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
2016-03-16王亚丽
赵 卓,王亚丽
(1.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国信证券花都营业部,广东 广州 510000)
环境规制、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
赵 卓1,王亚丽2
(1.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国信证券花都营业部,广东 广州 510000)
环境规制通过相关约束变量促进产业升级进而驱动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环境规制也具有直接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升级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可持续增长又引致产业升级的需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协同效应。通过文献梳理环境规制、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理和效应,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理论基础。
环境规制;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伴随着粗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资源环境不能承受重负。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脆弱恶化、资源严重枯竭的困境,这种“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关键时刻。产业升级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这是因为产业升级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环保技术研发和清洁生产能源的使用,使得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排放在源头就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中,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常常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由于环境具有公共品的性质以及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影响通常是负向的,经济社会中的微观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单一依靠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很难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双赢目标。因此,理清环境规制、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至关重要。本文从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等三个方面文献进行综述,梳理环境规制、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政策制定及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理论参考。
一、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
国外学者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起步较早,Marshall(1890)提出环境资源消费具有非排他性;Pigou(1920)提出私人污染支付成本小于社会污染支付成本,最终带来环境危害;科斯(1960)提出环境具有公共品性质,市场失灵导致环境外部性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环境规制。在较为成熟环境规制理论基础上,国外学者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大多认为环境规制促进产业转移,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典型的代表观点便是“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实施环境规制情况下,环境标准的制定将会更加严格,那么这就会对企业的成本收益产生影响,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逐利本质将会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和产业绩效进而影响产业结构[1]。
Xing 等( 2002) 认为企业会主动规避环境规制比较强的地区,将产业转移至低环境规制水平地区[1],从而推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变迁。Copeland and Taylor(2003)指出环境标准比较松弛的国家很容易吸引环境标准严格的国家把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过去,最终变成污染避难所[2],由此可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会对产业转入和转出方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Ljungwall 等( 2005) 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指出,经济不发达区愿意牺牲环境吸引其它地区产业甚至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此得出经济不发达区随着产业的转移其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将会增加[3]。Deng Bo-sheng、Song De-young(2008)分析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发达国家会通过产业转移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制比较松的国家从而对被转移国家的环境产生影响[4],进而影响到被转移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结构。MacDermott、Raymond(2009)通过对26个OECD国家1982-1997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指出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存在的,企业倾向于寻找环境规制比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生产[5],因此这将会间接影响环境规制比较弱的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虽然国内学者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国内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中也较有成效。吴清华(2007)通过研究得出加强环境规制有助于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广东产业可持续发展[6]。李春米(2010)依据陕西省1985—2007年的数据,计量检验陕西省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得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会影响三次产业结构变动[7]。陈晓红(2011)利用我国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8]。梅国平,龚海林(2013)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得出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存在界值,当超过临界值时环境规制可以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9]。李眺(2013)通过采用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会显著促进服务业的增长,同时也得出环境规制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的高级化转型[10]。李强(2013)依据Baumol 模型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中服务业占比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而提高[11]。徐开军,原毅军(2014)以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环境规制越严格其推动作用越明显[12]。原毅军、谢荣辉(2014)认为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产业和企业群体将会是强制性的清洗,优胜劣汰各产业和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3]。由此可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指出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升级。
二、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国外文献关于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遵循成本说”;二是“创新补偿说”。
“遵循成本说”理论的核心是环境规制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企业生产效率,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即按照“遵循成本说”的理论环境规制会对经济增长不利。Jorgenson、Wilcoxen (1990)指出环境规制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同时也会增加企业为了减少污染排放而进行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其明显的结果是带来美国经济在1973-1985这段期间内0.1个百分点的下滑[14]。Barbera、Mcconnell (1990)研究了石油、化工、钢铁等美国产业,并对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些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指出污染治理投资会降低产业生产率[15]。Dean、Brown(1995)指出环境规制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设备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而增加,进而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16]。Joshi等(2001)认为环境规制会增加企业潜在成本,企业为了达到环境规制要求其成本会被扭曲[17]。Chintrakarn (2008)实证研究美国48个州13年的数据后得出环境规制会导致传统产业技术没有效率[18]。
