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结”在皈依与宗教经验中的作用

2016-03-16董琳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荣格情结信念

董琳



“情结”在皈依与宗教经验中的作用

董琳

心理分析运动自始就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大概与心理分析将人的心理和意识看做具有独立性的现象来进行研究有关。荣格心理学中的“情结”和“原型”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类个体和整体的心理结构和意象表现,认为原型属于宗教的范畴,而且情结的诸多特性与宗教信仰、宗教经验和皈依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情结支配了皈依和宗教经验的表现。

情结;皈依;宗教经验

对于宗教,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具体感性形象,如庙宇、图腾动物等。但对于信仰者而言,宗教就是信仰,是内心对神的渴望与体验,或者说就是纯粹的心理活动。这样看来,精神分析心理学所处理的主题尤其与宗教相似,诸如道德冲突与拯救、罪恶感的消除、亲密关系等。就学科的主要特点来说,心理分析不像其他实验心理学那样,它不以可重复操作的实验为手段,并不具有经验意义上的普遍性。它所研究的似乎就是纯粹的心理和意识本身的运作规律,对心理分析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是鲜活的资财。

一、荣格心理学的“情结”理论

1.情结的概念及特征

“情结”最早是由荣格通过语词联想测验发现的,主要就是根据被试验者对单词的反应时间为依据,若对某一单词的反应时间过长,或被试者的反应反常,可以测知被试验者隐匿的强烈的情感和观念,对于它们,个体有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情结的一般概念是“潜意识内挟有情感力量的观念集团”。也就是说,情结是指被压抑到个体潜意识中的思想、情感、记忆、观念等。它们簇拥在一起,形成具有倾向性和巨大能量的自主性观念集团,对人的意识活动起着重要影响。

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心理内容的聚集物。荣格在塔维斯托的讲演中又对情结做了描述:“情结是联想的凝聚——一种多少具有复杂心理性质的图像——有时具有创伤的特征,有时具有痛苦和不同凡响的特征。”在荣格的心理结构中,情结处于个体无意识的位置,是其主要内容;位于其上的是意识,自我为其主要内容;位于其下的是集体无意识,原型其主要的内容。可见个体无意识与情结处于中间连接的地位,也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始终关注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也是荣格对待宗教态度与弗洛伊德大异其趣的原因之一。情结是有感情观念的联想的凝聚,这种凝聚现象乃是由于心理结构的特殊性,即统一情调(即感情性经验)的某一观念参与到某些基本核心中来的倾向使然。他看到情结是一个更高的精神统一体,并显示了一种主要由情调和观念的完全结合所引起的稳定性结构。情结的整体性特征和所处的心理结构位置,表明一个情结的核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它的固有倾向,二是它的环境——也就是说,情结不仅仅由实际经验来确定,也要由个人对这种实际经验做出的反应方式来确定。情结一般具有创伤性的特征,形成于意识对创伤性经历的压抑。但情结也有非个人的特征,其来源便是集体无意识,是原型在梦中、宗教、神话等文化、幻觉和记忆中的表象。

2.情结在人格和行为中扮演着“中间人”角色

情结来源于实际经验或原型。情结处于人格中的中间灰色地带,也可说是“中间人”,类似于基督的角色。荣格指出,情结是精神生活的焦点和节点,失去它们,精神生活就必然会产生致病的停滞。情结对人格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可以打破平衡。情结有自己的驱力,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个体的思想与行为,能干扰意志的意向,搅乱意识的过程。情结的行为犹如独立体,它们能自由决定出现或消失,可以在短时间内困住意识,或是用潜意识来影响言谈与行动。情结具有磁性作用,可以使许多有关的经验附着于其上,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像单独的人格一样,“是一种类似自我的东西,有某种意志力”。

情结大多是创伤性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自主性、情绪性的特征,可以同化所有适合于情结本身的东西,并产生情感,融入精神之中。情结常常遮蔽意识自我,并主导意识的方向和认知,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情结也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通过升华或者宗教目的性的方式实现了情结的“更高的精神统一体”。

