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发展空间协调与绿色支撑体系研究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16-03-16郭小红陈叙笛陶国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旅游发展

郭小红, 王 钺, 陈叙笛, 刘 琼,陶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旅游发展空间协调与绿色支撑体系研究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郭小红, 王钺, 陈叙笛, 刘琼,陶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顺应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力求打造秦巴山区对于世界与中国的价值地位,就要在了解秦巴山区旅游行业中游客需求、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梳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独有特点、旅游产业的业态及构成,优化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的空间协调性,不断开拓绿色循环发展道路,探索绿色支撑体系,以便促成推动秦巴山区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对于实现四川秦巴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旅游发展;空间协调;绿色支撑;四川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是我国的中央绿心,周边分布有多个中西部核心城市。在尊重秦巴山域原有生态、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应针对秦巴山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空间协调,优化其资源环境开发战略,加强区际和区内资源整合力度,突出打造全新、共赢的人文景观旅游胜地。立足于绿色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绿色循环发展支撑体系。

1  旅游发展空间协调

1.1跨区域整合

目前,跨省区秦巴山旅游发展中环境协调性不足,资源整合程度欠缺,使得区域内存在明显的同类旅游项目重复建设以及旅游产业不正当竞争等严重问题,该地区其他省市的旅游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区域范围广,如果各行政单元之间不能互帮互助,资源得不到合理有序开发,整个秦巴山旅游地域则将难以形成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对各区域单元和整个秦巴山区的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发展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业,首先应对整个秦巴山区域旅游发展进行空间整合,即四川省在与陕西、重庆、河南、湖北、甘肃5省市竞争前提下加强合作,其实质就是要推动和实现秦巴山区旅游的一体化。其整合包含两个方面:

(1)联动开发旅游资源,推出互补性品牌产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的有效、重复整合。秦巴山区所在的6省市应遵守平等互利,和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跨省市重组,形成更具有自身特色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1]。

a.区域性旅游产品整合。秦巴山区所在的6省市均存在一定丰度的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景区(点)。在下一步的整合发展过程中,应在突出秦巴山山地森林景观的同时,在各景区(点)之间实行合理的地区分工与区域协作,将具有互补性的旅游项目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充分考虑各区域间旅游景区在特色、功能、类型、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通过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对其进行整合并优化其性能,防止秦巴山区域旅游出现旅游产品雷同开发的现象,从空间全局上提高秦巴山区域旅游产品的美誉度与影响力[2]。

b.联合编制旅游精品线路。区域旅游线路是其产品的表现形式之一,旅游线路的联合是其联动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必然要从秦巴山的整体去考虑。线路分为区际与区内,在设计区内线路时,应注重加强秦巴山6个旅游地域单元的联动,将6省市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有机地联结起来。同时,在完善秦巴山旅游通道建设的前提下,加强建设区际间旅游线路,实现相邻区际间旅游线路的融合衔接,从宏观上调控、把握秦巴山区域旅游新格局[3]。

(2)共塑区域品牌形象,开展市场联合营销。目前,游客选择旅游地时,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要加大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力度。秦巴山区目前景区(点)比较分散,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突出个性、奇特、有吸引力的整体品牌形象并在旅游市场中进行大规模宣传,是共塑区域整体形象的重要方式。

a.构建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旅游群体对旅游地的总体感知和评价形成了某一旅游地的整体形象。秦巴山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即是在充分分析各区域单元内的旅游产品形象和资源的基础上,对整个秦巴山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提炼,确定能够突出区域个性、凸显资源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

b.共同推介旅游品牌形象。目前,旅游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形态,并与以往区域品牌单一景点(区)竞争有所不同,旅游市场的竞争更加趋向于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为适应旅游市场变化必须加强秦巴山旅游形象宣传。因此,秦巴山区所在6省市应大力强化联合促销和营销整合,打破各省市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局面,将秦巴山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外宣传。

1.2区域内部整合

对于四川秦巴山区而言,区内南充、达州、巴中、广元、绵阳5市25县区是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4]。综合分析四川秦巴山区5市的旅游发展,其内部整合包含3个方面:

(1)建立“四川秦巴山旅游发展管委会”,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四川秦巴山内部地区各区市间旅游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传递不畅通,使得旅游产业在各区市间不能协调同步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四川秦巴山旅游发展管委会”,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秦巴山5市间旅游信息传递,协调其利益相关关系,推进秦巴山区域性的战略重组和旅游资源融合。