“创新补偿说”认为适度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内部产业升级,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其代表人物是Porter。Porter(1991)提出著名的“Porter假说”,指出严格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刺激效应,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Porter (1995)认为环境规制虽然会使企业的成本增加,但是这同时也会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想尽办法减少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技术创新,获得“先动优势”和“竞争优势”,使企业竞争力提高[20]。Lanjouw、Mody (1996)使用美、日、德三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环境规制会正向促进技术创新,但却具有1-2年的滞后效应[21]。Jaffe、Palmer (1997)研究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运用1975-1991年的美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的滞后支出会正向影响研发支出[22]。Xepadeas、De.Zeeuw (1999)经过分析表明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后,技术进步会增加[23]。Bmnnermeier、Cohen (2003) 使用美国制造业146个企业10年的数据来验证环境规制是怎样影响技术创新的,得出因治理环境污染而增加的成本正向推动技术创新[24]。Hamamoto(2006)运用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日本制造业,结论显示环境规制强度正向影响生产率,且影响比较显著[25]。Stefan等(2013)认为波特假说是存在的,波特假说在环境规制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环境规制确实会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26]。
国内文献关于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趋于两个方向:一是环境规制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二是环境规制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第一、环境规制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是指环境规制会通过影响一些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中间变量,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其中,FDI和技术创新是两个典型的代表变量。杨涛(2003)指出提升环境规制强度是会阻碍FDI流入[27]。吴玉鸣(2006)利用面板模型得出环境规制会减少我国各地的FDI流入[28]。傅京燕,李丽莎(2010)通过我国30个省1998—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指出环境规制与FDI显著呈负相关[29]。曾贤刚(2010)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环境规制负向影响外商对全国各地的直接投资[30]。崔建军,吕亚萍(2014)采用我国1998—2010年30个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FDI会显著推动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中部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31]。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增强是会对FDI产生负向影响的,而经验和研究均表明FDI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便是环境规制会通过负向影响FDI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赵红(2007)采用中国相关数据得出严厉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增加企业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32]。李瑾(2008)认为环境规制和清洁技术的不断创新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这会带动产业升级,间接对产业绩效产生创新补偿效应[33]。张红凤、陈淑霞(2008)认为政府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博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环境保护和产业绩效提升的双赢[34]。江珂(2009)通过对我国29个省份1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后得出环境规制会正向推动技术创新,带来创新补偿效应[35]。黄平,胡日东(2010)指出环境规制和企业创新之间是存在双向互动效应的[36]。李阳,党兴华等(2014)利用中国工业的面板数据证实,环境规制在长短期内会显著促进技术创新[37]。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技术创新会带来“先动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由此得出环境规制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二、环境规制直接对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影响。熊艳(2011)利用我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U”型[38]。王文普(2011)利用我国31个省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环境规制中关注SO2的减排将会有利于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39]。赵硕(2012)认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会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规制的制约[40]。谢涓,李玉双,韩峰(2012)认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影响的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会对环境规制产生影响,而在不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41]。李怀政(2013)以我国14个工业行业为例进行研究得出环境规制强度和效率显著正向影响大多数行业出口贸易[42]。环境规制能提升商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发展,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正效应。原毅军,刘柳(2013)以我国大陆2004—2010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环境规制分为费用型和投资型两类,实证结果显示费用型环境规制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投资型环境规制会正向推动经济增长[43]。江炎骏,赵永亮(2014)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引致了技术创新的环境规制会正向影响经济增长[44]。查建平等(2014)以2004—2011年我国工业数据计量实证得出我国环境规制会持续正向推动工业经济增长[45]。李胜兰,申晨等(2014)使用我国30个省1997—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在东部和中部分别呈倒“U”和“U”型关系[46]。封福育(2014)通过利用2007—2012年我国的面板数据实证计量研究指出环境规制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47]。
三、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
国外文献对产业升级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增长正向推动产业升级;二是产业升级也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正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代表研究文献有:早在17世纪,配第就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克拉克发现:随着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Kuznets(1941)提出了人均收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会持续下降,其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也会下降;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从业人数所占比例可能会整体趋于上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会逐渐成为规模最大的一个产业,无论是其产值占比还是劳动力从业人数占比都会逐渐上升[48]。Hoffmann(1958)提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他指出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以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向以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方向的过渡[48]。
产业升级正向推动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研究文献有:帕西内蒂(1981)指出,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率不同,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就会出现产业部门间相互流动现象。只要生产要素流向生产率和就业率高的部门,那么整体的国民经济就会持续增长[49]。钱纳里(1986)指出经济增长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均衡的,企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会使得生产要素向高收益部门流动,从而引致结构效应[50]。罗斯托(1988)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必会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基于技术在某个产业不断累积扩散的过程。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还有一个结构性变化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持续深化了产业体系的内在布局,而且还持续推动了经济总量的长期增长[48]。Pender Michael (2003)利用西方20世纪90年代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升级显著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51]。
