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国际课程建设:普通化学的思考

2016-03-16余治昊王莉王璐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件课程体系化学

余治昊 王莉 王璐



浅谈高校国际课程建设:普通化学的思考

余治昊王莉王璐

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知识经济的竞争日益加剧,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国际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本文以高校国际课程普通化学为例,探讨当前在改革课程体系中逐渐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即高校国际课程的选修化、综合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高等学校;国际课程;普通化学;课程改革

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和规格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现出来的,其教育工作也是以此为依据展开的。化学在各种自然学科中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开设高校化学课程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化学理论,使其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环境、能源、信息、材料和地球等相关学科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的科研和技术人才。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加剧了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国际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当前在高校国际课程中逐渐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即课程的选修化、综合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一、高校国际课程建设的基础化

从20世纪中叶起,各国开始改革高等学校课程,日益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在所有知识体系中,基础科学是其中最为基础和稳定的部分;其二,基础学科能够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其三,基础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普适性的知识,它蕴含了事物的一般性的普遍的意义。时至今日,整个社会产生了庞大的信息总量,知识半衰期也变得越来越短,人们也在频繁地更换着工作岗位,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只在某些领域有用,其知识面比较狭窄,显然难以有效应对今后的挑战,在其进行本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也不可能学完某专业或学科的所有知识,因此可以说真正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就是专业课题及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深造,如此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因此基础教育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以普通化学为例,高校国际课程应该将一门工业基础实验设置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增设几门关于化工的课程:比如化学工业论、化学工学、反应工学、有机工业化学等。由此可见,各国大学基于这种认识和形势发展需要,在其课程体系中均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强化基础教育,比如英国基尔大学化学国际课程就曾明确规定,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是“基础学年”,学校主要对其开展一般教育,而“化学史”则被定位为必修的综合课程,应为全校学生所学习。由79位教授围绕这一课程讲授230个专题,课程讲授完毕之后,则由3名教师和9名学生在一起针对该课程展开讨论。在基础学年对学生的考核中,其选题范围被限定在学生学习过的与化学相关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这三个领域,并要求针对每个领域撰写3篇论文,三个领域总共需要撰写9篇论文。基础学年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奠定宽阔而坚实的知识基础。法国在改革课程结构方面也越来越注重基础化,对于那些能够对信息时代需要加以体现的学科更为重视,其基础课程相当广泛。有人用“衣架式教育”来形容这种课程改革,其意思就是说,大学生不仅需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就像衣架那样两边宽、顶端高。

二、高校国际课程建设的现代化

普通化学课程设置呈现出现代化,多层次化的特征,将基础课内容分为多层次设课,具体分为初级与中级课程,其中,中级课程与我国专业方向课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从课程计划中体现出它的这种特点,比如很多学校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通常分成I,II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设置选修课。所谓课程现代化就是指在现代化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结构的联系促使课程系统各种要素的整体效应得以展示出来。

1.普通化学课程体系应具有多元化的目标要素,这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人才市场需求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变化多样,因此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的人才规则与培养目标,在目标取向上,高校课程体系也呈现出这种多元化的特征,这些目标取向包括个性化、通才化、素质化等。为了根据学生自身的特质而对其进行相应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将大学生划分成政治动物型、人际关系型以及数理分析型等各种类型。

2.普通化学现代化的课程指导思想

普通化学教学理论在实施课程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末期就已经为人们广泛认识,并在课程体系中以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促使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越来越适应人类的学习规律,比如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等各种理论纷纷涌现出来。现代化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当下居于主流地位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主,其本身就是对课程现代化的重要体现。20世纪后半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学习理论就是认知主义。到了21世纪,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在课程的呈现及实施上开始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全新的教学理论和设计思想也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

