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探讨

2016-09-01赵健兵朱泓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四川融合

赵健兵, 吴 平, 郭 华, 朱泓宇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探讨

赵健兵, 吴平, 郭华, 朱泓宇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绿色循环发展的导向下,重点就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农林畜药;产业融合;四川秦巴山区

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借助制度、技术的创新,使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达到产业一体化发展[1]。今天,产业融合发展的成为了新的趋势,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产业链的价值重塑,触发了产业组织模式和商业形态的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2],目前融合的模式主要有农户主导型、农民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互联网+”型[3],这些模式的落脚点是加强农业领域的制度创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带动农业向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4]。

1 四川秦巴山区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秦巴山区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5市16县(市、区),幅员面积48 028km2,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9%,蚕桑、茶叶、果蔬、中药材等农产品特色明显,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目前四川秦巴山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秦巴山区6市2011—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年增加值百分比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表1)。

四川秦巴山区农产品的种类较多,近年来,四川秦巴山区各市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茶叶、优质粮油、食用菌、珍贵中药材等,且近年来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了“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为构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2)。

表1 2011—2014年四川秦巴山区6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

注: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5]。

表2 四川秦巴山区部分生态、特色农业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巴中、广元、绵阳统计局。

2 区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区域内各县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己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基地园区建设步入正轨,品牌创建整合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四川秦巴山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需要,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联动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2.1经营主体的带动不明显

区内多数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强、后劲不足,还有部分的龙头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市场观念的缺乏,区内农林畜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农副产品附加值低。一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能力不高,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能力较弱。各个产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影响了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的农户的积极性。受地理环境及地域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呈碎片化态势,偏远山区农业仍处于亚自然经济状态。

2.2区内产业化水平不高

四川秦巴山区农产品种类丰富,但多是普通的农产品种类,有特色的品种相对较少;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储藏发展滞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且与农产品生产地的距离较远,加上交通不便利,造成农户销售农产品不便利;农产品的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体系不健全,现代冷链物流建设滞后,运输流通成本偏高;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由于区内多是山区,农业机械化操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息服务能力较弱,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动力机制,以及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足的制约,加之农业生产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指导、服务、协调、支持、配合不够,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规范难以到位,造成秦巴山区在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中,基层地区缺乏必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指导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中缺乏力度和方向。

2.3农业服务体系滞后

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以小规模的个体农户为主,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经济难以衔接。区域内农村老龄化较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的空心化,农业的兼业化问题突出。农业生产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山区地形的双重制约,区域内实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慢,对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新产品、品种的推广不够充分,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的观念不强。尤其是一些工商资本进入后,不是带动了农民而是代替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有边缘化的风险。农林畜药各产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数量总体上仍显不足,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适应产业融合发展需要。

2.4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度不高

核桃、林木、药材占用的土地资源多,在其幼苗生长期间的土地空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山地养殖区,其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动物排泄物固液处理不当造成臭气,及以粪便为载体的人畜共患病等,其产品公害主要表现为动物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区内旅游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的发掘不够深入,与农业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3 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

区内经济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统计资料显示,区内贫困县个数达28个,占到地区县区总量的35%,贫困农村人口有302万人,贫困发生率约9.9%,高出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约1.3%;2014年,四川秦巴山区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 47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274元。此外,区内基础设施薄弱,约40%农户存在饮水困难问题,近70%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水利设施滞后,基本农田灌溉面积仅占37.5%。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释放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秦巴山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培育区内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2有利于秦巴山区生态的保护

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但是由于对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保护不力,致使本区不少野生药材资源、珍贵野生动植物日趋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农村面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不容乐观,对区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更加严峻,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旅结合,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生产的前端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能保护区内的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农业产业链的延长,能增加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农业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有机结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畅通利益链条,使区内农业生产者真正享受到益处,以调动他们参与循环农业和保护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3有利于秦巴山区产业结构的完善

结合秦巴山区生态环境特点,科学调整农畜药业复合产业结构,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地域特色农林畜药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发展农业配套产业,促进区内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区内的产业结构比例,协调区内产业应切实探寻农林畜药业绿色发展路径,突出四川秦巴山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保障该区域的农作物生产和生态安全,提升农业产业收入,促进四川秦巴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3.4有利于秦巴山区的宣传

