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南崇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研究*
2017-01-20朱春燕
张 鑫,朱春燕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经济新常态下南崇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研究*
张 鑫1,朱春燕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动以经济带为轴心的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合作共赢和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起始段—中新经济走廊南崇经济带是作为我国沿边开放新高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南崇经济带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从区域间互补性和产业梯度性等方面提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力机制,并指出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障碍,提出从加强产业价值链分工和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等方面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南崇经济带;产业升级;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中新经济走廊南崇经济带是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起始段,该经济带利用边境口岸积极发展边境贸易产业和边境加工产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型加工产业及利用对外开放通道积极布局工业园区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南崇经济带存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型、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追求经济质量,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升级,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理论研究丰富,在产业升级概念,产业升级方式、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产业升级方式包括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还有从第一、二产业向高端第三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因素。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结合地方实际寻找合适的产业升级道路,学界欠缺具体区域实证研究。[1-2]南崇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对该经济带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后,从区域间互补性和产业梯度性等方面提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力机制,并指出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障碍,最后提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南崇经济带产业发展现状
(一)南崇经济带发展概况
中新经济走廊南崇经济带源于2012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发布《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南宁-崇左经济带发展规划》,2013年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50号)提出支持“南宁—崇左—凭祥”对外开放经济带建设,将中新经济走廊南崇经济带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中新经济走廊南崇经济带(以下简称南崇经济带)北起南宁市,中间经崇左市,西南经凭祥市接越南谅山,主要区域位于崇左市,是南崇新经济走廊的起始段,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盟共同体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陆路通道。[3]南崇经济带拥有贴边达海和临近东盟的区位优势,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沿边开放开发等政策支持,并享有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的优惠政策。南崇经济带边境口岸众多,拥有4个一类口岸,3个二类口岸,和14个边民互市点,崇左市也成为我国口岸最多的边境城市,近年来口岸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还有不断完善的通往越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行,中越跨境经济区合作不断推进,南崇经济带建设提速。经济带内崇左市连续多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和边贸互市贸易均排在全国边境县市前列,同时积极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三次产业,形成了有较大影响的沿边经济带,近年来边境口岸建设不断加强,跨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凭借得天独厚的“靠边”的区位优势,利用临近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了地域优势明显的沿边经济带。
(二)南崇经济带产业发展概况
1.经济带形成了五大特色支柱性产业
南崇经济带依托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三次产业,已形成“黑”、“白”、“红”、“贸”、“绿”五大特色支柱性产业。“黑”指锰矿、铝矿和稀土矿等有色金属加工业,“白”是指制糖及相关产业,“贸”指的是边境贸易产业,“红”就是红木产业,“绿”指的是旅游文化产业,这五大产业成为南崇经济带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南崇经济带围绕着五大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取得了一定成绩,南崇经济带形成的五大重点集群,发展迅速,支撑着经济带的发展,先后引进中粮、中铝、中信大锰、南华、东亚、法国埃赫曼康密劳等多家集团公司落户,从传统产业单一的工业产品到较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获得“中国糖都”、“中国锰都”、“中国红木之都”等称号。
2.经济带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
南崇经济带加大产业园区建设,使经济带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4年,经济带已建成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9个工业园区,其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是国家级产业区园区,自治区A类园区4个,据统计已经开发的园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规划未来发展面积为308平方公里;共引进中粮、中铝等重点项目590个,总投资756.02亿元,园区经济总量占经济带工业总产值近60%,[4]经济带工业园区内糖业、锰业、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发展的稀土、铝、铜、林产林华、食品等信息产业快速崛起,糖业中粮屯河、东亚糖厂、安琪酵母等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福建金冠等休闲食品企业入驻;矿业聚集中信大锰、中铝稀土、南国铜业。在边贸产业上,南崇经济带已形成辐射全国和越、老、柬、泰等东盟国家的红木家具、五金机电、纺织服装、水果蔬菜、中草药、矿产品市场等六大贸易集散中心。
3.经济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带主体区域崇左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崇左市全市国内生产总(GDP)101.53亿元,同比增长10.34%,人均GDP4488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结构依次为“三一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7%、40.3%和37.0%。2015年,崇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2.82亿元,同比增长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2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61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52.96亿元,增长11.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7%、40.3%和37.0%,[5]第一产业发展较慢,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居中,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到改善。与南宁市相比,崇左市第一产业农业占比很高,主要是崇左市以甘蔗种植业为主,占比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而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加快(见表1)。南宁市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较好,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2.95%、38.30%、48.75%,到2014年三大产业比重为11.28∶39.75∶48.97,2015年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0.86∶39.46∶49.68。
