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思政课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

2016-03-16卢志雄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政课话语

卢志雄

(福州理工学院,福州 350506)

加强高校思政课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

卢志雄

(福州理工学院,福州 350506)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思想基础,能有效为高校培养人才、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驻扎校园。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阵地,结合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建议:转变思政课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自愿走入思政课的课堂;在思政课外营造环境,为学生创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在思政课中树立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话语权内容的探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使学生内化意识形态话语。

思政课;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把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性质的尺子,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导向的工具,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因此,要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思政课作为高校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思政课上引导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

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科技,向我国输入各式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不良的社会思潮、恶意的丑化现实,对当代大学生思潮产生冲击和影响,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传播产生冲击和影响。

(二)网络信息多元价值观的扩散

今天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平台,却也为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散播制造了便利,使网络信息多元化价值观获得扩散。而网络信息多元化也让某些信息变得不可靠、紊乱,容易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产生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扩散会影响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阻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够深入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除了课堂理论的学习之外,还须通过系统宣传进行巩固。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宣传工作方面做的不够,集中表现为:

1.宣传的手段过于保守。诸多高校在宣传的过程中一般采取广播、宣传栏、网页等形式,较少利用新的媒体技术。

2.宣传内容不够系统:宣传内容一般都是口号、政策,未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3.宣传过于表面:没有与校园的资源进行整合,也没有与大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整合,显得宣传内容表面化。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含义和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含义

法国哲学家福柯上世纪70年代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话语的秩序》,他写道:话语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福柯首次将权力与话语联系起来,应当说,福柯对话语功能和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符号,是交际工具,而且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并能直接体现为“权力”。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话语权是指意识形态话语中所蕴含的权力,其中包括外在的权力和内在的权力两种形式。外在的权力是指外部因素赋予意识形态的权力,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信息是固定的,大学生也无法自主选择。内在的权力是指意识形态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说服、劝导、感化等,使大学生自我内化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对大学生树立理想、信仰、判断力等的影响力。总而言之,在高校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主要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园学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等话语传播形式,让大学生理解、认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争夺、博弈日益激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影响深远。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旗帜等渐渐走向国际舞台,在这种环境下,中华民族正在不断被世界认同、接纳和尊重。这也正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源动力。而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我国话语权建设的主要支撑和最强大的阵地,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亦是一个政党的未来。近代以来,大学生在受到各种思想影响下会迅速做出反应,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品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的平稳和民族事业的兴衰。而一所大学的党建思政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在大学生的整体思想上显示。由此可见,紧抓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能够提升高校思想和政治教育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觉悟,从而成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方面。

2.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有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

高校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的四个社会职能,而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这时我国由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不良的社会问题被放大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便会涌入大学生的视野,这严重影响了缺乏严谨的批判精神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继而影响了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而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建设能够揭示社会思潮的本质,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辩证的看待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校园景观的布置、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学术论坛、校园活动比赛、班级管理条例等等,意识形态话语权虽然是一股隐形的力量,但却为物质文化充盈着丰富的内涵,巩固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并以不同的形式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使大学校园井然有序又充满着活力,推动了校园环境的建成。在充满着公平、正义、诚信、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也更坚定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4.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驻扎校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应具有坚定的执行力、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宏观的全局意识。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并在解读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解决事情的能力,做到因事而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更会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基于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驻扎在校园内。

(三)高校思政课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联系

综上所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刻不容缓,而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也就是说思政课是正确引导学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使之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说服力、战斗力,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思政课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相互依存的,效果良好的思政课能够促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成,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成也能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思政课,从而促进思政课的顺利开展。

然而,当前诸多高校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却呈现出一片沉闷的现象,学生翘课、课堂上玩手机、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严重阻碍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因此,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效率,探索在思政课中正确引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首要任务。

三、在思政课中正确引导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要想在思政课中正确引导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让学生愿意步入思政课的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等,因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在思政课中对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有效引导。

