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2016-03-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史记人文精神内涵

郝 正 全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26)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郝 正 全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26)

摘要:司马迁《史记》在记载和总结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进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探究人的心理历程等。《史记》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作者本人的主要因素,也有传统人文精神对《史记》的浸润。

关键词:《史记》;人文精神;内涵;原因

人文精神是当今社会倡导的热门话题。人文精神是什么呢?袁进云:“‘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它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而不是道德价值本身。”[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内涵丰富而博大,它包含着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对真理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等等。《史记》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表现出来的,内涵丰富,体现了司马迁的远见卓识和进步的历史观。

一、《史记》人文精神的内涵

《史记》为何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受到一代又一代众多读者和学者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迁在记载和总结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的进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彰显着人性的独特魅力。

(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纪传体通史体例,以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形式,全面记载并着力突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群体活动。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命活动时,已经注意到人的自然本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肯定求富逐利是人们的本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2]3271认为社会上的人们都是为利而奔波,都是为利所驱使,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分析,司马迁突破儒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训条,超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尊重人、关爱人的人文思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司马迁的眼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人的低层次需求的探索上,而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了人的社会品质。“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2]3256阐明了人的历史活动的原动力是经济。人们如何才能超越自然属性而成为社会属性的人呢?李斯的“老鼠哲学”给我们作了回答。李斯为郡小吏时,“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屋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2]2539通过李斯的“老鼠哲学”,说明人只有通过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才能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超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2]339司马迁通过对楚霸王项羽的精彩评价,说明建功立业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为历史上风云人物立传,而且还注意探讨人的生命价值。一个人的生命怎么才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史记》众多的人物传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积仁行德,提高品德,建功立业,治平天下。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始终把建功立业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奋发有为的刚健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振兴、富强而奋斗不息。在《史记》中,司马迁“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3]2723,明确提出自己的“功名”观,即“立功名于天下”。在本纪、世家、列传中,热情讴歌了一批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以仁德而成就帝业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齐桓公;统一六国,首创中央集权制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为汉王朝建树卓越功勋的张良、韩信、萧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又是人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司马迁通过历史上众多“烈丈夫”的英雄气概和自己的人生之路,阐明生命的意义。在《史记》中,司马迁敢于突破儒家倡导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价值观,提倡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烈丈夫”的英雄气概。《伍子胥列传》突出伍子胥为给父兄报仇,历尽艰难,忍辱负重,终建功名于天下的事迹;《季布列传》重点描写季布能屈能伸,坚韧不拔,终于释罪成为汉朝大将军的事迹;《越王勾践世家》浓墨重彩地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最终灭吴,成就霸业的功绩;《孙子吴起列传》记叙孙膑虽惨遭膑刑的残害,但含垢忍辱,用卓越的智慧歼灭庞涓,从此名显天下的事迹。司马迁赞扬这些“烈丈夫”的英雄气概,而且把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正当司马迁写作《史记》之际,李陵之祸把他推向命运的深渊。为了完成《史记》,为了雪耻,为了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司马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奋不顾身,自我牺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宝贵的。司马迁虽然不赞成为小义而死的行为,但对那些为了正义,不畏强暴,为了他人而奋不顾身、英勇牺牲的精神却是热情、由衷地歌颂的。他歌颂游侠,是因为他们“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2]3318。他为刺客立传,是因为他们“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2]2538,所以司马迁满怀深情,对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视死如归、勇敢无畏的侠义行为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特别是侠士荆轲,藐视强敌,敢于向集权者秦王挑战,其不惜牺牲的英雄形象动人心魄,千古流传。我们说,刺客的阶层不高,但他们同样希望昂扬奋进,建功立业,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所以,一旦他们遇到知己的知遇与尊重,便会舍身相报,以此突出他们的人格力量,凸现生命的价值。同时,在对历史人物生命价值的阐释中,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意义还应体现在忠贞爱国、锐意改革、坚持真理和宁死不屈等方面。

(三)探究人的心理历程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探求人的生命意义,还以一个文学家的智慧,探究人的心理历程,触摸人的灵魂,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之歌。

