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2016-03-16钱晓烨刘海月王琳晴钱泓宇彭肖正杰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结构主义第一书记

钱晓烨, 蒋 强, 刘海月, 王琳晴, 钱泓宇, 彭肖正杰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

——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

钱晓烨, 蒋强, 刘海月, 王琳晴, 钱泓宇, 彭肖正杰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人才工作是扶贫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来促进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式下,人才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扶贫人才的文献研究进行了总结,从3个方面:扶贫人才意义、扶贫人才理论、扶贫人才引进模式全面回顾了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该人才模式适用于普遍的精准扶贫人才要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子,提出了解决在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中的人才工作建议。

人才模式;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四川秦巴山区

人才工作是扶贫工作的一个传统重点,而在精准扶贫的新要求下,人才工作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做到又精又准,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工作模式。这意味着管理扶贫人才需要有更高的鉴别贫困根源能力,而对于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针对性。贫困地区人才的问题不仅有巨大经济效应也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人才的短缺是贫困山区发展的短板。国家已经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无法为产业的腾飞和扩大发展打下基础。而在精准扶贫的要求下,扶贫地区的人才工作也应当做到又精又准。这对于人才资源的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人员如魏婷[1]提出“精准扶贫,人才先行”的口号。

目前急需为精准扶贫的人才工作建立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总结的经验,为政府的下一步精准扶贫布局提供决策支持。贫困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到关键时刻。依据精准扶贫的人才工作的现状,可以把相关研究归纳为3个方面:扶贫人才意义、扶贫人才理论和扶贫人才模式。下面分别阐述这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扶贫人才意义

国内的文献研究普遍认为:人才在扶贫工作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些研究人员[2-3]把扶贫人才上升到关键要素:经济落后,关键是人才的落后。解决人的问题,是扶贫的治本之道。章明[4]指出“人才可以带动技术,技术可以带动产业,产业可以带动地区发展”。 张勇和刘宇飞[5]以“海惠·小母牛”农村扶贫项目为例,强调农村青年领袖人才培养是扶贫成功与否的关键。

最新的研究建议传统的财政扶贫应当转向人才扶贫。在传统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下,扶贫政策把产业发展和生活保障上资金投入作为重点。人才是造血的干细胞,干细胞的缺乏会导致造血机能的缺失。肖哲[6]总结道“没有人才,向贫困地区砸多少钱都没用!缺乏人才支撑,扶贫的效果将是短暂的”。单纯的财政扶贫从经济角度也是不能长期持续的。张耀军[7]论证我国贫困人口依靠政府救济所需要的资金量,并指出人才扶贫代替资金扶贫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

1.2扶贫人才理论

扶贫人才理论把人才的缺失总结为能力的缺失。缺乏配套能力的资金和项目投入是危险的,也是很有可能失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8]于1999年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打破传统理念,将贫困界定为是最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Capability Poverty)。由此可见,扶贫人才培养是贫困地区自身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扶贫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其他学者把人才解释为人力资本,即人才和物质资本有同样的地位。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8]率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按照人力资本理论,贫穷国家或贫困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是缺乏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教育等高质量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扶贫人才理论的研究近来集中在扶贫人才来源研究。由于教育落后于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也低于其他地区,而经济差异导致贫困地区人才向其他地区流动。扶贫人才的来源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从来源途径,大致可以分为3种:本土人才、选调生和外部专业人才。本土人才是贫困地区出生和培养后出来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熟悉当地情况和拥有当地人际网络的优势。王家骥等[9]研究了如何为贫困地区培养本地医疗人才的途径。

选调生是高等院校选派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他们有知识、有胆识,对新政策和科技手段能够精准把握,有敏锐的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对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引领作用。来仪[10]建议吸纳美国“为美国教育”的教育服务计划和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经验,同时从西藏扶贫的实际需要考虑,用制度兼顾多方面的利益需求,以鼓励、动员大学生参加援助西藏建设的扶贫接力。

专业人才是从东、中部地区甚至海外引进人才。这类人才有系统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牛娟娟[11]报道了农行积极开展智力扶贫人才扶贫,派出优秀年轻干部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工作。

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很少出现单一的扶贫人才来源,往往是多种渠道引进扶贫人才。何金虎和李东倜[12]以巴中的各种人才计划为例,论述了贫困地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王叶震[13]论述了贫困地区吸引卫生人才的多种限制因素和解决方案。