(一)教师转变思政课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自愿走入思政课的课堂

要在思政课上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愿走入思政课的课堂中。深究当前思政课沉闷的课堂现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保守,只停留在理论的说教上。在网络时代,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他们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理论解读。本人认为,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解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查阅、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这就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思政课中。继而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自由发挥,教师总结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讨论辨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意的对正面的想法加以宣传,对负面的想法给予纠正,学生的思想在无形中得到了引导。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在恰当的时候引入国家政策并对其进行解读,使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方针有正确的认识,也能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去看待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以防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社会不良思潮的腐蚀。最后,教师还应结合国家的重要节日和重大的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主题展览、参观革命老区、开展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此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意义,由此学生才能把外在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意识,并自觉参与。

(二)教师在思政课外营造环境,为学生创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

要让思政课得以有效的开展,思政课以外的环境塑造尤为重要。所谓环境塑造实则就是在校园内增强马克思主义资源的投入,这样才能为传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创造便利的平台和良好的氛围。本人认为在思政课外环境塑造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1.学术环境

所谓学术环境就是让高校内的所有学生都能时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内涵,根本做法就是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的学术资金的投入,例如鼓励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让本科层次的学生积极开展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学术论坛和科研活动,有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也要建立关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科研队伍,提高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核的要求和毕业条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培养该团队,让学生在学术环境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此方法以点带面,引导大学生将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广到整个大学,使大学生感受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们的使命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应不断更新信息的传播形式:网络言语。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发言具有匿名性,这使得网络成为许多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人员各种言论产生的重大平台。要想在校园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环境的创建不可缺少。各高校应创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资源投入其中,以此对意识形态话语做出全面的宣传,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用QQ、微信和微博等方式跟踪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所持有的态度和产生的思想动态,建立网络意见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舆论进行及时的引导、劝说和控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让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真正的运用到课堂中去。

(三)教师在思政课中树立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话语权内容的探讨

教师在思政课上应树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的探讨,让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上实现话语对接。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然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哲学逻辑思维,因此网络中产生的大众化的、流行的网络话语更能让他们接受和认可,而意识形态话语则是深刻的哲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感到索然无味。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念,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把理论性的哲理转换成大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流行话语。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整合各项优质的资源,让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在对意识形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意识形态话语智库,从而让大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另外,为了检验所研究话语受学生的接纳程度,高校应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的课堂情况反馈的问题完善话语机制。除此之外,在思政课中应积极开展各项课题讨论活动,可由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进行了解并思考,由此产生个人见解,在思政课上教师将学生的见解进行分类,将思政课上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各组学生围绕着主题和该组的观点进行话题的讨论,由此在思政课中创设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魅力之余也让学生体会话语权的深刻内涵。当然,在思政课中除了关注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也要注意保持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对话语的创新不是全部推倒重建,而是在保持原有精神的话语体系中转变话语的表达形式、增强其作用。

(四)教师在课堂上用人文关怀,使学生对意识形态话语认同和内化

教师要关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凝结成一种教育的巨大力量,以自己的爱赢得学生的爱,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杜威在一次讲座结束语中说道“我不希望结束时不记得我所坚信的,即根本的问题不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比较,也不是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而是任何事物必须如何称得上教育之名。我并不仅仅因为一种目的或方法可用进步的名称就称赞它。根本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纯粹性。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是纯粹、简单的教育”。本人认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在思政课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接受教师的引导使其接受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求教师的话语要人文化,因为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话语不但丰富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方式,更能让大学生接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逼迫其接受。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接受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人性化的探索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内容的接受程度,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并自觉内化。其具体的方式有:聘请专业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在心理学的教育中融入“三观”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上更加坚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疏导等。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化关怀使得学生认同教师、靠近教师从而走进课堂接受教师的指导,这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效应。

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思政课作为建设的主阵地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转变思政课教学方式,营造学术环境,在思政课中树立意识形态话语权理念,并且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在思政课上有效的对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引导,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 王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 2016,(2):127~129

[3] 菲利普. W·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23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11-25

本文系2016年第一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A类课题《思政课在正确引导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JAS160741)研究成果。

卢志雄,男,福建南靖人,福州理工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

G641

A

1009-5462(2016)04-0072-04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政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