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语境下啸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啸乐为例

2016-03-16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口哨文化遗产物质

赵 闪(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非遗文化语境下啸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啸乐为例

赵闪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啸乐有其历史发展轨迹。啸乐文化的发展受到历史因素、传承主体的缺失、观众的流失和啸乐艺术发展滞后的影响。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啸乐文化,应营造传承环境,创新与发展传承客体,保护传承主体。

非遗文化;啸乐;传承与保护

在现实社会中,啸乐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倡导成为一对矛盾体,但啸乐文化古已有之,存在至今,其民俗生命力顽强。自啸乐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啸乐文化传承人王明磊的带领下,通过啸乐的练习,啸乐的各种技法及吹奏的风格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啸乐与其他乐器的结合被演绎得惟妙惟肖。自2005年成立中国第一支啸乐专业团体—新乡市口哨艺术研究会,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啸乐作品不断更新,啸乐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从非遗视角研究啸乐,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啸乐文化,发掘民众对啸乐文化的本真性诉求。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啸乐为例,探讨其历史发展轨迹、发展受抑制的因素,并提出啸乐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一、啸乐的历史发展轨迹

新乡市处于中原地带,毗邻河南郑州市,是经济、文化和交通交汇点,人才聚集,环境优美,享有“森林公园城市”“旅游城市”等荣誉。吹口哨,又称“啸”,是一种传统口技,可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后来,啸与音乐结合,用以演奏乐曲,产生了啸乐,成为一门艺术。啸乐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乡市民间音乐中的一项,编号24,Ⅲ—21。啸乐文化传承人王明磊现居住于新乡市新乡县西元封村。从演绎的种类分,啸乐可以分为唇哨、手哨、齿哨、舌哨;从演绎的对象分,啸乐可以分为口哨歌曲、口哨乐器、口哨戏曲、口哨相声。一个优秀的口哨作品,应情感表达充足,音准把握正确,悠扬结合适当,音域音色宽厚。啸乐作为一项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新乡市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有音乐、相关曲艺等。啸乐作为一项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人们精神文化的里程碑。啸乐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期

啸分为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两类,其中有组织的旋律,甚至曲调性的啸,就是“乐”了。在中国古代,音乐性的啸在先秦文献中出现过。神话学与民族学资料表明,布依族神话中吹口哨起源于创世大神翁嘎创造宇宙的文学设想。啸始于先秦,源于语言发生之前,有女子之啸和巫术之啸。传说中尧舜也善于吟啸。《诗经》有记载啸的发音方法:“啸,蹙口而出声。嫡有所思而为之,既觉,自悔而歌。”[1]这里的啸指的是吹唇之啸,吹唇时,嘴唇的形状是撮口以控制气流发声,这是啸第一次在儒家经典中出现。

2.发展期

汉代的啸有较大的发展,东汉最有特色的音乐之啸有隐士之啸和名士之啸两种,成瑨坐啸成为汉代的啸的典故。东汉,由于士大夫的参与,啸音乐文学化的历程明显加快,啸的音乐意境逐步转化为文学意象。建安时期的啸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啸的发展史上,曹植的啸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虽然在史书中啸字不常见,但啸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发展,建安时期的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具有鲜明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表明建安人对啸的理解和认同,已从原始动物之啸转到人类的文明之啸,这在人类文化史上又上了一个台阶[2]。

3.高峰期

啸在走出先秦两汉原始巫术文化以后,在中古前期的魏晋达到高峰,士大夫阶层中啸乐比较流行,啸在魏晋时期迅速进入上层社会,使啸从俗文化发展到雅文化。阮籍留下了一个大地景观—啸台。啸在魏晋六朝中雅俗共生。在南朝,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记载的啸曲—《命啸》,同时也有总结啸乐的赋。在唐代,啸乐仍然在上层社会向纵深方向发展。唐代的吟啸多与皇宫宴乐相呼应,出现了教师以啸作为教育的手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发挥实际效用的啸,即信号之啸和巫术之啸。啸出现在唐诗中,逐渐从现实生活的音乐转化为文学意象,最后成为文学形象。啸乐被士大夫阶层及名流贵族们所青睐,留下了大量的传承曲目。

4.萧条期

宋元的啸呈现出新的面貌,啸乐成为文学史佳话。但南宋的啸的环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官方禁止哨笛等传统音乐,加之程朱理学贬斥啸。南宋以后,啸乐作为传统音乐逐渐衰弱,但啸在俗文化中却有新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传递信号的啸乐。啸在宋金杂剧中以口哨的形式存在,吹口哨在杂剧中已被定型:“它或者竟是舞台演出上的一种专门称谓。”[2]此时,吹口哨成为丑角的专门表演,被人当做娱乐的滑稽逗乐情节。明清时期的啸不免有些冷清,但仍然有所发展。啸的人文精神包含隐士之风、文艺风范、民间价值,其中民间文化精神体现在隐士的啸上。

二、啸乐文化的发展受抑制的因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啸乐有其深刻的历史发展渊源,啸乐的发展与其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汉以前的啸乐作为一种通俗文化而存在,后来逐渐进入上层社会,进入高雅文化的行列,尤其在唐代,啸乐是上流社会的新宠,甚至还进入教育行列,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南宋时期,政府认为社会秩序被啸乐扰乱,动摇了封建统治地位,官方禁止啸乐,“呼哨”被定为贬义词。啸乐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以至于口哨被称为“流氓哨”等。如苏轼《上皇帝书》指出,啸乐是召集乌合之众的信号。