解算大气可降水量的处理方案为:数据采样率为120 s,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采用 IGS最终星历,解算每0.5 h对流层天顶总延迟(ZTD)。然后,运用Elgered(1993)天顶静力延迟(ZHD)公式计算天顶静力延迟:

1.3扶贫人才引进模式

贫困地区的人才供应,无论从质和量上,都无法全面满足区域的发展需要。从外部引入本区域急需人才是目前贫困地区发展中的普遍现象。罗云[8]从理论上论证了解决贫困地区的人才问题应该由政府主导。扶贫人才引进模式关注扶贫人才以何种方式被引进到贫困地区和服务。目前国内常见的引进模式有特殊人才计划和挂职下派。选调生常用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也属于挂职下派的一种。选调生在上一节中已经论述过。

特殊人才计划是针对需要扶持地区,在待遇、资金和职称等给予一定的有利条件,以吸引外部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中共中央2016年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县以下单位招录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 。

挂职下派是在不改变干部行政关系的前提下,委以具体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培养锻炼的一种临时性任职行为。地区由于基层干部的短缺,成为挂职下派的重点区域。目前比较重要的扶贫挂职下派方式是“第一书记”制度。在2015年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14]印发通知: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确保精准扶贫全覆盖。第一书记是新事物,目前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还不系统。彭彤彤和周峰[15]总结了第一书记在地方养殖业的贡献。龚雪[16]提出第一书记要实现项目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三个到位”精准扶贫。

2 精准扶贫下人才模式

中国的主要扶贫模式进入了精准扶贫阶段。精准扶贫[17]是指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强调细化贫困根源,准确找到导致贫困的原因。再根据贫困的原因,指定合理的脱贫方案。扶贫模式的改变,对扶贫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结合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构建一个新形势下的扶贫人才模式。

2.1精准扶贫下人才技能要求

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制度的重大改革,从细节上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扶贫具体就是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18]。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才问题而言,需要注意两大方面:①扶贫干部队伍是否具备精准贫困根源识别能力;②为产业发展培养的人力资本是否真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

以大学生村官为主的第一书记制度中,扶贫干部多是外地人。巨大的城乡差异对这些年轻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扶贫干部长期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熟悉程度有一个了解过程。对于当地的人际网络和群众工作基础,更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完全依靠大学生村官的个人能力是有风险的。农村实际工作和精准扶贫要求的复杂性往往超过了这些扶贫干部的个人能力所能承受范围。系统和规范的扶贫工作培训可以帮助这些城里来的干部尽快融入到当地的实际工作。

教育扶贫脱贫一批是一个重要的扶贫手段。提供的教育培训是否符合区域和个人发展机遇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贫困地区的培训和实际需要脱节问题。肖哲[6]指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育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着培训资源分散、“大路货”难以满足需求、“假培训”坑农害农等问题。盲目提供教育培训会极大浪费扶贫资源。本研究将介绍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提出解决方案。

2.2新结构主义经济学

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强调了要素禀赋结构和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市场内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但是每个遵循自身比较优势的国家都有机会运用政府力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调整和改进该阶段的最优经济结构[19]。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中,政府应该计划不同的时间阶段,根据自身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来引导产业发展。

扶贫计划的劳动力技能培养也和本地的产业发展计划相互结合。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对扶贫教育培训的重要启发是:政府需要确定扶贫地区的产业中长远发展计划,然后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劳动力技能制定相应的中长期教育培训计划。

2.3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

精准扶贫要求细化贫困原因和解决手段,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要求按照时间远近和比较优势来划分产业发展重点。两者有天然的交叉点,那就是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在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培养上,这两者都可以提供有建设性的思路。

基于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思路和精准扶贫的要求,提出新的扶贫人才模式:①扶贫管理人才的系统培训是关键。只有扶贫管理人才真正掌握当地实际情况和建立人际网络,精准扶贫才是真正落地;②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应该与产业发展计划相结合,并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有所侧重。本研究将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情况进行阐述。

3 四川秦巴山区人才思路

3.1四川秦巴山区概况

四川秦巴山区覆盖川东北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25县区,总人口1 735万,总面积6.18×104km2。地处秦岭与大巴山地带,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秦巴山区又属于四大连片贫困、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四川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秦巴山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落后于四川省整体的发展水平。

四川秦巴山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统计,四川秦巴山区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0处、国家级风景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4处。四川秦巴山区是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的集中交融地,其中有古蜀道、广元剑阁县剑门关、巴中通江诺水河等旅游资源。

