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6朱小根
朱小根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朱小根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和体验。而团体心理辅导在课堂上的运用正体现了这样的目的要求。我们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创新实践内容。
大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必要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增进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本课程内容涵盖了包括心理学概述、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感心理、学习心理、交友恋爱、职业规划、常见的心理疾病等数个部分的内容。它是一门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难度显而易见。为此,我们在本校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申报并获得了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对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一、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各地普遍形成学生一切以分数为目标的环境,家长、学校、社会往往都以成绩的高低衡量学生的好坏,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忽视,于是埋下了大学阶段心理问题出现的隐患。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评价较低,据中调网关于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只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普遍感到自己不幸福,斗志衰退,精神不振。“郁闷”、“无聊”、“痛苦”成了他们的口头禅,甚至有的大学生选择自杀作为一种逃避方式。经过思考分析,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缺乏目标,动力不足。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小时候有理想,而上了大学就没有什么奋斗目标了,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生活随波逐流,上进心动力不足。2.崇拜金钱,追求享受。由于没有了目标和理想,部分大学生精神极度空虚。他们慢慢地偏重于物资追求与享受,攀比成风,所谓的时尚、高消费充斥着大学校园,物欲横流。3.期望值过高,难于承受挫折。新时期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的生活待遇水平并不差,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一点点不幸,主观片面造成幸福感的丧失,缺乏应对挫折的勇气和毅力。4.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他们忙于上课,忙于考各种证件,忙于发表论文,大多数学生感到筋疲力尽。而不可预知的未来让他们更感到迷茫,普遍感到焦虑、情绪低落。5.人际交往情感出现问题。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中心地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和同学相处、处理问题方式容易偏激。但他们又对友情、爱情又有着强烈的渴望。当人际交往不顺、恋爱失败的时候,自然感到失落、迷茫与自卑,这不仅影响了学习,还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有的人因此导致心理变异而走向极端,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经过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中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种种不良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形势下刻不容缓的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成为我们重中之重的现实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只能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学生成长,我们应突出该课程特色,以学生心理体验为主,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力于大学生树立必要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保证心理健康成长,增进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课程,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而不是教师单纯的理论“说教”课,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此,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要让课程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课程,而团体心理辅导在课堂上的运用正体现了这样的目的要求,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发展目标及创新
团体心理辅导最早起源于美国,1905年普拉特(H.Partt)将肺病患者组织到一起组成了第一个团体,通过多种团体辅导形式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开创了团体治疗之先河。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许多心理机构及学校就迅速开展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在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却不到二十年,并且大陆的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香港和台湾地区起步还晚。清华大学的樊富氓教授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经验,开始在大陆传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让团体心理辅导首先在大学校园里兴起,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及完善其人格问题,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团体心理辅导在我们广西高等院校的运用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也开始了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自助助人的过程。[1]团体心理辅导比较个别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增强了归属感,加强了团队个体间交流,强化了人际交往体验,形成了更好的自我探索与成长氛围。为此我们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发展目标是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手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手段,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促进师生互动,让大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其心理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把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创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1.强化归属感,建立积极心理意识。以前遇到心理问题,只是个体在孤独困惑中寻求答案,难免迷茫失落。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存在着一种温暖、信任的安全氛围,在个体心理上产生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利于各成员之间的自我表露和自我分享。当他意识到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在别人的身上也同样存在,就会大大减轻原有的心理负担,从而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开始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建立积极的心理意识。同时在团队中分享其他人为寻求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及经验教训,对自己更是一种激励和帮助,可以增强信心,激发自我潜能。2.强化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能促进个体更好地处理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学习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体验,实现了人际交往中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于是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营造了比较好的自我探索与成长氛围,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分享活动,一定程度改善了成员之间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团队成员的心理发展,在互动中得到了成长,健全了人格。4.学会理解分享,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每个成员积极地表露自己和分享经验,彼此之间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再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共鸣,从而有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团体心理辅导的创新运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运用实践
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心理互动和体验,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主体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手段的运用可以形式多样化,如心理游戏法、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心理故事及电影评析法、拓展体验活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每一堂课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些心理辅导活动简单可行、操作性强、趣味性浓,符合大学生灵活性、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2]
1.心理游戏法。我们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心理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如心有千千结、吹气球、信任之旅等等。我们在心理适应章节安排了心有千千结的游戏,游戏中请九位同学一组上台,具体多少组看场地而定,开始时9个人手拉手围成1个大圆圈,记住身边左右的人,然后松手在圆圈内随意走动打乱位置,随着教师“停”的口令,大家都停止走动原地拉回原先牵手的人,最后大家一起想方设法从错综复杂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圆圈。通过十多分钟的游戏体验,让大家明白:世上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要冷静思考,加上他人、团体的帮助,困难、矛盾都可以一一解决。
2.小组(案例或专题)讨论法。讨论法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植他们的团队精神。实施过程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室或特设的案例讨论室等场所分别展开讨论,教师走动轮流进行现场督导。我们在心理危机干预安排“我为什么神经衰弱?”的案例讨论,请讨论组同学针对案例中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想要退学的“我”各自发表意见,分析引起他失眠、神经衰弱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如何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方法措施,教师在讨论中给予引导,在结束前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了这个案例的充分讨论,大家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如何寻求帮助,也学会了如何去帮助别人,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3.心理电影评析法。因为心理活动的隐秘性只靠课堂讲述是难以获得深刻印象和认识的,所以电影评析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影体验,增加心理问题的成因、症状及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感性认识。实施过程是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好相关的影片,并做好备课分析;在安排同学观看前,提出每个同学看后要轮流发表观后感的要求;在学生谈完观后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我们在健康与心理健康章节,安排观看了《美丽心灵》的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r.John Forbes Nash)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但他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毫不畏惧,经过了几十年的顽强抗争和艰苦努力,终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通过观影评析,让学生们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健康与不健康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其标准也是相对的,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都需要自己一生去维护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积极心态和积极努力。此种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
4.文学作品赏析法。通过对名人作品的赏析,在原来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加上心理的分析,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心理体验,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我们在应对挫折及情绪调适章节安排了陆游和毛泽东诗词的对比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赏析先看写作背景,同样处在不如意的窘境。但毛主席能在陆游咏梅词之上反其意而用之,与陆游所表现出来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相比大相径庭,创造出一种新时代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伟大气概,从中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说明了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整合运用,获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拓宽视野,增强视听等心理体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我们经过了三年多的实践,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让整个课程专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同学们不用死记硬背心理学的理论和名词,在参与和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深有感触和收获。同时,教学的实践性也能得到更充分地体现,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能更容易将知识、技巧和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3]我们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作业、个体访谈及跟踪反馈的方式,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与单一授课形式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变化,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这门课中收获很大,有98%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获得很多有用的心理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对自己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对该课程十分满意。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赵凤基.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NO.25.
[3]汪依桃.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5.01.
[责任编辑:蒋庆红]
G44
A
1008-8628(2016)03-0118-03
2016-03-11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2JGZ191)。
朱小根(1965-),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