(2)确立合理的旅游分工体系。区内5市间的旅游产品存在优势互补和竞争的现象,各地市既有协作,也有分工,这些因素决定了四川秦巴山区旅游经济的总体水平。为此,四川秦巴山区应合理分析各区内的环境优势,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生态等固有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胜地。使区内旅游产业分工明确,相辅相成,争取秦巴山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3)全面统筹规划,优化区内空间形态。对四川秦巴山区而言,应从旅游全局出发,编制“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新优化组合区内的旅游通道、旅游景点、旅游文化、旅游设备、产品资源等旅游产业元素,构筑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

2 旅游发展绿色支撑体系

秦巴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受地形条件制约,旅游业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干道与旅游区间交通联系不畅,以及旅游信息咨询、交通标识和安全救援等旅游公共服务保障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游客的公共需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构建由绿色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3方面组成的旅游发展绿色支撑体系,从而建立与完善旅游服务与保障体系[5]。

2.1区域绿色旅游交通发展

(1)优先发展绿色交通。秦巴山区地形多变,公路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在进行公路建设时,应与自驾游服务体系、汽车露营服务体系等相结合,在主要干道和车流量的路段设置汽车驿站,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1]。此外,应当加强秦巴山区交通网的立体性,做到区域内各个旅游景区、公共游憩区与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2)强化集散中心建设。增加旅游集散中心的数量,可将其分布在交通节点处或枢纽处,增加城市间旅游专线的数量;成立公益性旅游服务中心,在人流量车流量密集的交通枢纽处,建立散客服务系统,为游客打造一条龙式的服务。此外,要注重对游客集散中心的宣传并加强其管理,打造具有秦巴山区特色和品牌的游客集散中心。

(3)完善秦巴山区交通标识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标识系统,由省级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具有秦巴山特色的标识分别设置在主要交通节点、景区景点入口等。

2.2区域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1)尽快出台区域层面的秦巴山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标准,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统一标准和规范。

(2)加快建设旅游“超市”。在秦巴山区人口密度较大的片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如火车站、机场、汽车站、商业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由政府统一规划,相关部门直接管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的内容具体包括:交通服务、信息服务、住宿预订、路线预订、门票预订、商品销售等,构建一站式“旅游超市”服务模式。

(3)有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智慧旅游水平。以新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智慧旅游,以其能够自动深入感应游客行为、游客需求、旅游互动、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对该信息资源采用更为科学的采集、优化整合,以更加精确、实时、高效的形式,提高旅游经营者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旅游群体实行各类智能化服务和旅游产品应用的标准[6]。智慧旅游的发展加快了旅游公共服务的改革进度,将各地零散的旅游服务热线整合在一起,建立同一个热线,主要为旅游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利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媒体的应用范围和广度,借助互联网加强旅游营销,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互联网+”与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融合。此外,加强区域内的电子政务建设,努力建立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数字化营销体系。

2.3区域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关联度很强的经济行业,旅游业的开发过程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其他国民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必然出现旅游活动横跨多个行业的现象,旅游安全保障工作也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1)建立完善的秦巴山区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大众对旅游安全保障的认识,加强游客对旅游出行安全的防范概念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从制度层面上,明确旅游安全保障的各个责任主体,严格按照旅游安全条例执行。

(2)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紧急预案机制。以具体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力,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制定门类清晰、可操作性强的紧急预案。同时,不定期地进行紧急预案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找出不足之处并修改,以期提高专业性和实用性,进而增强旅游目的地妥善处理大规模性、急发性事件的能力,以期创造安全稳定的局面。

(3)加强各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部门间协调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出台《旅游监管条例》,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并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最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建立旅游气象示范区,不断加强气象旅游安全服务的实施力度,确保其功能稳定发挥;成立旅游救援组织部门,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等;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绝不姑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联动的旅游救援机制,其中救援组织包括专业救援团队、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团队等。

(4)增强旅游安全宣传与培训。旅游发展是要务,旅游安全是主要责任。以“安全是最大的责任、安全重于经济效益”为理念,把与旅游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日常管理、监督结合,开展旅游安全宣传。从根本上增加旅游管理及参与职员的安全保障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相对完善的培训制度,对相关职员进行定期培训。