二、情结与宗教皈依

皈依的通常看法似乎是从个体心理分裂的起点开始的。一般而言,诸多理论家都认为那些从没有信仰到皈依,或者改变信仰的人在之前总经历过深沉的个人危机。而宗教则起到重新整合人格和心理模式,对此加以平衡和转变,达到人自身意义的完满和心灵的平稳。我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痛失爱子后皈依佛教就是个例子。

1.皈依的研究

就通常的心理学意义而言,皈依可谓是心理上的一种转变,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转变,美国宗教史学者X·斯特伦从宗教与人的存在关系角度寻求宗教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中,彻底地转变为能够在最深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这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使人们体验到了一种最可信和最深刻的精神实体。”对此可以有多种解释。

⑴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影响,诸如宗教集会、宣传、邻人朋友等可以改变大众的态度和信念。但是,这个理论有个重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突然发生的皈依现象,而这些皈依现象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卡里斯马的组织中。

⑵巴特森的理论。他也从个人心灵危机出发,认为皈依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以一种在知觉中图形-背景反转的模式,产生一种观察事物和解释事件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无疑都是和神或上帝关联,并且和X·斯特伦的看法有类似之处。皈依就是一种心理上和认知上的转变,

⑶威廉·詹姆斯。皈依、更生、蒙神恩、体验宗教,得到安身立命指出,这许多短语都代表一种过程——由这一过程,或逐渐地,或突然地,一向分裂地,并自觉为错误的、卑劣的、不快乐的自我,因为它对于宗教的实在得到更牢固把握而变成统一的并正当的、优越的、快乐的。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必须有个直接的神的作为,才可以引起精神上的变化,至少就一般而言,这是皈依的意义。詹姆斯对皈依的看法是饶有趣味的,詹姆斯对皈依动因的心理转变的细致描述和解释与情结是密切相关的。

2.皈依的“情结”解释

按照荣格的理论,宗教观念和神(或上帝)的形象是属于原型的,对于缪勒、施莱尔马赫、奥托等人来说,人具有先天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能力。宗教的原型便会在人的潜意识中凝成情结,具有先验的特征和自主动力。在这些观念集团当中便形成了强大的磁场式的引力,按照詹姆斯的说法,形成意识场,情结可以同化外在的各种经验以附着在宗教的观念集团上,将各种观念和看待事物的方式转向宗教性的解释。这便是皈依的情结解释,它可以说明皈依时的情感体验和突发特征,因为酝酿在潜意识内进行,个体对自己心理的转变不一定能够清晰觉察。

对此,詹姆斯说“一个人的观念、目的、宗旨构成了各个比较互相独立的内部集团和系统,他所追求的每个目的,都唤起某一种特别的关切的兴奋,并且集结了某一特殊的观念。这些观念隶属于这个目的,作为他的陪从……当一团在心上独占了这个人的兴趣之时,一切与其他集团相连的观念可以完全摈逐于心界之外。”因此“一个人的意识的热的地点,即他所献身的,并他所从以工作的观念集团,让我们此后称他为他的个人的能力的惯集的中心……说一个人‘皈依了’,这个说法是指:从前在他意识内是边缘的宗教观念,现在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且宗教的目标成了他能力所惯集的中心。”

当然,情结的形成有其现实的经历,主要是创伤性的。除去因袭传统而信仰的,大多数皈依都是对现实的不满,或个体经历了无法用现实解释的困境。至于突然发生的皈依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用情结解释,问题似乎便迎刃而解:一个人的心理孕育过程或许是在潜意识之中进行的,个人的意识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新的观念集团便会取代以往的观念集团,就好像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体验。皈依的动力符合荣格的人格动力观,即力比多及精神能量的心理值。当一种观念或情感被投入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种观念和情感拥有相当的力量来左右和影响一个人的心智和行为。心理值的分配符合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因此,在皈依之后人们的心理总趋向于平稳和安宁。

我们可以对皈依下个定义:所谓皈依,就是个体将自己原有的行为和心理模式融入到宗教信仰场更大的关系模式系统之中,从而使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心性结构更具宗教性,也就是具有虔敬的行为和超然的体验的一种转变过程。