善于挖掘悲剧英雄人物的心性风貌。明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评价道:“《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说明史传文学贵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生动具体地突出悲剧英雄人物种种外显的举动,还把笔端伸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心性风貌。李广,是司马迁饱含血泪歌颂的悲剧人物之一。在《李将军列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天下无双、精于骑射、勇敢善战、爱护士卒的大将李广形象。汉文帝曾赞赏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景帝时,公孙昆邪曾向景帝哭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但是,一直到汉武帝时,李广始终未被重用,更未升迁,还屡次遭到排挤。在这种情形下,李广的心情可想而知。司马迁巧妙地通过人物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广尝与望气王朔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2]2874一连三个疑问,道出了李广心中的疑惑,写出了李广心灵的悲哀。读到这里,我们也愤愤不平,为李广的不幸遭遇而痛心。在《项羽本纪》中,通过慷慨别姬的场面,揭示了项羽柔情似水的个性。通过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表明项羽的心曲。对此,清人周亮工《尺牍新钞》评价说:“余独谓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说明司马迁通过合理的想象,把项羽复杂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善于挖掘人际交往中官僚士大夫微妙的心理变化。《魏其武安侯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等篇目,描写在复杂错综的人际交往中,官僚士大夫各种心理、心态,深入揭示了许多深层次的心灵奥秘。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司马迁选取一系列典型的生活场景,表现窦婴、田蚡、灌夫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三人不同的精神面貌。窦婴为人耿直,是窦太后的堂侄,窦太后总是庇护他。田蚡狡诈、骄横,是王太后的同母弟,靠着王太后的势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权。灌夫倔强、耿直。窦婴、田蚡之间权位之争,实际上是两大政治集团势力的较量,司马迁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和场面描写,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灌夫“骂座”“东朝廷争辩”的场面最为精彩。对此,汤谐《史记半解》评价说:“魏其荣势以交亲,武安挟诈以肆横,灌夫负气以任性,传内三人都写得须眉欲动,妙矣!尤妙在传外诸人如籍富之委屈调停,三边掩捺;安国之心袒丞相,故持两端;当时之是非不爽,畏势游移;天子之实恶武安,碍难自决;太后之一味私情,护持昆弟;无不面面如生。看来他传多作波宕,而此传全着精彩,为是花簇已极,更添人间情不得耳,故即以精彩处为波宕处也。”[4]3562道出司马迁长于描写各种各样人物心态的特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相和”更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廉颇、蔺相如交往中的微妙心理变化。品味人物的举动、语言、语态、腔调等,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世界。通过“吾羞,不忍为之下”的语言描写,我们仿佛看到廉颇怒火中烧、愤愤不平的神情,也看到他自负、好胜的精神风貌。通过负荆请罪的举动,体现出他爽直、服善的大将风度。通过“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表白,蔺相如大公无私的形象宛若在眼前。对此,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文集》中说:“战术战功是良将所通有,不足以特表廉颇的人格。倒是廉颇怎样的妒忌蔺相如,经过相如退让之后怎样的肉袒谢罪,失势得势时候怎么对付宾客,晚年亡命在外思念故国怎么的‘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示尚可用’,这些小事写得十分详细,读之便可以知道廉颇为人短处在偏狭,长处在重义气识大体。”[4]2900阐明了司马迁描写人物的高超技艺。

善于对普通人为人处世的心灵解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政治矛盾复合体,其中包含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普通人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呢?“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2]2114,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善良美好的心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2]2519,道出了人们感恩图报的心理特点。“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2]2362“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2]3114“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2]1777“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2]3080“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2]2860这些名言警句,既反映出人际关系中的“市道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受利益驱使的现实,又抒发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对于社会的世态炎凉,司马迁有着痛苦的人生体验。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入狱后,按照汉朝的律法,“诬上”罪是“大不敬”的欺君之罪,规定可以判处死刑。依据汉朝当时的法令有两种办法可以免除死罪:其一是缴纳黄金五十万两赎死罪;其二是以宫刑代死罪。司马迁父子两代人为汉朝太史令,地位低下,俸禄低微,虽然父子二人苦心经营几十年,但家中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亲朋好友也无人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司马迁说一句话,摆在司马迁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接受死罪,要么接受宫刑。司马迁想以死来洗刷自己的耻辱,但又痛惜自己还未完成《史记》的写作,经过艰难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宫刑。惨痛的遭遇,使司马迁倍感人生真情的可贵。在《史记》中,司马迁热忱呼唤人际交往中的真情,向往美好的人际关系。“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2]2731,表现了对人间真诚的期待。“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2]2137,既抒发对晏子的崇敬心情,又真诚呼唤人间的友谊。

司马迁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对人类历史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上。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明确提出自己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崇高的修史宗旨,具体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在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司马迁不可能与“天人感应”学说完全划清界限,但在“究天人之际”中,对天道作出大胆的怀疑。《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全文夹叙夹议,悲叹、感慨、质问、反诘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伯夷、叔齐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竟然饿死在首阳山上;而被人们称为大盗的盗跖,杀人无常,放纵暴戾,横行天下,却能长寿而终。由此,作者联想到近世以来的种种不平,从而对惩恶佑善的天道提出了质疑:“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也?”[2]2125这一质疑,表明司马迁对传统礼义规范的冲破,对天道的大胆怀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史记》写作中,司马迁首次提出“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观点。在真实记载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注重对人事、人谋作仔细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较为客观地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而达到“以史为戒,以史为镜,纵论古今,展望未来”[5]248的目的。

