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农民自觉”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16-03-16司秋霜
司 秋 霜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梁漱溟“农民自觉”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司 秋 霜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在认识到在中国当时乡村破败、文化破坏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乡村建设必须启迪农民的主体性,实现“农民自觉”,让农民自救。这一思想自提出后在国内外近百年的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农民自觉”,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产生效果。现阶段我们要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要重视农民主体地位,从加强农民教育、引导建立农民组织、了解农民需求方面着手,实现“农民自觉”。
梁漱溟;农民自觉;历史经验;新农村建设
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化社会转变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达国家已完成这场蜕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仍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若想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就必须解决好农村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表示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因此,新农村建设仍然是我们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纵观中国百年农村发展史以及近邻韩国和日本的农村改革运动,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单靠政府和外界扶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即实现梁漱溟所说的“农民自觉”。
1 梁漱溟“农民自觉”思想概述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大意》中提出了“农民自觉”概念。他对“农民自觉”的定义是,乡下人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事情要自己去干,不要再和从前一样,老是糊糊涂涂地过日子,迷迷糊糊地往下混,明白过来必须自己起来想办法去打算,自己去干[1]618。其所谓的“农民自觉”,就是农民自己意识到要自救,要心甘情愿投身到改善自身、建设乡村的实践中去,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思想觉醒以后才能意识到自己要主动去做,因此实现“农民自觉”是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民自觉”思想是梁漱溟考察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大环境后提出的。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乡村最重要的是乡村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导致乡村破坏已到了最深处。而乡风发生改变的原因则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破坏。中西文化碰撞后,中国传统文化因不敌西洋文化就向西洋学习,但是西洋文化是以城市为本,是一种都市文明,而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农业为主,是一种农业文明。我们盲目学习西方后却发现所学并不能真正为中国所用,因为我们大部分是农村。因此在当时的乡村是新的文化没学成,传统的文化也被破坏掉了,所以梁漱溟提出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梁漱溟所说的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就是从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形象一点就是从树根里面再长出一棵新树,而这个树根就是中国的乡村和老道理[1]613。在当时中国文化的根被破坏到即将朽烂但还未朽烂的地步,也就是粗处浅处已经破坏了但是精髓还在,我们只要以乡村和老道理为根,其他的组织构造还能再衍生出来。而乡村的主体是农民,老道理的传承者也是农民,所以我们要救活传统文化这个树根就必须点醒农民。但外界的帮助好比是浇水提供营养,农民、乡村得主动吸收,让他们自己充满力量进行自救,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这个老根才可能发芽。因此梁漱溟反复强调“农民自觉”的重要性。
2 “农民自觉”思想在中外百年农村建设历史中的验证
20世纪以来,纵观国内外有关农村、农民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活动都体验着“农民自觉”这一思想。从其历史经验来看,在各种农村建设实践活动中只有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自觉性启发出来才能取得成效。本文以梁漱溟的乡建运动、建国后的合作化运动以及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例,阐述“农民自觉”在其开展过程中的成功历史经验。
2.1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在乡村建设中只有重视“农民自觉”,乡村建设实践活动才更有成效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的理论支撑是“农民自觉”理论。他在实验区建立村学乡学,办学的人、来学的人都是本村本乡的,办学经费自筹,学校设施为村民所用,因此这样的学校就是一个乡村组织[1]667。通过这个乡村组织,梁漱溟把所有的村民都发动了起来,奔着“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的目标进行着乡村的改造,通过教育使村民思想觉悟,达到“农民自觉”的目的。
“农民自觉”的意识觉醒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措施的推行就顺利得多。他认为知识分子和农民应该结合在一起,但农民是乡村运动的主要力量,“乡村运动除非将来不开展,如其一天天能开展扩大的时候,其结果一定是将乡下人搅动起来,而不会是知识分子唱独角戏”[2]。梁漱溟在乡建运动实践中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分子在开头起主导作用,随着运动的开展挑大梁的终究是农民。他的这些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投入其中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区开发民智,改善生存环境,发展经挤,改良社会风俗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方面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
2.2建国后的合作化运动:农民运动只有激发“农民自觉”才能使实践活动更有影响力和规模性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全国4亿多农民全部参与的实践活动。这场活动全民参与的盛况是历史罕见的,其号召力和运动的规模也是世界少有的,其成功地激发了中国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
在这场运动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全国粮食总产量由 1949年的11 318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19 505万吨,开垦荒地37 524余亩,形成了新中国独具特色的合作经济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基本形式[3]。整个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局面,所有的农民都投入到了一场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合作社中农民自我教育,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这场运动是自上而下的,但形成全国性的规模却是广大农民推动的,这些都是“农民自觉”意识被激发的结果。试问,如果农民不愿参与,有哪个政权可以将全国4亿多的农民私有土地和生产资料顺利实现集体化,并让他们投身到集体的生产中去?