表1 经济带内崇左与南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对比表
南宁三次产业结构(%)崇左三次产业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312.9538.3048.75201326.042.032.0201411.2839.7548.97201422.6842.7034.61201510.8639.4649.68201522.740.337.0
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二、“经济新常态”下南崇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力机制和障碍
(一)南崇经济带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
南崇经济带的主体区域是崇左市,根据崇左市发布的统计公报,2015年崇左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82.82亿元,比上年增长8.0%,2014全年全区生产总值(GDP)649.72亿元,比上年增长8.3%。根据近六年的数据显示(如图1),南崇经济带经济发展增速下滑,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一是增长速度进入“经济新常态”。自2010年起南崇经济带主要区域崇左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下滑,从2010年13.1%增速下滑为2015年8%,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长值增速下降幅度巨大,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的29.3%下降为2014年0.2%;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如图2)。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调整变化,近几年崇左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相对较快;三是崇左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第二产业,201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60%,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崇左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75.13亿元到2015的243.75亿元,增长3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6亿元到2015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5亿元,增长13.9%;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5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6]
图1 经济带主体崇左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2 经济带主体崇左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及增速(图1、图2数据由广西统计信息网发布的2015年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来)
(二)南崇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力机制
经济带内各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和合作深度主要取决于区域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和可达性等因素。南崇经济带最基本的两个主体——南宁市与崇左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性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使得双方互补性强,加之两者相邻,可达性很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通道中新经济走廊,使得双方具有坚实的产业分工合作基础。就经济带区域互补性而言,主要体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的异质性。这是成为经济带不同主体合作的基础,南宁市与崇左市的工资水平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劳动力要素成本、人力资本成本、产业配套服务条件、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造成了经济带内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不同。南崇经济带建立在垂直分工基础上的产业生产网络体系,可发挥各自在资源、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专业化于不同环节的生产和加工,从而促进其区域垂直分工网络的发展。
二是生产要素的互补性。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目前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3家,而崇左市研发平台聊聊无几,崇左市拥有如甘蔗、锰业等丰富的本地优势资源,为南宁市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来源及以及连接东盟资源和市场的便利。
三是产业优势互补。南宁市现代服务业发达,作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区域,拥有广西省最多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广,区域性跨境人民币业务平台(南宁市)的上线运行、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全区唯一的全国5A级综合物流服务企业玉柴物流、国内第一家直通越南的物流企业南宁震洋物流以及众多的国际物流园,为广西省第一大边境贸易市崇左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崇左市发展糖业、锰业等加工行业,与南宁食品行业和机械行业发展形成互补性,南宁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为崇左市加工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生产资源。从资源要素密集程度来看,南宁市在信息技术、通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优势,与崇左制糖产业、食品加工和红木产业等劳动密集性产业形成互补性。
四是南宁市与崇左市可达性强。崇左市处于中国东盟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南崇经济产业带的中心位置,距南宁市70公里,距越南河内240公里,具有近首府、近首都、近海港的区位优势,区域内有南友高速公路和湘桂铁路南宁-凭祥段等便利交通条件,使得经济联系紧密,两市都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交往活动更密切。
(三)南崇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主要障碍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环境有待改善。首先,经济带内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经济带产业政策,没有形成经济带统一的综合管理服务部门,对经济带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能不到位;其次,缺乏资源开发补偿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等长效机制,盲目招商引资制定产业标准,没有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不管是耗能大、污染重的新进企业、新上项目,都来者不拒;经济带内崇左市经济落后,财政资金有限,对经济带产业投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沿边开放开发体制改革较慢,影响沿边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紧密。产业内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较为分散,集中度低,并且产业链内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及明显的带动作用。产业集聚效益不高,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较粗放,产品档次偏低,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纵深延伸不够,使得企业的根植性较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能力还比较弱,企业分工配套欠缺。从企业间的联系来看,没有建立起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分工,难以享受到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三是区域产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南宁市与崇左市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两地科技实力相差较大,两者科技合作不够深入,直接影响到经济带内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带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崇左市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造业企业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技术,高端技术产业发展落后。2014年,崇左市规模工业中有近70%为传统产业,其中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经费不足是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5个,比2008年下降44%,占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16795.8万元,比2008年增长118%;R&D经费投入强度为0.38%,比2008年降低0.06个百分点。[7]崇左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少,科技研发水平不高;加之经济带相对落后和地处偏僻,难以汇聚高层次的技术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得经济带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支撑,崇左市自身不足,缺乏和南宁科技创新加强合作,制约了经济带产业升级。
