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2016年“大选”中的青年策略及其影响
2016-03-16李仕燕
李仕燕
民进党2016年“大选”中的青年策略及其影响
台湾青年世代是影响民进党迈向执政最后一里路的关键少数。2016年“大选”中,民进党延续了“九合一”选举中成功的青年策略,透过高举“世代正义”的旗帜,结合所谓的“进步力量”以及强化网络互动等方式巩固与提升青年世代的支持率,成效明显。一方面,民进党获取胜选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间接催化台湾青年世代力量的崛起,对台湾政局具有深远影响。
2016年“大选”;民进党;青年策略
2016年台湾“大选”是台湾地区自1996年实现领导人直选以来,总投票率最低的一次,仅为66.27%左右[1],但在“20-29岁”的台湾青年选民的投票率却创历史新高,高达74.5%[2]。民进党有效的青年策略,符合了台湾“新世代”政治性格,激发起青年世代的高投票率奠定了选举胜利。但从长远来看,民进党青年策略对台湾“新世代”政治热情的刻意煽动将加速台湾政治生态的“世代交替”,其正、反两面的效果将影响台湾未来发展。
一、世代政治视野下的民进党青年策略
(一)世代政治理论下青年与政党的关系
世代政治理论致力于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群体的世代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代际关系性质、代际互动模式、世代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问题。[3]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指出:“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得一代人有别于下一代,从而产生了一种可能,使得每一个新生的青年一代能发展其独特的精神和行为方式”,而根据对“共有经验材料”的态度的不同可以将同一现实世代的人划进不同亚群体即“世代单位”(generation units)。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速度越快,一代人就越可能产生一种共同的世代意识,即体验到一种“具体的联系”或“参与一种共同命运”的感觉,与此同时,每一延续的世代之间则越可能产生明显的“经验上的分层”,其结果是形成了独特的世代风格。曼海姆强调,当社会变迁加剧时,青年重新接触传统的价值观和准则之后进行的反思,将会产生一种对社会的更新作用[4]。在反思中,青年将自行找出自身与其他世代之间的异同,继而以“异”为标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并融入或影响这个社会,进而推动社会变迁。而政党是这个社会变迁中最需要去适应与调整的单位。
现代政党的运作在客观上起到了世代间联系与对话的桥梁纽带功能。因此,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根据青年族群特质变化,争取他们的认同支持和政治参与,并从中选拔合意的发展对象,通过正规的竞选学习和非正规的经历来训练“接班人”,是政党精英再生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工作。
(二)青年策略在民进党发展中的作用
青年是台湾社会选民中的重要群体。争取年轻群体的认同与选票是民进党创党以来的重要政策内容。纵观民进党创党近30年来,该党的青年策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存”与“发展”两方面:
在生存方面,民进党创立于戒严时期,“党外”势力常常面临着随时被威权统治者萧清的命运。青年世代的星火相传是该党求生的重要途径。大陆学者张文生和王茹在《民进党选举策略研究》曾从民进党的青年政策与动员方面,论证该党在吸引青年选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5]事实上,民进党自“党外”时期开始就以“政治世代”来实现政团到政党的价值建构与传承,形成了“美丽岛世代”、“律师世代”、“学运世代”与“幕僚世代”。尤其是当前正值当打之年的“学运世代”与“幕僚世代”,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历或目睹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一些人在大学期间就已参与民进党的政党运作,或曾亲自参与诸如“野百合学运”在内的民主运动,或担任该党党务、行政主管或地方公职人员的助理。相较于注重论资排辈的国民党,民进党给予这些青年世代更多的政治历练机会,并成立党内的青年发展部,负责青年工作的推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民进党,这些经验为民进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发展方面,在民进党多次陷入民意谷底时,青年策略往往能让该党起死回生。尤其体现在蔡英文担任党主席以后,青年策略的作用不可小视。2008年蔡英文首次执掌民进党时,为消除“扁家弊案”的负面影响,致力于解散派系,消除“天王天后”的老面孔,力主让青壮世代接班,树立清新形象。2010年的“五都”选举是民进党与新世代互动的重要分水岭。为争取青年世代的选票,民进党在“五都”均组织了300-400人的“青年种子部队”,深入各大学院校发展和组织支持者。