国内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后,才开始进行大量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效应。大部分研究文献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正向驱动经济增长。刘晓辉,于嘉(2006)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5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2011)利用1978—2009年数据实证研究得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53]。于淑艳(2012)指出辽宁省的高层次产业结构,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二、三产业显著促进经济快速增长[54]。周明生(2013)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高效配置社会各种资源,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55]。常浩娟,王永静(2014)运用1952—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正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56]。田银华,邝嫦娥(2014)采用湖南省1978—2012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和方差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显著影响经济增长[57]。查贵勇(2014)运用1950—2012年上海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效应不确定[58]。也有研究文献得出不同的结论,付凌晖(2010)利用我国近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相反经济总量的增长却影响产业结构升级[59]。
在普遍认为产业升级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学者们对不同地区产业升级的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罗永乐,魏海涛(2005)通过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研究得出产业结构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作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东部,产业结构显著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而中部的产业结构情况却明显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产业结构因素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60]。高更和,李小建(2006)通过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升级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作用不同[61]。刘小鹏,王亚娟等(2006)实证研究了宁夏地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贡献在区域之间差别比较大[62]。鲁奇,张超阳(2008)实证研究了河南地区26年的数据,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动对河南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在区域间有较大差别[63]。闫人华,熊黑钢(2012)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省份不同而不同,且差异比较明显[64]。渠立权,张庆利,陈洁(2013)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得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不同[65]。殷宁宇(2014)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带来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66]。
第二、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机理。刘建平,王克林,黄怀槐(2006)通过对广东省1978年以来的时序数据进行研究后指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互相影响[67]。孙皓,石柱鲜(2011)指出产业升级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滞后影响产业升级[68]。周辉(2012)动态分析了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发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互相影响[69]。周明生,梅如笛(2013)认为产业升级正向促进经济增长,而整体经济状况在长期内也会推动产业升级[70]。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长期性,王兵,陈雪梅(2006)采用广东近50年的时序数据并构建VAR模型动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71]。纪玉山和吴勇民(2006)[72]、马会征(2007)[73]、高娟(2009)[74]、汪浩和沈文星(2010)[75]、黄秉杰和孙旭杰(2013)[76]、张家平等(2014)[77]等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四、基本结论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产业升级,而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只有综合衡量环境规制对微观个体企业的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才可以正确衡量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过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适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产业升级一般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驱动效应。关于环境规制、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三者顺次影响机理,一般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一些中间约束变量比如社会需求、企业进入等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进而通过产业升级这个中间桥梁影响经济增长[78]。现阶段,严峻的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政府应采取环境规制和产业升级双管齐下的有效政策措施,来解决环境和产业结构的严峻问题,以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双赢目标。
[1]Xing Y,Kolstad C D.Do lax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21(1):1-22.
[2]Copeland BR,Taylor MS.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3(85):716-737.
[3]Ljungwall C,Linde-Rahr M.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E2005009:2005.
[4]De-Yong D B S.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eign Trade,FDI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1995-2005.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8(4):18.
[5]Macdermott R.A panel study of the pollution-haven hypothesis.Global economy journal,2009,9(1):10-18.
[6]吴清华.广东省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2007.
[7]李春米.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基于陕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96-102.
[8]陈晓红.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11.
[9]梅国平,龚海林.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研究.经济经纬,2013(2):72-76.
[10]李眺.环境规制、服务业发展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管理,2013(8):1-10.
[11]李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Baumol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3(5):100-107.
[12]徐开军,原毅军.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污染物治理视角下的系统GMM估计.工业技术经济,2014(12):101-109.
[13]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4(8):57-69.
[14]Jorgenson DW,Wilcoxen PJ.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economic growth.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314-340.
[15]Barbera AJ,Mcconnell VD.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y productivity: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8(1):50-65.
[16]Dean TJ,Brown RL.Pollution regulation as a barrier to new firm entry:Initi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1):288-303.
[17]Joshi S,Krishnan R,Lave L.Estimating the hidden cos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2):171-198.
[18]Chintrakarn P.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st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Economics Letters,2008,100(3):363-365.
[19]Porter.America's green strategy.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20]Porter ME,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21]Lanjouw JO,Mody A.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1996,25(4):549-571.