我国的秦巴山和欧洲阿尔卑斯山、美国落基山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的具有生物地理分界意义的山脉。但由于秦巴山区内部较封闭,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造成区内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同纬度的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相比,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途径都很落后,而且知名度也不高,这与其世界名山的地位是不相配的。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适合秦巴山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区内农村和农业的转型突破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秦巴山产业品牌,推进秦巴山特产的销售,能增加秦巴山区对外联系和知名度。

4 四川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支撑有力、运行有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完善区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区内的农业发展信息服务,持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在农业产业的结构整合和价值提升。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工基地建设,围绕“生态农产品—系列产品深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工业反哺农业”、“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模式,构筑四川秦巴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催生区内农业,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4.2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产业融合发展,建立新的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目的是让农业生产主体享受到延长产业链条带来的利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立足农业、惠及农民,能否让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农民真正享受到产业融合释放的红利,关系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在产业融合发展,农户和企业、政府的利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需要探索建立农户、企业、政府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目前区内在探索中建立的农户与企业“保底收益+分红”、土地入股等模式需要进一步总结和优化。

4.3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为构建秦巴山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二要加强新业态人才培训、认定和就业,把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新业态的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园区、农民和大学生创业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三要在财税、保险金融、用地等方面,都有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倾斜的相关政策,建立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秦巴山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

4.4支持鼓励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四川秦巴山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坚持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药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各市县应进一步发展各自农业产业特色。巴中市应继续大力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配套的高效经济作物和地方特色畜禽,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广元市根据南部丘陵、北部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南部丘陵重点建设规模化农业经济区,主要以南部剑门关土鸡、优质生猪、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优质粮油、烟叶、林产品等为主。重点打造苍溪白桥、三井、江南、印谊,剑阁白龙、木马、公兴、剑门,旺苍尚武、东河,元坝紫云、清水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北部山区则重点构建特色农业经济区,主要发展核桃、黑木耳、茶叶、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剑门关土鸡、中药材、水产品、油橄榄、风景林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注重保护山区的生态功能,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四川秦巴山区内中药材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主产的地道中药材有银耳、金银花、川明参、桔梗、丹参、山药、红花、杜仲、黄柏、虎杖、猪苓、党参、栀子、金钱草、夏枯草、淫阳霍、天麻等20余种。其中有20多种地道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全国其他产区,结合市场需求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4.5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

四川秦巴山区因其农村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多样,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多样和浓郁的传统休闲生活方式及休闲产业基础,因此该地区发展农业旅游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发掘秦巴山区农业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发展体验农业,寓教于乐。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优质品牌,提升营销管理水平。通过制定标准,使其建设行为、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饮食卫生、安全生产等措施规范化,打造秦巴山区优质品牌和特色型休闲观光农业。

5 结语

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期确保我国广大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通过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业与第二产业(生态农副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旅游业)之间的联动策略,顺应需求引导消费,增加生态农业附加值,满足城市居民“一站式”旅游度假需求以及打造城镇“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适时开展农林畜药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意义重大。

[1]陈家海.产业融合:狭义概念的内涵及其广义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9,(11):35-41.

[2]刘明国.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2015,(18):18-21.

[3]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乡村发现,2015,(4):107-114.

[4]安宇宏.六次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5,(6):79-80.

[5]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AnalysisontheIntegrationDevelopmentofthe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inQinbaMountainAreas

ZHAO Jian-bing, WU Ping, GUO Hua, ZHU Hong-yu

(CollegeofEconomics,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engdu611130,China)

In2015,thedocumentsfromcentralgovernmentfirstpromotetheintegrationofthe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y.Inthispaper,wetakethegreencycledevelopmentasabasicstrategy,focusonthelinkagebetweenstrategies.WearguethatSichuanQinbaMountainForestryandanimalpharmaceuticalindustryandthetwoorthreeindustryindustrialstructureshouldbeoptimized,andtheschemeofindustrialspacelayoutandsecuritymechanismbecomposited.Aimingattheexis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integrationoftheindustry,threeindustriesinQinbaMountainAreas,weputsforwardway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integr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whichwillultimatelycontributetothenewurbanizationinQinbaMountainAreastoachievethetraditionalagriculturesmoothtransitiontomodernecologicalagriculture,whileprotectingnational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andsociallivelihood,conveyingthegreenlow-carbonconcept.

ForestryAnimalMedicine;industryintegration;QinbaMountainAreasinSichuanProvince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4.013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

赵健兵(1991—),男,从事农村金融与保险研究。

吴平(1970—),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金融与保险研究。E-mail:1547828092@qq.com

F327(271)

A

1009-4210-(2016)04-070-07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四川融合
A gift I treasure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融合》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