3 旅游发展策略

(1)重点开展秦巴山区智慧旅游。智慧旅游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化的复杂工程,应通过政府(智慧旅游建设引导者)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共享,推动智慧景区(点)、智慧交通、智慧旅店的建设,构成旅游产业经济群体的智慧化产品服务圈[6]。通过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对秦巴山区域内民生的带动。最终,以“以人为本、产业为先”为着力点,了解秦巴山区旅游行业的游客需求、企业需求,梳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独有特点、旅游产业的业态及构成的基础,推进秦巴山区智慧旅游建设。

(2)有力推进秦巴山区旅游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秦巴山区各县(市、区)对外交通道路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秦巴山区际与区内交通网格,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得以充分衔接,改善秦巴山区域发展基本条件,加强区位优势[7]。积极规划秦巴山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干道与旅游区间交通联系,为打造秦巴山区特色旅游交通网络提供必要前提。加强秦巴山区旅游交通、信息咨询及其安全保障措施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设置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有效配置旅游信息服务资源,政府有效执行其监管职责,为旅游群体创造安适的旅游环境。

(3)优化整合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秦巴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生态经济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使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积极发掘秦巴山区具有自身特点和历史价值的红色史文化遗产,将其优化整合,在确保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前提下,重塑革命时代重点历史文化遗产的面貌。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红”、“绿”、“古”的结合,即对红色史文化、绿色资源以及古色历史遗存进行整合[8]。在凸显绿色循环发展的前提下,对3种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整合,丰富旅游产品,以促进秦巴山区特色旅游的发展。适应秦巴山区旅游对市场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需求,形成红绿古协调发展的旅游新常态,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扶持秦巴山区域特色文旅产业发展。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观、生态以及民族风情为特色,积极发展秦巴山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推进其环境资源合理高效开发。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培育旅游市场,发展特色文化、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具有旅游特色的产品。重点打造具有秦巴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深度发掘特色旅游项目,将特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新兴旅游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宣传秦巴山区的复合文化生态旅游形象,加大对秦巴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宣传[9]。依托秦巴山区域内资源,发挥秦巴文化功能,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5)加大秦巴山区“减贫旅游”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秦巴山区特色旅游环境资源,通过政府、企业等来催动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固有的关联性促进当地人口福利增进。以当地人口的生活状况为前提,以本地的特色环境和文化为基础,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理念,因地制宜以便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可持续化旅游,实现综合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文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旅游产品为核心,引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全面贯彻“减贫旅游”政策的实施[10]。

(6)建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互补的政策体系。产业相互关联与互补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文化旅游产业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彼此之间存在互补。旅游是文化的传播途径,旅游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文化充实了旅游的内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断融合互补。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提高了旅游的品牌和影响力,又为文化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因此,借助于文化旅游产业间的内在关联性,使其深度融合互补,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新高度。

4 结语

通过上述整合研究分析可以看到,对于跨省区秦巴山旅游发展应侧重产业元素整合与利益协调,而四川秦巴山内部地区旅游发展应强化对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协调与管理调控。通过完善绿色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协调机制及行政服务保障等几个方面,探索适合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的绿色支撑体系。在空间协调与绿色支撑体系的分析基础上,不断加强对秦巴山区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并完善其旅游服务与保障体系,以促进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

[1]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曹诗图.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94-97.

[3]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田平.区域协作、错位发展:秦巴山片区7市经济发展战略比较[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30-37.

[5]杜源源.辽宁省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6]曹光思.面向智慧旅游的在线旅游服务优化升级[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7]李军鹏.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1):4-6.

[8]杨欣.陕南红色旅游发展的态势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68-71.

[9]何家理.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生态型经济区政策研究.生态经济[J].生态经济,2010,(2):81-84.

[10]郭清霞.旅游扶贫PPT战略及其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10-113.

Spatial Coordination and Green Supporting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GUOXiao-hong,WANGYue,CHENXu-di,LIUQiong,TAOGuo-p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610500,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loca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analyzed carefully as well as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ourists’ demand and enterprises’ needs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nd strive to build an important status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orld. Besides,optimizing the spatial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nd constantly expand the path of green circulative development while seeking green system to push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ur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verall goal of green circulative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 of Sichuan and aims at further promoting the local tourism,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social economic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of Sichuan.

tourism development;spatial coordination;green system;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4.016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

郭小红(1992—),女,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研究。E-mail:1450179545@qq.com

王钺(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E-mail:1102636992@qq.com

F590.1(271)

A

1009-4210-(2016)04-094-06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