二、《史记》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史记》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既有作者本人的主要因素,也有传统人文精神对《史记》的浸润。

(一)担当修史的神圣使命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人文思想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人文精神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修史世家的传统。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天文学家兼史学家的世家。远在颛顼时期的重黎时代,司马迁的祖先就开始担任史官,其后一再中断,到了周宣王时期再次开始修典周史。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父亲的博学,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道:“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于黄子。”[2]3288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令官职,秦汉以后主要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等事务,也兼管文书档案、记录朝廷大事。太史令虽然是地位比较低的官职,但是,司马谈却有着宏大的抱负和理想。他仰慕远祖“世典周史”的崇高职业,立志要继承祖业,重振史家的传统。司马谈临终前,将修史的神圣使命交付给司马迁。“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在司马谈“所欲论著”的临终嘱托中,他希望儿子司马迁效法孔子,写出像《春秋》那样的史书。面对父亲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叮嘱,司马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2]3295,勇敢地担当起撰写《史记》,再现历史进程,弘扬中华人文传统的历史重任。

(二)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李陵之祸

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书。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2]3293从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感;二十岁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名城、考察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又以汉使的身份出使巴蜀以南等地,跟随汉武帝去泰山举行封禅典礼,使他对广阔的社会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他做过郎中、太史令和中书令,既了解帝王宗室的隐秘,又有接触将相百官的经历,这对他挖掘人际交往中官僚士大夫微妙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最大的灾难。灾难对一般人而言仅仅是灾难而已,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往往是他们精神复苏、寻求生命底蕴的契机。“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3]2735司马迁也是这样,当李陵之祸来临之时,他紧张、痛苦、悲愤。“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2736当灾难过后,他开始思考人生,那些走运时追慕的虚浮,统统消解在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里。李陵之祸又促使司马迁修正并升华了创作《史记》的主旨。灾难之前,司马迁创作《史记》,是为了继承史家的传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其最初的修史主旨,是要论载汉兴以来的“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为汉王朝歌功颂德。灾难之后,痛定思痛,他总结并提出了全新的修史主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2735正因为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别注重对人的关注,注重探索人生的真谛, 记载人情的冷暖。

(三)充满活力的时代要求

首先,西汉在经历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这几代皇帝的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以后,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总结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求长治久安,是时代的课题。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贾谊《过秦论》、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对秦朝亡国作了精辟剖析。《史记》作为一部史传名著,必然贯穿着对历史的批判精神,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其次,在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司马迁身上,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要通过撰写《史记》,追求人生不朽,而且要通过众多的历史人物画廊,解读人的心灵,探讨人的生命价值。第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司马迁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李陵之祸,形成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取诸家的思想。纵观司马迁立身处世的态度和人生经历,可以发现,儒家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思想贯穿始终。当仕途畅达时,他意气风发,“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3]2729;李陵之祸后,他饱经风霜,但精神更峻峭了,情感更浓烈了。他把自己对真理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全部倾注在《史记》的写作中。“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3]2735在司马迁身上,不仅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更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所以在《史记》写作中,他不仅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更注重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探索。

(四)传统人文精神的浸润

我国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著作《尚书》,记载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中叶的历史,其中较早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在周代初期,统治者在承认天、命、鬼、神存在的同时,也没有否认“民”的附属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动摇了神学天命论的根基,当时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探究人的共性本质。孔子的“仁”学,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爱护。作为一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哲人,他提出了“杀身以成仁”的人生观,“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价值观,高扬雄健刚强的阳刚之气。孟子“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的主张,体现了重视人民、珍爱人民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是对人性的高扬,对人的关怀。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则从不同的程度,注意到人的作用、价值。《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如桓公六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6]67庄公三十二年,史嚚云:“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6]170体现了重民轻神的人文观念。《史记》集先秦史学和文学之大成,对于当代的人文精神,兼收并蓄。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着力表现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群体活动,思考与探索人类历史的命运,突出体现自己的人文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又是一部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著作。

司马迁《史记》从“人”出发去考察历史,表现了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其体现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研究传承《史记》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瑞泉,袁进,张汝伦.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73-81.

[2]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张大可,丁德科.史记通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 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6]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梁红仙】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HistoricalRecords

HAO Zheng-quan

(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714026, China)

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s the rich humanistic spirit in record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hree thousan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connotation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specting the human’s nature, pursuing the life meaning and 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hihchi’s humanistic spirit. The main reasons are explained by the author himself. Others are from th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Key words:Historical Records; humanistic spirit; connotation; reasons

作者简介:郝正全(1959—),男,陕西大荔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17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5-0011-0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史记人文精神内涵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挖掘习题的内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