四是经济带产业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以加工制造为主造成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严重,过度依赖外国市场,容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遇到国外经济不景气就会带来生产能力过剩;制糖产业和红木产业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原材料短缺等阻碍经济带产业发展,制约了经济带产业竞争力。要打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硬性制约,需要进行产业链整合,既要加强经济带内区域合作,也要积极与东南亚国家合作。
三、新常态下促进南崇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对策建议
在新常态背景下南崇经济带要通过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可按照以下总路线图(见图3)实施: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实现主导产业的更替升级,尤其是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促进产业转型,企业主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优化升级,产业主要是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达到的效益质量标准是科技含量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强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最终实现南崇经济带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开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合作重点围绕加强区域环境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体制等方面展开。
图3 南崇经济带产业升级总路线图
(一)加强创新区域环境合作
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需要经济带内各成员方共同合作创造。一是建立经济带区域间政府综合服务合作机制。双方要落实责任分工,共同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积极构建区域政府间的监管服务分工体系,加强区域政府间财税政府以及产业政策和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科技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区域政策环境;二是建立跨区域资源开发补偿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等长效机制。建立经济带统一制定产业标准,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对耗能大、污染重的新进企业、新上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建立区域经济“外部性”共同治理机制,通过改变GDP为纲的政绩考核体制、大力推进产权改革和建立地方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促进外部性问题的解决[8];三是创新沿边开放开发合作,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中越双方要紧密围绕沿边开放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沿边开放开发投融资体制、沿边开放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合作体制以及沿边开放开发的财税体制等方面进行合作,不断提高提高经济带沿边开放水平,[9]双方共同推动大力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为突破口,扩大中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范围和水平,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10]加快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经济带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二)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南崇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是技术升级,需要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合作。打造南崇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投入、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合作,为促进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首先,要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要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其次,共同设立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双方政府加大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共同为南崇经济带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尤其是双方对涉及到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项目,双方都给予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再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人才集聚与共享。要推进南崇经济带创新人才跨域自由流动,加强对人才资源利用的共享与合作,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由于崇左市相对落后,南宁市要给予崇左人才的支持,崇左也要采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科技人员、高层次管理人员到企业任职,使南崇经济带内企业形成一支专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最后,加强区域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建设合作,共同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建立跨区域金融服务合作平台和金融产品,不断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创新研发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经济带内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与合作
促进经济带内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与合作,形成完善经济带产业网络分工协作体系,这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
一是加快经济带内产业园区布局结构调整。解决工业园区分布比较分散和产业趋同等问题,加强经济带产业与南宁市和越南对接,实现经济带内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二是加强区域地方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南崇经济带覆盖南宁市崇左市到凭祥市三大区块,凭祥市主要连接东盟,南宁市与内陆和沿海联通,崇左市居于中间,东中西互通互联,实现产业的合理对接,凭祥市主要为边境贸易等外向型经济,为经济带产业开拓东盟市场搭桥,南宁市为崇左市与泛珠三角地区等内陆产业合作铺路。加强区域产业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域极限,实现区域生产要素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南宁市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提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崇左市利用资源和土地优势大力发展蔗糖和有色金属等制造业,凭祥市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服务业,三地按照各自优势形成分工;