三、情结与宗教经验和信念

1.情结是宗教经验产生的主要动因

宗教经验似乎是宗教的核心要素,没有它就没有宗教。从宗教经验的特点来看,最显著的是其情感性和神秘主义特征。在这一点上也与心理分析相吻合,对宗教经验有多种说法,如吕大吉“所谓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力量、神圣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其他定义也大同小异。

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中论述了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①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②对神圣力量的依赖感;③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④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⑤信仰神的仁慈与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6自觉与神际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此外,还有詹姆斯和斯文伯恩等人的分类。但无论何种看法,宗教经验总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情感性;其二是与神的遭遇,这充分表明情结与宗教经验的直接关联。只有对某一事物和观念形成了情结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而且这样的情感总与情结的核心相联系。宗教经验对于神和神秘力量的遭遇便是情结自主性对于个体意识自我的高度控制。我们知道,情结可以同化进入内心的适合于情结的所有外部信息,而不适合的则一掠而过,不会引起情感。所以在情结的作用下,宗教经验具有这样的两个特征就很自然了。当然,引发宗教经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外在的和内在的。但是无论哪种因素,都会触动情结并被情结所同化从而产生出指向神圣存在者的强烈的情感体验。

2.宗教信念构成宗教情结的核心

情结主要是非理性的,它左右思维和行为,人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但宗教经验,信仰者意识中已经有所指涉,当外界或内在环境引起刺激,信仰则很自然地将此种体验归之于神。那么,这里就必须有一个观念在情结中发挥作用,情结本身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道德是一种观念,而且能在情结中产生冲突,说明道德的持有是坚定的,这就构成了一种信念。即“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行动与现实的矛盾,它表达了主体的意愿和决心,即主体确信,并且决心自觉地在这种确信的指导下去评判、去行动、去生活。

因此,信念与一般相信的区别在于主观肯定的自觉性和决心。信念是信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强化,它是由“相信”这种肯定心态发展到在行动上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主体精神状态。对此,阿盖尔和一些理论家认为,宗教信念通常被假定为个人宗教性的核心,并用来界定个人是信教还是不信。宗教信念可谓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并用意志和行动来维持它,践行它。在宗教信念的底部是强烈的感情、忠诚以及对行动的承诺。由此可以将宗教信念——亦即表现信徒的宗教性——与情结相结合,提出宗教信念情结的概念,这就将宗教经验中神的观念和强烈的情感体验纳入到统一的解释上来。

3.宗教信念情结与宗教经验

对于宗教信念情结,詹姆士在其《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关于宗教情操的论述有类似之处,他说:“……对于宗教情操有这种不同的看法,这就应该使人不相信它会是单一特种过程;并且只要我们情愿将‘宗教情操’这个名词认为是宗教对象更迭引起的许多情操的集团名称,我们就见到宗教情操大概并不含有任何种在心理上具特性的东西……宗教情绪是具体的心理状态,由一个感情再加上一个特殊对象而成,所以它当然是与其他具体情绪不同的心理作用。”这种说法也说明了宗教经验是有所指向的,同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即普通的情感加上神圣的对象,那个对象就是原型,也就是宗教信念情结。

宗教信念则同样表明了某种关系,信念情结表明信徒与自身环境的一种认知关系,以及面对整个环境和关系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亚历山大的克雷芒认为,感觉是信念的来源,因为感觉—知觉都是“可感知的事物”,那么拥有“可见之物”的东西,也就是拥有“信仰”的东西。如经验到上帝,那么就更加印证了信仰。在宗教场之中,信徒们与上帝的关系也从宗教信念情结中显示出来。信念情结在信徒们的心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决定信徒表现出某种对宗教的理解和行为,以及情感反应。总之,情结在宗教经验的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信徒们的行为是身不由己的。

[1]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荣格.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荣格.吴康,译.心理类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5]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麦克·彼得森,等.孙毅,游斌,译.理性与宗教信念——宗教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罗中枢.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J].宗教学研究,2007(2).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9

猜你喜欢

荣格情结信念
为了信念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发光的信念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信念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