在啸的文化发展史上,啸乐文化在雅与俗之间转化,不同时期,啸的地位有所不同。如果啸乐得到政府的允许,活动容易顺利安排;如果啸乐妨碍了社会秩序的运行,政府往往取缔地方组织并清除民间活动。南宋和明清属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啸乐的发展有着相似的不景气的境况。正是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使现代社会对口哨文化依然采取贬斥与避而远之的态度

2.传承主体的缺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者,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与群体[3]。啸乐传承主体不被重视,使得啸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进入工业化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步提高。乐器属于有形文化遗产,乐器更能表达人们的情感,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求,给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减压;同时,乐器的使用被市场化、商业化、碎片化,使乐器更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啸乐属于无形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存在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啸乐便被这些乐器高雅文化所排挤。

3.观众的流失和啸乐艺术发展的滞后

对啸乐的喜爱和关注是啸乐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但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啸乐已渐渐被人忽视。观众的需求是发展啸乐艺术的前提,没有掌声的表演是孤独的演奏,观众被各色各样的艺术形式所吸引,而对这种土生土长、下里巴人的“老古董”艺术不屑,造成啸乐文化逐渐消失。

传统啸乐没有专业的演奏技术和演奏团队,加之受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啸乐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啸乐的演奏是兴趣爱好者随意吹奏总结出来的,经典曲目不能得到创新,啸乐完全凭借口、舌、鼻、喉等的配合而演奏,艺术本身的要求也加大了啸乐艺术发展的难度。

三、啸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活态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在这个场中进行着疏通传承渠道存留文化空间和延续文化时间的工作,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4]127面对啸乐严峻的生存状况,不可局限于其本身自我传承和囿于传统发展的劣势惯性,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保护啸乐文化。

1.营造传承环境

(1)建立相关啸乐网站,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介使民众了解并认知啸乐文化,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使啸乐文化得以传播。如举办啸乐文艺活动,2015年2月6日,在新乡市群艺馆,啸乐文化传承人王明磊以一曲《葬花吟》,奏出了啸乐之美,奏出了大自然与人类的声音;演奏完毕后,余音绕梁,其凄凉的旋律久久不能散去。

(2)发现和培养热衷于啸乐的爱好者,社会集资举办啸乐培训班,爱好者互传经验与技艺。同时挖掘民间啸乐技艺和历史文献中的作品及录音收藏,如中国好哨音出现的啸乐作品《我爱你中国》《雨花石》《船歌》《春节序曲》《康定情歌》等。

(3)政府主管部门应重视对啸乐的保护,把弘扬传统文化、拯救濒危失传技艺提上日程,让啸乐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啸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包括举行啸乐演唱活动、啸乐文化节、啸乐文化比赛等,以鼓励民间艺术家的信心。

(4)创新啸乐文化。一是啸乐文化自身的发展,要寻求商业价值,与市场接轨,包装和提升文化形象。二是改善啸乐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变社会对啸乐的态度,使之成为一门艺术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2.创新与发展传承客体

啸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其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啸乐的曲目要与时俱进,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如《小苹果》流行音乐,啸乐也可演奏《小苹果》。啸乐不仅仅要把雅演奏得惟妙惟肖,俗音乐也不容小觑。啸乐要打破固定化、程式化的惯性思维,创新演奏活态的民俗文化。啸乐的创新首先应在音调转化、曲目选材上创新,满足民众的感官需求和心理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音调写出啸乐音符,只有这样,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啸乐的题材选择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被雅俗市场所接受的高雅曲目,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并融合地方的戏曲演奏等方法。二是与当下的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啸乐吹奏流行音乐。三是与各种乐器相结合,在多种音乐技艺中相互融合发展。

3.保护传承主体

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冲击、历史因素及文化娱乐项目的多样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决定它只有依靠活态的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人的消失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无法传承,非物质文化成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4]128。可见,保护传承人是关键。

(1)建立传承人与相关机构的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个主体。前者是指传承人,而后者则主要指处于外围的社会群体,如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商界人士等[5]。社会应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为啸乐的传承与保护出力。

(2)满足传承人的利益需求,保障其生活所需。一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条件,使其不为生活所累。啸乐作为一门边缘传统音乐,传承人王明磊依然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传承与保护啸乐文化。政府应为传承艺术创造一个有利环境,提高传承人及群众的积极性,解决遗产过剩与经费短缺、经济价值与其他价值、遗产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矛盾。

(3)维护传承艺人的知识产权。啸乐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依靠啸乐的兴趣爱好者,只有啸乐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使啸乐得到可持续发展。如啸乐气息的运用、吹奏方法、练习方法等,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参照的基础上发明的,知识产权应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啸乐被越来越多的哨友所喜爱,被大众认为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用来表达情感,作为传达某种信号,甚至可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啸乐自身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它必将受到大众的喜爱。

[1]十三经注疏[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292.

[2]张应赋.啸文学简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5.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7.

[4]高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保护”[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7).

[5]王丹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方式探索[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2(7):139-152.

[责任编辑:施王伟]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Xiaoyue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Xiaoyue in Xinxiang, Henan Province for Example

ZHAO Sha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Xiaoyue has followed its ow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cks. The development of Xiaoyue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historical factors,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subject, the outflow of audience and its lag in ar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protect Xiaoyue cultu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to pass it down,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inheritance object and to protect the inheritance subj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iaoyu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G122;J63

A

1671-4326(2016)01-0071-03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16

2015-11-11

赵闪(1990—),女,河南南阳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口哨文化遗产物质
甲巴吹着引风口哨走过山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哦, 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口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