[22]Jaffe AB,Palmer K.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 data stud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4):610-619.
[23]Xepapadeas A,De Zeeuw A.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apit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37(2):165-182.
[24]Brunnermeier SB,Cohen MA.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5(2):278-293.
[25]Hamamoto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4):299-312.
[26]Ambec S,Cohen MA,Elgie S,et al.The Porter hypothesis at 20: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hanc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16.
[27]杨涛.环境规制对中国FDI影响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5):65-68.
[28]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6(4):111-116.
[29]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10):87-98.
[30]曾贤刚.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1):65-71.
[31]崔建军,吕亚萍.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998~2010年面板数据.经济问题,2014(1):119-123.
[32]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管理,2007(21):57-61.
[33]李瑾.环境政策诱导下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当代财经,2008(7):18-23.
[34]张红凤,陈淑霞.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规制内在机理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8(3):43-46.
[35]江珂.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9(10):28-33.
[36]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99-103.
[37]李阳,党兴华,韩先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长短期影响的异质性效应-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两阶段分析.科学学研究,2014(6):937-949.
[38]熊艳.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126-131.
[39]王文普.环境规制竞争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当代财经,2011(9):22-34.
[40]赵硕.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基于比较的视角.辽宁:辽宁大学,2012.
[41]谢涓,李玉双,韩峰.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联立方程的分析.经济经纬,2012(5):1-5.
[42]李怀政.中国环境规制的出口效应及其行业差异.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77-87.
[43]原毅军,刘柳.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型规制分类的研究.经济评论,2013(1):27-33.
[44]江炎骏,赵永亮.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科技与经济,2014(2):29-33.
[45]查建平,郑浩生,范莉莉.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2004~2011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54-63.
[46]李胜兰,申晨,林沛娜.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财经论丛,2014(6):88-96.
[47]封福育.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理论与中国经验.当代财经,2014(11):14-24.
[4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9]Pasinetti LL.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a theoretical essay on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50]Chenery HB,Robinson S,Syrquin M.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51]Peneder M.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427-448.
[52]刘晓辉,于嘉.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商业研究,2006(8):49-53.
[53]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5):4-16.
[54]于淑艳.辽宁省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2(1):67-71.
[55]周明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学习与探索,2013(10):111-115.
[56]常浩娟,王永静.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7):110-114.
[57]田银华,邝嫦娥.湖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12年数据.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0-53.
[58]查贵勇.上海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4(2):78-84.
[59]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0(8):79-81.
[60]罗永乐,魏海涛.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经济地理,2005(4):491-494.
[61]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2):270-273.
[62]刘小鹏,王亚娟,王永洁.宁夏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系统研究.干旱区地理,2006(6):915-922.
[63]鲁奇,张超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11-115.
[64]闫人华,熊黑钢,冯振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2(20):159-164.
[65]渠立权,张庆利,陈洁.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24-28.
[66]殷宁宇.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4-183.
[67]刘建平,王克林,黄怀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统计与决策,2006(2):70-72.
[68]孙皓,石柱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行业劳动力比率的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2):1-6.
[69]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27-31.
[70]周明生,梅如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6):14-20.
[71]王兵,陈雪梅.产业结构与广东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6-50.
[72]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73]马会征.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07.
[74]高娟.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陕西:西北大学,2009.
[75]汪浩,沈文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0(24):112-114.
[76]黄秉杰,孙旭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探讨-基于VAR模型的山东省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109-113.
[77]张家平,尹晋,范天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9-53.
[78]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绍松]
An literature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Industrial upg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Zhao Zhuo1, Wang Ya-li2
(1.Economic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2.Huadu Department of Guosen Securit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hich is used the constraint variabl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n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ill also push the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ome extent, the economic growth is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directly.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synergy between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help each other to develop themselves well. The industrial upgrade will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growth consist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 economic growth will cause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upgrade. The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n this passage, which is based on the documents of how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to affect each other. Meanwhile, this passage also do some research in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e industrial upg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nticipating that this passage, which can help the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who are researching on this fiel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ssage also will provide an example of the documents referen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in the futu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ustrial upgrade; Economic growth; Influential mechanism
2016-11-27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产业升级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GD14CJY10);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广东经济增长效应研究”(2014WTSCX137)。
1.赵 卓(1971-),男,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2.王亚丽(1988-),女,国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花都营业部经理,硕士。研究方向:产业金融。
A
1671-9549(2016)04-00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