其中又以亲征新北市的党主席蔡英文的“小英之友”最为活跃。蔡英文以“I Love New,新幸福、新时代”为主题,发动年轻世代成为“小英之友会”志工团队,作为其“分身”,随着“小英行动加油站”胖卡车,一边募款,一边跟市民喝咖啡,聊选情,办草地音乐会等,方式灵活多样。还有“小英的幸福快递”和“青年乐活单车队”,由数十位年轻人组成,每台单车沿途播放蔡英文竞选主题曲《I Love New》,深入大街小巷分发竞选文宣与政见。[6]尽管蔡英文在“五都”选举中并未获胜,但民进党与“新世代”互动所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在此后的2012年“大选”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蔡英文带领民进党走出2008年败选的阴影奠定坚实基础。[7]
2014年的“九合一”选举,青年策略更是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太阳花学运”所掀起的公民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民进党主动地结合了青年世代的“公民力量”,推出“世代正义”的青年策略口号,吸引大量青年参与。同时拓展了面对面互动的“青年议会”以及虚拟在线互动的手机APP、LINE等新媒体的交流途径,与当前台湾青年世代的行为特征与思维方式相吻合,受到青年世代的追捧。值得注意的是在“九合一”选举中,蔡英文还主动说服党内大佬,有步骤地选拔培养“新世代”的政治精英,发起“民主小草”计划,甚至降低党籍门槛,协助约15名的“民主小草”当选乡镇市民代表与村里长等职务。“九合一”选后,蔡英文表示将继续“积极培养青年干部投入地方耕耘”[8]。由此可见,青年策略在“九合一”选举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些成功的经验也延续到了2016年台湾“大选”之中。
二、民进党2016年竞选中的青年策略
(一)高举“世代正义”,端出政策“牛肉”
“世代正义”是世代政治学理论在探讨“代际关系”时所提出的概念。由于资源分配与价值观念的差异,隔代间会出现“代沟”。B·贝特尔海姆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年造反的根源在于代际冲突。[9]这种“代际冲突”在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台湾愈发明显。目前台湾15岁以上,具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为815万,较10年前提升了11.2%。在“20-24岁”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77.32%。“35-39岁”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56.1%。“25-29岁”与“30-35岁”两个年龄段分别有12.35%和11.27%为研究所学历[10],却因供求失衡导致出现“流浪博士”的现象。作为高等教育制度过度放宽的后遗症,台湾“新世代”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从而衍生出“代际不公”或“同代不公”的社会问题。
面对青年世代强烈的生存发展压力,蔡英文将“世代正义”纳入其2016年“大选”五大政见之中。在“英仁配”正式登记参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民进党还刻意安排了30名“首投族”到场力挺,既凸显民进党对青年世代的关爱与回应,也塑造了民进党更懂青年世代的政党形象。梳理蔡英文自参选以来的多次演讲与地方造势活动中均提及“世代正义”、“让青年回乡就业”或是实现“多元发展”等内容,并在青年人关心的房价、旧城更新、智慧防灾议题上频频端出政策“牛肉”,借助民进党青年部与青年世代互动的平台,实现政策传播。主要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从2015年12月17日蔡英文在Facebook上公布青年政策到后来携副手陈健仁与青年对话,均选择探讨“世代正义”的具体议题,紧跟青年的所思所想,尤其着重于教育、就业、房价等有着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且常常附上该党的理念与政策宣示,树立专业形象。
二是借助“小猪胖卡车”与“小猪回乡趣”的活动不断拓展政策传播边际效应。“胖卡车”的创意在早在2010年的“五都”选举时,蔡英文就已采用过,让蔡当时提出的“市民主义”得以在新北市各基层地区传播。此次“胖卡车”再次出动,主要集中在都会区,尤其是在周末时期,招集大量的年轻人共同探讨社会问题。还推出“打卡”获取“小英商号”周边纪念品的噱头来吸引不同的青年来现场。后者的“小猪回乡趣”则是透过配合代表小额募款的“三只小猪”回收竞选经费所衍生出来的一条主要行走在乡镇,触及全岛的青年政策宣讲路线。在“选”前一个月从台北开跑,挺进宜兰与屏东,与当场的民进党“立委”候选人合作,发放与回收“小猪”的同时,还与古都木偶戏剧团合作,演出“小猪除三害”的戏码,既影射当前执政者的失败施政,又在戏后,由民进学青年部实地走入以青年世代为主的观众人群做政策说明,实现有效政策传播。[11]
(二)结合“公民力量”,争取完全执政
