机借助动颚和定颚两块颚板的一张一翕运动将物料在破碎腔内挤压、搓、碾、碎的工作过程。同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实地认识颚式破碎机的各个组件,并亲自操作破碎工作过程,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贯通结合,避免先前的脱节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该阶段以“授”为导向的知识目标培养,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增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丰满,专项技能更加熟练扎实。
第二阶段为“边做边学”研讨式教学,该阶段主要是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通过“查询-讨论-实训”完成综合性项目的训练,达到把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和技能点联系起来的“连点成线”效果,保障能力目标的实现。比如,浮选课程中,教师预先选择某选矿厂的矿石浮选分离项目并设计成多个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流程,选择合适药剂、计算、配合操作等开展矿石分选技术的学习。通过边做边学的教学模式,既巩固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阶段为“边探边学”探寻式教学。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来自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作为设计实训对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流程的设计和实训。设计性实验可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涉及的专业技能技术和知识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和技能“连线成面”的效果,通过“边探边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2.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1)认识实习:加派实习带队教师人数、实行分组式学实习,优化实习管理。我校实施了一个简而易行的方法,即矿物加工工程学生在大二认识实习期间,进车间后采取学生以5~6名为一组并配以一名带队教师,该带队教师优先选择该组的“专业导师”担任。此种方式可解决车间高强度噪声对讲解的干扰,学生能够随时提问随时听到解答,避免先前只有一个教师带队时学生有问无法提、讲解听不清、学生走马观花现象,实习质量显著提高。
(2)生产实习:实习不能是纸面作业,更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参观。只有实地随岗定岗实习,经历长期矿山企业实习,才能真正了解矿企的生产特点和技术。我校积极开展矿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以学校和矿山企业合作为基础,学校为矿山企业的科研技术和人员培训提供帮助,同时企业为学校的实习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固定稳定的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毕业实习:学生到相关矿山企业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由老师推荐进入企业开展课题式的研究型实习。跟随企业团队动脑动手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将社会实践融入实习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培养其创新思维。
2.4构建双学位选修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了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大了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旨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鼓励在校本科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在大二(第三学期)时自愿申请辅修自己喜欢的其他专业。当完成第二专业的学位课程并达到授予学位的条件时,可获得跨专业学科门类的第二个学士学位。毕业时由于具备交叉、融合后的新知识体系,不仅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的自由度,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 语
以质量为中心的复合型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也具有能够“动手”的工程能力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的实现,必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配备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才能保障当代矿业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N].教高司[1998]2号,1998.
[2]张力跃.“一带一路”逼迫人才培养变局[N].中国教育报,2015(08):25.
[3]朱文武.习近平人才工作思想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5(4):17-18.
[4]黄彬,邹晓平.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48-55.
Innovation Practice Research on M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ANG Ya-jing1,3, WANG Wei2, XIE Yu-juan3
(1 School of Gemology and Material Technology,Hebei Dizhi Universit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31;2SchoolofWaterResouresandEnvironment,HebeiDizhiUniversity,HebeiShijiazhuang050031;3Bayingoli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njiangKorla841000,China)
Fac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patter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nnovation research around the quality o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knowledge+ability+quality".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was ensured by diversity training modes such as building a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special course teachers and counsel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dopting "doing by learning" heuristic method, "learning by doing" study-discussion pattern and "learning by exploring" exploration mode, establish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gressive type, reform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promoting double major elective system. The m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as guaranteed.
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mode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质量为中心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GH151063);河北地质大学教改项目“矿业类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o:2014j18)。
王雅静(198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G642
A
1001-9677(2016)016-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