2.3韩国的新村运动:农村改革活动只有实现“农民自觉”才能使实践的影响更有持久性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由韩国总统朴正熙发起的一场农村现代化运动。朴振焕对其的定义是,通过参加村庄建设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4]。通过运动的实施,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精神层次上农民的生活伦理得到很大提高,韩国完成了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化的转变。
通过考察新村运动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运动中政府所投入的财政资金很少,在村庄的基础建设方面动员了农村中的劳动力;在提高农民生活伦理方面,政府开展了村庄领导人培训、妇女培训等活动,引进了村民感到有迫切需要的项目。通过新村运动,韩国村民的整体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变,国民整体人力资本的质量有显著提升。不仅使韩国完成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型,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且对韩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韩国现代文化在世界上的持续输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否认,政府领导尤其是朴正熙总统的高度重视起了重要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农民自身。是农民的自愿参与,才使政府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行,是农民自愿接受相关现代化的培训才让培训卓有成效,以致其成果在运动结束多年以后仍然在韩国民众身上得以体现。
3 “农民自觉”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中国“三农”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仍需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领导干,群众看”,农民群众没有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去。农村出现了诸如青壮年农民外流脱乡意愿强烈,村庄空心化趋势明显,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依赖政府,主体性式微的特点[5]。农村建设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作用,实现“农民自觉”。
3.1实现“农民自觉”必须重视农民教育问题
农民的教育问题是历来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梁漱溟的乡村学校、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及合作社时村民的自我教育、韩国新村运动的培训活动等都是针对农民进行的相关教育措施。只有通过教育,农民的生活技能和精神状态等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达到思想觉醒的目的,才能接受新事物的传入,从而主动投身到自我改善的实践中去。
3.2实现“农民自觉”必须引导农民建立相关的农民组织
组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引导农民建立相关的农民组织,让他们自我管理,共同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在农村建设中自觉地投入进去,因为他们会产生一种为自己利益而行动的意识,自觉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现阶段的中国农村,7亿多农民,如果没有自己的组织,一盘散沙似地单靠政府主导是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的,只有他们自己组织起来才可能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3.3实现“农民自觉”要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
韩国的新村运动最能说明这一问题。60年代初,朴正熙也曾试图通过非政府组织来教育农民,但是农民的热情并不高。70年代随着韩国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民看到了和城市的差距,意识到自己也需要这种改变,才积极参与到了新村运动中。有需求才有动力,现阶段农村发展建设要想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必须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政府推动的项目、举措只有符合农民的切实利益,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确实需要这种改变,他们才会积极配合,主动融入。“农民自觉”意识的激发需要其自身需求的刺激。
3.4实现“农民自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
农村说到底是农民的,他们对农村的了解远比政府和外来力量要深入,感情要深。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都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措施的制定咨询农民的意见不够,出现“高层制定,基层实施,农民无视”的无效措施,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梁漱溟的乡村学校取得很大成功就是因为农民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村里的事情都是通过乡村学校共同协商,久而久之,村民对村子的归属感就增强了,参与村务的能力也逐渐提高了,村民自救也就实现了。所以,实现“农民自觉”必须尊重农民自主性。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474.
[3]张晶.试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0,(4).
[4]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9.
[5]陈红,张福红.梁漱溟农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2).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24
2016-04-08
司秋霜(1991—),女,山东郓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社会发展。
D422.6;F328
A
1674-6341(2016)04-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