世代政治理论认为,年轻世代正处于年龄增长与认同结构变化的变化期,左右其政治认同的因素相当复杂多元。若要转化成为政党政治的实际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政治训练,实现从“政治世代”到“政治精英”的转换,成为政党存续的继承者或忠实支持者。年轻世代曾在2010年与2012年两场选举给予蔡英文极大的民意支持,巩固了她在党内的“共主”地位。在积极回应“公民力量”的同时,如何实现“公民力量”与民进党的有效结合,将“新世代”纳入该党长远发展的战略中,选拔与培植“新世代”中的政治精英就成为蔡英文卷土重来的重要工作。早在2014年第三度当选民进党党主席之际,蔡英文就已着手结合由“太阳花学运”所衍生出来的“公民力量”,并意图成为反“马”共主。当选后的第一个公开行程,蔡英文透过媒体表示欢迎青壮世代参与探讨包括两岸政策在内的民进党政策[12],以民主、平等与开放的姿态向“新世代”伸出橄榄枝。单就“九合一”选举的成效来看,蔡英文结合“公民力量”的策略是基本成功的。
但让蔡英文始料不及的是,由她所推波助澜的这股“公民力量”却在2016年“大选”中掀起参选热潮,给民进党争取实现完全执政,尤其在“区域立委”上形成多头竞争。为此,民进党一方面塑造“英派”青年协助本党参选人辅助。“英派”是蔡英文竞选团队在此次“大选”中所塑造的一种清新形象。蔡英文强调“‘英派’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改革的态度、一种稳健务实的态度、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13]而这种态度恰恰与当前青年世代由于自身利益,对社会议题高度关注的那份“责任感”与“改革心”是相重叠的。这不仅让带有政策传播意味的蔡英文新书《英派》成为畅销书,同时也让“英派”成为时下台湾青年世代所追捧与效仿的对象。值得注意的就是在“英派”受到青年世代欢迎的当前,大量的民进党“立委”候选人纷纷要求蔡英文站台背书或是共同拍摄广告文宣,以提升其在青年选民的影响力。而这也让民进党在此次“大选”与“立委”选举之间形成有效的“母鸡带小鸡”的效应,为民进党争取更多的席位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民进党则以争取“进步力量”在“立法院”过半为名,向包括“时代力量”在内的多个“公民力量”转身的小政党释出善意,甚至由蔡英文亲自助选站台,以期未来在“立院”中得到奥援。尤其突出的是以“洪仲丘事件”受害者家属参选的洪慈庸和在“太阳花学运”中打出名气的“中研院”研究员黄国昌。应因这两位人气极高的候选人,民进党在这两个参选的区域均采“礼让”的态度,且多次由蔡英文亲自出马为两人站台,并发挥民进党的地方机器为他们提供选举协助,甚至包括最后的扫街拜票等活动的帮助。
(三)运用全媒体技术,实现网络串联
回顾2014年“九合一”选举,台湾专栏作家徐嶔煌曾梳理出三个“第一”都与网络和新媒体有关,即“第一次高度依靠社群网站”、透过募款网站实现“民众自发性动员程度最高”以及“网络数位媒体影响力超过电视等传统媒体”[14],充分说明社交媒体在台湾选举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民进党对“全媒体”时代的社交途径并不陌生。早在2010年“五都”选举时,青年网军就为蔡英文在新北市赢得过百万选票立下汗马功劳。由那时起,民进党就从未放松过运用新媒体在虚拟空间与“新世代”实现政策传播与串联。除了前文提及的由网络收集议题再转向实体论坛的“青年议会”之外,继蔡英文等民进党政治人物在包括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站开设账号以及开通“民进党专用APP程式”后,2014年7月,民进党LINE官方账号“@dpponline”正式上线,实现网络空间与手机移动终端的“全媒体覆盖”。
在2016年“大选”期间,民进党以“英派”为主题专门开设蔡英文政策宣示的专题网站,并辅以社交媒体上开设专用账户。这些全媒体手段作为蔡英文与民进党自我宣传的窗口,具有包括新闻稿发布、政策说明、活动预告、文宣广告上线等功能,还具有曝料抹黑与及时反击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民进党指责国民党副手候选人王如玄的“军宅买卖案”以及反击蔡英文拥有15笔土地的问题上。前者由民进党“立委”段宜康逐日曝料,透过社交媒体的不断转发与评论,让“军宅买卖案”不断发酵。这种由民进党刻意操作,且将问题导向让青年世代心存极大不满的“居住正义”问题,就让作用“E世代”的青年世代们透过“键盘力量”不断地转发、转载、点击与评论的方式来实现在虚拟空间的无限传播,让大量意欲抹黑对手的手段演化成为公众议题,再假借公众力量向对手施压。后者则在国民党人邱毅等人反击蔡英文同样存在“买地”嫌疑时,由民进党各部门同时发出澄清洗白的说明。本文观察,相较于国民党传统召开记者会的形式,民进党已驾轻就熟地及时利用网络与社会媒体,在第一时间完成新闻稿与视频说明等内容,并借助更广泛的全媒体传播及时反击。这两个案例均可说明民进党在利用全媒体技术与创意上明显高于国民党,正如蔡英文所预期,透过拉开数位党部计划“DPP on Line” 的序幕[15],极大地吸引了青年对民进党的关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选举效果。
三、民进党2016年“大选”青年策略的影响
(一)适应政治社会化与政党转型的需要
世代政治学理论坚持认为“世代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面对不同的选民与社会环境,政党需要主动转型适应政治社会化的“世代变迁”。对于台湾而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仍处于深化与巩固的阶段。青年世代对政治生态的冲击力迫使每个政党要调整与完善自身的政策来回应青年人的诉求。意在夺取政权的民进党在这一点上的敏感度比执政多年的国民党要高。运用传播手段与互动方式,高举“世代正义”旗帜,令该党在青年世代中的认同度较高,成效显著。
