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的智慧山村模式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16-03-16颜锦江宋聪敏袁诗铭丁香妮
颜锦江, 蒋 强, 刘 畅, 宋聪敏, 袁诗铭, 丁香妮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精准扶贫下的智慧山村模式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颜锦江, 蒋强, 刘畅, 宋聪敏, 袁诗铭, 丁香妮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山区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50%,GDP却只占全国的30%。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为山区小康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在精准扶贫模式下,扶贫需要针对最重要的贫困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的帮扶。结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科技,提出智慧山村的新模式。智慧山村模式可以克服山区普遍存在的交通和信息障碍。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实际,提出了智慧山村在四川秦巴山区的实行思路。
智慧山村;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四川秦巴山区
山区发展常见的问题是交通和信息不方便,而物联网、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以现代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手段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我们认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山区扶贫的最大动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等可以克服山区发展的传统障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山区发展潜力。我们很遗憾地发现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对这方面重视不够,因此提出了智慧山村的模式,以激发理论界的关注。
1 国内外山区贫困研究
1.1生产力水平低下
山区贫困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研究人员对贫困的根源提出了不同假说,如“交通不便”、“智力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条件恶劣”和“基础设施不足”等。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现象。江海[1]研究中国南方山区的贫困问题,并指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如“刀耕火种,赶山吃饭”是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山区由于水土流失,地形复杂,自然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同时山区往往存在落后的生产方式。江海[1]举例指出“以锄头、犁耙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技术手段与低层次的单一种植业相对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大多数人仍主要使用“牛耙犁土犁田,人力锄地除草”。孙翠娟和王品清[2]也发现山区农业生产手段上的落后,使种田只能是糊口的手段。教育和科技的推广是改变落后生产力方式的有效途径,但山区的教育条件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梅洪常和李晓勤[3]发现在川东贫困地区养殖仍然是满足于“圈干食饱,煮潲熟喂”的老办法。川东贫困地区粮食单产处于每公顷4 500 kg上下,人均年出栏肥猪不足1 头。川东贫困人口不理解配合饲料、“ 双推五改” 之类的名词,也不支持田土集中、规模化大批量的集约化方式。
1.2智力缺乏
山区教育的完善是山区扶贫中重要研究问题。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研究人员的建议没有能够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教育扶贫的研究陷入了“重视结果,缺乏方案;政府鼓励,师范学生不积极”的怪圈。山区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如城镇,在吸引优秀教育人才方面存在短板。这些待遇上的差别又直接加剧了智力的缺乏。“智力缺乏”的贫困理论由此产生。孙翠娟和王品清[2]提出加强山区师范老师的待遇,同时通过师范生毕业分配制度,保证山区可以有公平的教育人才。马征杰[4]研究了陕南秦巴山区贫困人口的导致贫困根源,也鼓励采取优惠政策,建议把吸引和留住人才及发展教育作为重要的扶贫手段。
1.3交通不便
交通的不便利是另外一个山区贫困原因。山区往往由于山地的复杂地形,交通建设费用高。物流费用高导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困难。山区往往远离经济核心区域,这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山区容易被边缘化。韩云伟[5]指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 城市就是经济增长极, 而广大山区贫困县域则为外围区, 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劣势”。梅洪常和李晓勤[3]也在川东贫困地区发现“脆弱的交通,落后的通讯,成为隔绝山区与外界联系,阻碍农村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而通了公路后,报刊杂志不能及时到户,又没有安装直拨电话,不能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结合,促进商流的扩大”。
交通不便不仅阻碍生产力,同时也阻碍人的思想交流。由于山区的闭塞,容易造成信息的传递滞后和懒惰情绪。梅洪常和李晓勤[3]指出“由于山乡偏远,与外界少有接触,习惯于类似‘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的生活,以致越穷越懒、越懒越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
1.4自然条件恶劣
由于山地的特殊地貌,山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土地肥力不足。山区很多农业已经出现石漠化,极其不利于农业生产。张绪清[6]在研究全国最大连片贫困带之一(乌蒙山区)的贫困机制时发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在乌蒙山区广泛分布;其结构具有稳定性差、抗逆性弱、脆弱性强等特点。在这种脆弱的喀斯特地形下,山区农业只能以玉米和土豆为主要粮食作物。江海[1]也发现在山区,农业可耕种面积比率远远小于平原地区。有限的耕作面积又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1.5基础设施不足
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制约山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山区可以选择发展高经济作物,但如果没有配套的初级加工和运输体系,新产业或项目发展前景将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梅洪常和李晓勤[3]在川东贫困地区发现当地曾经鼓励发展生姜产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初级加工、运输和销售体系,农民的生姜很多只能烂在地里。与此类似的案例很多。没有配套的设施,山区的产业发展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2 精准扶贫下智慧山村模式
2.1农村电商的启示
中国的主要扶贫模式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山区贫困的原因很多,但交通不便利和生产力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山区要想在未来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在科技上占得先机。农村信息化是目前的一个发展方面,通过农村信息化,可以填补农村在知识和信息上沟通的障碍。农村电商是其中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方向。农村电商通过网上平台把农村的特色农产品信息向消费者进行推销,可以把原来销售渠道不通畅的农产品直接向城市消费者供应。
各地在农村电商等方面都有成功的案例。马合肥[7]报道甘肃省陇南市是国家贫困地区之一,处于秦巴山区,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但由于交通不畅和信息闭塞,致使多种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无法即时“卖出去”,市场开拓不强,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易方式有效地克服了交通制约因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展开,陇南市瞄准电商扶贫新方式,逐步探索出了"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店+物流"的扶贫攻坚的新模式,打通了农民发展渠道,促进了脱贫致富的进度。陇南至今已开办网店6 800余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6亿元,增加就业2.6万余人,带动贫困农民人均增收230元。
2.2智慧山村模式