3.普通化学现代化的课程呈现载体及方式

传统上纸质载体是主要的课程呈现载体,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媒体为主的形式。其变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数字化的课程信息处理方式,比如多媒体实验室的创办;存储光盘化的课程内容,目前美国很多大学纷纷利用光盘实现对“学习软件包”的存储;如意化显示的课程内容,学习者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可依照意愿对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网络化传输的课程内容,互联网络发展为个人化、智能化和宽带化的教育信息网络;课程组织非线性化的组织结构,以非线性的方式通过超媒体技术手段连接和管理知识内容;系列化的学习资源,根据检索词来排列整理各种学习要素,促使学习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课程实施其实就是系列化学习资源以及核心化权威知识,所有大学生都可据此进行知识的获取。此外,以往那种择取课件的呈现方式也已经发展为以习得教材为主的课程呈现方式。传统上主要以文字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目前来说已经实现了对课件的选择。此处所说的课件是指教学策略课件、积件和群件等。

三、高校国际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在国际课程建设中,课程板块化与小型化是高校普通化学的显著特点,课程小型化其实就是对课程学时的缩减,比如我国高年级的同类课程要远远多于其学时,这正是课程小型化的优点所在。课程小型化使得教师能够同时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可将科研工作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来,课程内容因此也显得比较“新”,为此,剑桥大学还编写出一套极具特色的小型教材;学生通过这种大跨度的选课获得更宽的知识面;选课的灵活性也得以增强,符合学分制的设计初衷;教学手段也显得更具国际化的特点。狭义的课程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促使学科设置更加普遍化,并设置更多的国际区域以及外语等相关课程。而广义的课程国际化则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国际通行性的课程体系以及国际性的课程目标。

1.确立国际化的课程目标

美国为了从法律上强化对教育国际化的推行,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致力于让各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生达到世界级的知识标准。各高校纷纷提出要让人才具有更强的全球意识,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均提出过类似的口号,而培养出领导世界潮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则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所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大学生的国际意识要强,要能够掌握国际金融、贸易以及法律知识,能够很好地适应对国外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总之,要让日本学生能够在世界通行无阻。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所提出的大学生培养目标是,成为世界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具有开明思想和眼光的人。

2.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在二战以后,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对国际课程的地位进行了确立。比如,斯坦福大学、密执安大学均明确规定,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对一门非西方的基础课程进行修学。美国大学还纷纷增加了区域研究课程以及外语课程,不管学生是否主修国际关系专业,都应该把区域研究课程作为其必须课程。在社会学科领域又有许多跨学科或分支的学科,具体而言有世界文明、环境污染、当代国际关系等学科。比如日本大学就开设有国际史、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轨迹关系等国际化课程。

3.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学者莫里斯·哈拉雷提到对于国际化课程内容应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课程内容应选择不同国家的案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将国际领域以及跨文化的内容纳入到现有课程当中。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不仅要对学科演进过程了然于胸,而且还应掌握其研究现状,以达到放眼世界和融会贯通的高度。比如俄罗斯就在其教育法中对教育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它应能够达到职业文明及总体文明的国际水平。西欧国家的各个大学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也注重多元理解和文化宽容。

课程国际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点,共享性。为了促使教师队伍更加国际化,应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利用人员讲学或访学的机会进行项目研究,而且还应注重采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理念。另外,还可利用互联网对国际课程加以直接选择和学习,实现国际名校名师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国际范围内的共享。第二点,通用性。设计出在国际上通用的课程制度,比如各国大学相互之间承认课程,并对相互间的学分互换制度进行确定,高等教育所构建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应能够与国际接轨。第三点,开放性。主要是指社会需求、国际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开放性。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国际交流办公司就致力于对多国交流项目的实施,到访过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教授竟然占到全院的87%。该校目前有3500名在校留学生,平均每年派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达到700名到800名。

四、高校国际课程建设的综合化

普通化学国际课程建设中,赋予了实验很大的学时比例,给出了综合化的内容,与化学专业教授课相比,基础实验课学时是前者的2~5倍,并提供现代化大型实验仪器供高中级学生使用。因此,综合化的高校课程就是在指导思想上遵循系统整体论哲学思想,基于学科分化来协调整合高校课程组织结构中的全部要素。目前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横断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置。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对课程综合化的作用进行强调,在“第二个中期计划”中就曾明确提到过这一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无限制对国际课程的地位将新的因素加入到现行内容中,而应考虑课程是否超载,注重教育目的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补充性,整合各种因素,从而获得新的整体。