但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在“利益”与“身份”发生变化之后,“认同”自然会被改变。2008年马英九获得大量年轻世代追捧,而7年后却成为年轻世代取笑反抗对象的鲜明反差,说明单纯的政治动员与感性诉求缺乏可持续性,需要有更具体的“利益支撑”才能巩固“认同”的忠诚度。民进党在“九合一”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地深化青年政策,端出政策“牛肉”,透过“胖卡车”与“小猪回乡趣”的活动来吸引青年世代,就是为了延续与巩固青年世代“政党认同”。但不管是所谓的“总统”候选人还是“立委”候选人,在青年支持者与选举造势中承诺的“政策支票”,当选后有多少内容与多大程度上兑现成实际政策,还需要再观察。
(二)辅助民进党实现“赢回台湾”的目标
从蔡英文首次掌舵民进党开始,该党就一直在积累再次政党轮替的能量。第三度执掌民进党后,蔡英文就打出“从地方开始,赢回台湾”的目标。此次“大选”,为应对所谓的“进步力量”与“无党籍参政”对民进党的冲击,蔡英文一方面巩固自身的“英派”青年支持者,另一方面,破除了党籍的桎梏,协助所谓“进步力量”的众多“选举素人”进行选举“实践教育”。前者能扎实地为民进党冲高青年投票奠定基础,其目标在于跨过“九合一”选举政党总得票率的47.7%,达到过半,乃至达到马英九2008年约59%的支持率。值得注意的是,自参选以来,蔡持续推动在各类场合均提及青年世代所关心的“世代正义”、“居住正义”、反财团剥削与反贪腐等议题,塑造具有专业背景改革者的形象,吸引广大青年。而这些支持“改革”的“英派”青年也为民进党延续高支持率,实现“世代接班”,乃至长期执政提供足够的后备力量。后者在帮助“进步力量”候选人完成从“素人”到“精英”的政治塑造的背后,是蔡英文为未来实现“完全执政”在“立院”得到奥援所结的善缘。事实上,这“两手抓”的成效已有所呈现。“选”前40天,在台湾网络上疯传的一份由年轻人所做的,名为“无情真实的未来事件”的模拟大选结果中,蔡英文以58.6%明显高出朱立伦的28.2%约30%的支持率,折射出青年世代对蔡的高支持度,而该民调数字与最终“大选”蔡英文获得的得票率56.12%非常接近,显现出青年世代对其的坚定支持。
(三)青年世代崛起对台湾政治的正反效应
传统上,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参与度不高。“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针对2008年台湾“大选”的青年群体有过投票率的调查,结果显示“首投族”的投票率仅为18.2%,“24-29岁”青年的投票率也只有48.4%[16]。到2012年台湾大选时,尽管蔡英文在选前的青年支持率高至51.5%,但包含“首投族”在内的整体青年的实际投票率仅勉强到4成左右。[17]
但台湾智库在“九合一”选举后的民调则显示“20-29岁”族群的投票率为74%、“30-39岁”族群则为78.2%,远高于过去年轻族群平均六成左右的投票率。[18]这种政治热情突发的狂热背后具有世代特征与现实环境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前台湾青年世代最大的特征在于价值观转向,即越来越多人属于美国政治学者Ronald Inglehart于上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后物质主义”(post-materialist)价值观。他们更重视自主性、自我表达和非物质的价值满足。相较于单纯追求财富,而安于现状秩序的“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则更重视政治参与,甚至会参加“非传统的政治抗争”,诸如示威、罢课、占领建筑物,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并对执政者施压。[19]
另一方面,生长在两岸和平、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台湾的“七年级生”和“八年级生”少了父辈们那份“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多了一份“小确幸”式的优越感。但这份优越感却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2014年11月公布的受雇人员平均月薪约为3万5千新台币,还有348万工薪族月收入不足3万新台币[20],在重挫年轻人信心的同时,也显示出执政当局的经济政策并未转化成为年轻人的实惠。
作为政治系统的必然传承者,台湾青年世代的政治取向与政策诉求将影响全社会的政治走向。为夺取最后的胜利,民进党的青年策略完全迎合青年的迫切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进党延续“九合一”的青年策略,持续与台湾青年世代保持互动的思路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民进党青年策略较为成功的背后,最大催化剂是青年世代对马英九执政当局政策的不满。民进党当前首要任务是借助反“马”势力实现2016年“赢回台湾”、“完全执政”的目标。而已被点燃政治狂热的青年世代却决不简单诉求于蓝绿两党再次轮替,让民进党再“做做看”,而是需要一个明确的发展前景。若是其政策诉求得不到被他们投票支持而顺利当选的候选人未来的政策回馈,这股冲击力同样会产生新的“余波”,出现民意的再度“钟摆”。这对于正处在政治民主化巩固期的台湾社会而言,将会是另一个需要关注与思考的难题。