三是加强产业分工网络体系构建,按照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要求,不断提高产业分工与合作水平。要建立健全产业网络体系,深化产业的深度开发,强化产业链延伸和相关行业配套的拉力,整合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关联产业,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支持性产业环节和配套设施、配套政策的完善。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着力发展能够弥补产业集群在核心部件生产、配套生产等环节的企业和项目,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工协作,推动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促进中小企业产业进入大企业产业链或采购系统,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四是不断提高经济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按照全球价值链的攀升路线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图4)。南崇经济带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和组装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向两端的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环节攀升,实现产业附加值增加。[11-12]加快产业技术结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加强糖矿等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重点支持糖矿等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实现制造升级,大力引进高技术性行业和企业,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植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
图4 南崇经济带传统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图
(四)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体制
要坚持产业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共赢原则,加强经济带内外区域合作。一是经济带内产业内部企业要注重联合,建立合作机制。如经济带内第一大产业制糖产业的相关企业,要按照构建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糖业集团,为占领东盟等国际市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采取一致行动,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强两市地区制产业合作。崇左市要利用紧邻南宁市的地缘优势,积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按照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三是创新经济带产业的国际合作模式。南崇经济带要利用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相临的优势,大力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根据各自优势与东盟国家的形成全球价值链合理分工体系。如开展甘蔗种植跨国合作,中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本优势,越南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越南提供甘蔗原材料,中国提供产品加工,开展跨国甘蔗生产合作。吸引外国先进技术和企业到经济带投资,与东盟国家共建跨国产业园区(如崇左市与泰国建立了中泰产业园区),有利促进了经济带产业升级。
[1]唐晓云.产业升级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56-160.
[2]干春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2):1-10.
[3]陈秀隆.南崇经济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广西日报, 2012-11-27 (005).
[4] 崇左.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广西日报,2016-03-20(016).
[5]崇左市统计局.2015年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8-19)http://www.gxtj.gov.cn/tjsj/tjgb/sxgb/201608/t20160819_126996.html.
[6]崇左市统计局:崇左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2015-05-15)http://www.gxtj.gov.cn/tjsj/tjgb/sxgb/201505/t20150515_55126.html.
[7]崇左市统计局:崇左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2015-05-15)http://www.gxtj.gov.cn/tjsj/tjgb/sxgb/201505/t20150515_55128.html.
[8]张鑫,王志远.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理论导刊,2016(11):94-98.
[9]刘建文.沿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路径及政策体系研究——以广西沿边地区为例.亚太经济,2015(5):107-113.
[10]詹小颖.沿边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以桂越边域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98-102.
[11]Kaplinsky R & Morris 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Prepared for the IDRC,2002.
[12]Gereffi,G:Humphrey,J,Sturgeon,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Forthcoming i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1(4):5-11.
[责任编辑:毛会晶]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Nanning-Chongzuo Economic Zone in the New Normal Economy
Zhang Xin1, Zhu Chun-yan2
(1.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Guangxi 532200;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new normal economy", it is propitious to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economic belt as the axis. Nanning-Chongzuo Economic Be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opening-up new high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regional complementarity and industrial gradi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nning-Chongzuo economic belt under new normal economic conditions. Finally, the obstacle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re pointed out, From the strengthening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other innovative cooperation to promote reg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China's New Normal; Nanning-Chongzuo Economic Belt; Upgrade industries;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2016-09-12
2014年广西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项目“南宁—崇左—凭祥对外开放经济带产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 (gxsk201432);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珠江_西江经济带框架下广西加快产业集聚与促进产业竞争优势升级对策研究”(kY2016LX446);2013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南崇经济带产业空间集聚与结构优化升级研究”(2013YB033)。
1.张 鑫(1983-),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2.朱春燕(1984-),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决策。
F062.9
A
1671-9549(2016)04-0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