1990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美国八所大学组合成联合体,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其主旨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丹麦奥尔堡大学曾经大力提倡“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课程对其新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组织,期望以此促使学生对各领域知识的学习并加以融会贯通。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就有两个跨科学院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英国提出的“牛津模式”就是指以学科群为中心来对课程进行安排,将两种或更多的科目有机结合起来,由此诞生出新的复合课程,在牛津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1/3的课程即为复合课程。德国的做法是将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课程的部分内容融合起来,对综合大学进行大力倡导和发展。日本筑波大学所提出的著名的“筑波模式”就是将各专业间以往那种隔绝状态打破,其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群学类而设立的,让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加广阔,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对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及对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无不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分科课程综合化具体体现为:在课程体系中按照适当比例来安排各种不同综合程度的课程模式。当前还推出了一种综合模式,即“课程连续统一体”,这种课程体系是按照各种课程模式的层次递进关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构成的,其构成要素按照综合化程度从弱到强可排列为:一般性的传统课程、交叉学科及多学科课程、初步综合课程以及超综合课程。

五、普通高校课程建设的选修化

普通化学中,比较注重实验课的独立性,课程的选修化也得以实现,分析、无机、有机与物化课之间不再具有较强的联系,所设立的实验课有三门:即入门级、中级化学实验以及高等化学实验,高等化学实验课程中还涉及仪器应用的内容。高等学校设置选修课的用意在于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对其爱好、兴趣及特长的鼓励。从客观上来看,选修课的设置符合学生个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相较于必修课显得更为灵活,也更能彰显自主性,对于科学研究当前的新成果以及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做出更加敏锐的反映;而且选修课几乎不为科系和年级所限,各科系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可选修。目前来说,社会越来越需要多种规格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对原来的单一课程体系模式进行改变,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从而促使课程多样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设置日益灵活化、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趋势。就拿法国来说,在其高校本科四年中,在全部课程中有40%~60%的课程即为选修课,学生可从多达数百的门类中进行自由的选择。美国高校课程中大概有1/3的课程为选修课,比如哈佛商学院仅有12门必修课,同时有几十门课程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有5门课程是数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有101门课程供学生选修,物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有9门,同时有72门课程可供选修,化学专业必修课有15门,同时有34门课程可供该专业学生加以选修。

当前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持续改革高等课程的趋势,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来说,也应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对高校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和改善,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跟上国际改革高校课程的发展潮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姿态面对未来,促使高校课程一改以往的封闭状态,而是积极的走向世界。

[1]李向龙,徐诚.谈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电大理工,2004(04).

[2]赵福岐,朱延好.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3]管勤.浅议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08(18).

[4]王玉荣,乌日根.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12).

[5]胡芳,王险峰,孟卫.药学类《物理化学》双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06).

[6]马慧明.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7]宁坚刚.多媒体课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8]王元杭.浅谈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20).

[9]张秀清,刘峥,孔翔飞,唐群,张淑华.大学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参赛启迪[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10]张勇,王林江,冯智宇,徐顺.化学绘图工具软件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5(03).

[11]钱迎.地方院校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策略之探析[J].广东化工,2016(05).

[12]肖杨,陈胜慧,张爱清,邓克俭.化工基础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

[13]任永丽.发挥双语教学优势,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14]魏云霞,马明广.编写分析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高师学报,2014(02).

[15]王飞.双语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

[16]樊冬娌,曹宇锋.“高分子材料”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24).

[17]刘芳.地方性本科院校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J].广州化工,2011(21).

[18]何丹凤,李卫宏,邓进军.化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原则与技巧[J].世纪桥,2010(11).

[19]李克华.《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 (02).

[20]刘欣梅,阎子峰,钱岭,乔柯.催化原理双语教学的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8(03).

[21]王璐,余治昊,李静,曾琴.化学实验中心的安全管理与建设[J].广州化工,2016(04).

[22]余治昊,黄明贤,孙素芹,周仕林,王璐,李静,曾琴.国际化教育思考——互联网+推进化学实验教学[J].广州化工,2016(03).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公共实验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化背景下医疗器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ZS167);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实验中心36】

猜你喜欢

课件课程体系化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