农村电商的成功在于消除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以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农村电商特别适合小微农户在电商平台上交易。但农村信息化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也远不如农村交通设施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农村还没有实现村村通宽带,或者家家有计算机。在未来精准扶贫的模式下,本研究提出将电商模式进一步升级和拓展,从源头上解决,交通教育医疗,信息沟通等问题。
在农村电商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智慧山村的模式。智慧山村模式是运用互联网的现代技术来整体解决山区贫困问题。智慧生存包括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建议以电信基础建设为主。智慧山村模式要求在已有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通宽带。在村的学校和村委会设立计算机房,建立五位一体的智慧山村网络点。
第二阶段以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为主。智慧山村要求建议全国建立统一的智慧山村示范网站。示范网站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村务、农业指导和农村电商。各地根据示范网站模版的增加或者减少网站功能。远程教育是通过慕课平台使山村学生也可以享受城镇的教育水平;远程医疗是通过在线医院或医生的形式,让一些简单的疾病可以采用网上询问方式进行解决;网上村务通过网上村务系统发布和沟通村民相关的一些重要政务;网上农业指导系统帮助山区农民和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上的询问和帮助;农村电商是最基本的农村信息系统功能,帮助小规模农户推广自己的产品。
3 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山村思路
3.1四川秦巴山区概况
四川秦巴山区覆盖川东北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25县区,总人口1 735万,总面积6.18×104km2。地处秦岭与大巴山地带,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秦巴山区又属于四大连片贫困、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四川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秦巴山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落后于四川省整体的发展水平。
四川秦巴山区交通主要有下面特点:新建公路很多是断头路、联网路,都处于地理条件差、地形险峻、地质条件恶劣的大山区,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大。新建桥梁大部分是跨大江大河、深沟狭谷的大桥和特大桥,技术要求高,投资费用大。
干线公路标准偏低,覆盖面不足。现有国省干线公路大部分都没有真正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同时,城市过境路段大都穿越中心城区,通行能力严重不足,路网网络化程度低,与高速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连接,对重大产业基地、重要城镇等节点也未实现全面覆盖。
农村公路通达不够,管理不适应。截止目前,四川秦巴山区尚有多个建制村不通油路(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部分通村公路只通到建制村村委会,未到达村民主要居住区。由于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资金缺口大,建成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偏弱。
3.2智慧山村思路
四川秦巴山区属于典型交通不便利的地区,是潜在可以进行智慧山村建设的地点。建议以四川现有的移民搬迁项目“巴山新居”为基础,开展智慧山村的建设。智慧山村模式要求在已有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通宽带。由于巴山新居是以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为核心,我们完全可以在建设居民点的规划时,把互联网的要求写入建设方案。
智慧山村模式要求在村的学校和村委会设立计算机房,以建立智慧山村网络点。智慧山村网络点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村务、农业指导和农村电商。建议由当地第一书记来统筹本区域的智慧山村网络点,确保智慧山村网络点的建设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
4 结论
精准扶贫要求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山区的重要贫困根源是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在精准扶贫下,扶贫应该注意克服这些走向小康社会的障碍。国家出台了5个一批的方法作为精准扶贫的基本手段。根据山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有更有效率的精准扶贫手段。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提出智慧山村的模式。智慧山村模式是运用互联网的现代技术来克服山区的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问题。智慧山村模式要求在已有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村村通宽带。在村的学校和村委会设立计算机房,建立五位一体的智慧山村网络点,其可以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村务、农业指导和农村电商。
[1]江海.南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贫困症结新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7(1):45-47.
[2]孙翠娟,王品清.论山区贫困人群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67(2):63-66.
[3]梅洪常,李晓勤.川东山区贫困县农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与64位区乡干部共同研讨后的思考[J].农村经济,1997,34(8):85-82.
[4]马征杰.秦巴山区贫困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矛盾分析——以陕南汉中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24):25-27.
[5]韩云伟.浅析限制我国山区贫困县域发展的因素——以山西省兴县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45(2):46-47.
[6]张绪清.乌蒙山区贫困化形成机理与新农村抉择[J].特区经济,2010,23(5):21-23.
[7]马合肥.精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6,67(1):15-17.
Smart Village Model Based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Study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JANJin-jiang,JIANGQiang,LIUChang,SONGCong-ming,YUANShi-ming,DINGXiang-ni
(Business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Due to the inconvenient traffics and information blocking,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a worldwide problem.China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Mountainous area accounts for about 70% of the land area;its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50% of China’s population,while GDP wasr only 30% of the country.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new issue.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needs to find the source of poverty.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the smart village.The advantage of mountain village can overcome the obstacles of traffic and information.In this stud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art mountain village in the Qinba Mountain Areas of Sichuan.Key words: smart village;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4.009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ZH20150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79005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zx2015-zx04;skqy201622;skyb201402);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xyzx1506)
颜锦江(1973—),男,副教授,从事电子商务和激励机制研究。E-mail: yanjj@scu.edu.cn
蒋强(1977—),男,副研究员,从事环境经济研究。E-mail: jiang.qiang@outlook.com
F316.20(271)
A
1009-4210-(2016)04-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