四川秦巴山区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除水稻、小麦、玉米等一般作物外,还拥有通江银耳、木耳、香菇、南江黄羊、空山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区。四川秦巴山区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品牌,例如巴中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达到183个。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适”系列特色优质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四川秦巴山区内达州等川东6市天然气资源富集。达州天然气田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和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在该地区“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提高资源开发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

3.2扶贫人才思路

在本研究提出新的人才模式下,人才培养分为两大部分:扶贫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当地劳动力技能的培养。在管理人才培养上,我们建议把第一书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书记储备阶段和正式第一书记阶段。在第一书记储备阶段,大学生村官应该以见习干部的身份到农村中学习农村工作实践。在具备一定扶贫工作能力后,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正式担任第一书记工作。

在当地劳动力的培养上,我们建议四川秦巴山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指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再根据中长期规划来指定劳动力培养中长期规划。根据四川秦巴山区的产业优势,我们建议近期加强旅游产业发展;中期以交通和民生基建为主;远期重视天然气产业发展。在具体的四川秦巴山区劳动力培养上,我们也建议根据设想的产业发展规划。在近期,政府加大在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例如厨师和导游培训应该作为职业培训的重点。在中期,政府要把培训重点转向和建筑行业。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要扩大化工和采矿方面的技能培养。

4 结论

人才短缺已经变成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突破这一限制发展要素,将有巨大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回顾了人才工作理论的研究,针对精准扶贫和四川秦巴山区的实际需要,结合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人才短缺的解决方案。在四川秦巴山区的人才短缺问题上,提出对“第一书记”进行系统的精准扶贫培训,确保每个扶贫工作人员有足够的鉴别贫困根源能力。在人才培训的时间和重点安排上,提出要注重3个方面的工作:近期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中期扩大工程基建领域人才培训;远期重视天然气产业发展后备人才。

[1]魏婷.精准扶贫 人才先行[N],兰州日报,2015,2015-07-20.

[2]吴磊.巴中模式:人才发展与人才资本的优先积累[N],巴中日报,2010-01-13.

[3]吴江.精准扶贫要有“精准”的人才队伍[N].光明日报,2016,2016-03-15.

[4]章明.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J].农业科技管理,1998,45(1): 48-50.

[5]张勇,刘宇飞.农村贫困社区青年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海惠·小母牛”项目为例[J].青年探索,2016,63(1): 17-22.

[6]肖哲.人才短缺考验中国扶贫“冲刺期”[N].半月谈,2015,2015-09-07.

[7]张耀军.我国人才扶贫新论[J].财贸研究,1999,98(5): 63-65.

[8]罗云.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城镇知识扶贫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9]王家骥,陈安球,王富强.实施开发式卫生扶贫 为贫困地区培养适用型全科医学人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8,78(8): 35-36.

[10]来仪.西藏扶贫与人力资源配置——以应届大学生就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8(9): 26-30.

[11]牛娟娟.农行积极开展智力扶贫人才扶贫 派出优秀年轻干部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工作[N].金融时报,2015,2015-12-24.

[12]何金虎,李东倜.巴中“六抓六突出”推进人才队伍发展[J].现代人才,2011,92(5): 24-25.

[13]王叶震.浅析某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4,70(12): 137-138.

[14]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J].老区建设,2015,105(9): 5-6.

[15]彭彤彤,周峰.“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带来“致富兔”[J].农业知识,2016,201(3): 10.

[16]龚雪.通化县“三个到位”促“第一书记”精准扶贫[J].新长征,2016,26 (2): 47.

[17]何得桂,党国英,杨彦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结构性制约及超越——基于陕南移民搬迁的实证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16,85(1): 31-45.

[18]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77(3): 75-78.

[19]孙瑾,刘文革.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甄别与升级——基于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方法[J].国际贸易,2014,80(4) : 56-60.

Talent Model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Study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QIANXiao-ye,JIANGQiang,LIUHai-yue,WANGLin-qin,QIANHong-yu,PENGXiao-zhenjie

(Business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Contribution of talent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poverty alleviation,so researche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 the new form of poverty alleviation,talents recruitment fac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This study focus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from three aspect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ersonnel,personnel work theo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talent mode.On the basis of this,this study takes the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verty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human capital theory;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4.008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79005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zx2015-zx04;skqy201622;skyb201402);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xyzx1506)

钱晓烨(1983—),女,副教授,从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研究。E-mail:xyqian@scu.edu.cn

蒋强(1977—),男,副研究员,从事环境经济研究。E-mail: jiang.qiang@outlook.com

F316.20(271)

A

1009-4210-(2016)04-042-06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结构主义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第一书记之歌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