四、结语
世代政治学理论对于“新世代”政治取向的关注源自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每个社会而言,新的世代就如同生物学上的“新品种”一般,推动社会发展。作为政治系统中最需要适应环境的政党,实现与青年世代的良性互动,不仅可获取足够的政治资本,更可延续政党的生命。这一点,在民进党身上非常明显,也是2016年“大选”中民进党制胜的最大法宝。探讨民进党青年策略的特征及其影响,并不是为了简单印证某个政党的成败,而是借助这个角度来探测台湾社会的民意变化与政治走向。
[1]台“中选会”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资料[EB/OL].http:∥db.cec.gov.tw/histMain.jsp,2016-2-1查询。
[2]钟德荣, 黄怡菁. 青年投票率74.5% 补刀终结国民党 [EB/OL].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news-636546/,2016-1-22.
[3]沈杰.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2.
[4]Mannheim, K.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A].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C]. London:Routledge and Legan Paul, 1997:276-322.可参见沈杰.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4.
[5]张文生,王茹.民进党选举策略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30-140.
[6]唐次妹.2010 年台湾“五都”选举民进党竞选策略——以政治营销学的基本模式解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1(4):22.
[7]2012年“大选”时,民进党在“小英之友”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校园青年的“小英同学会”以及面向网络族群与手机族群的万人青年志工团——“小蜜蜂青年军”。台湾媒体发现,在2012年1月14日“大选”败北当晚,冒雨聚集在蔡英文在新北市竞选总部前的年轻人比例也远高于胜选的国民党。
[8]参见民进党第十六届第十五次中常会新闻稿[N].民进党文宣部,2014-12-3.
[9]沈杰.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6.
[10]台“内政统计通报”[N].台“内政部统计处”,.2014-4-5.
[11]小猪游宁夏,夜市说政策[N].民进党新闻舆情部新闻稿,2015-12-18.
[12]三度重返贡寮,蔡英文:分享乡亲福气,年底选举顺利[N].民进党文宣部,2014-5-31。
[13]出席“全国”青商会后援会成立大会,蔡英文:人民是执政后盾,凝聚共识,带领台湾人一起向前走[N].民进党新闻舆情部新闻稿,2015-9-17.
[14]徐嶔煌.打脸国民党打到崩盘!看年轻世代写下“四个第一”[N]. 联合报, 2014-11-29.
[15]参见 民进党第十六届第一次全代会蔡英文主席致词全文[N].民进党文宣部,2014-7-20.
[16]章英华等.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六期第一次调查计划执行报告[R].台湾“中央研究院”,2011:225-228.
[17]时事想想.年轻人不投票,害到的是自己[EB/OL].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352,2014-11-7.
[18]九合一选举投票行为调查,选后民调分析记者会会后新闻稿[EB/OL].财团法人台湾智库.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chinese/page/5/61/2909/0,2014-12-02.
[19]张铁志.从小确幸到新世代公民[EB/OL].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4/04/24/taiwan-young-people-become-citizen/, 2014-4-24.
[20]348万人穷忙,月薪不到3万[EB/OL]. 自由时报.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34375,2014-11-28.
2016-05-18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两岸青年政治互信培养路径研究》(15YJCGAT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仕燕,女,博士,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510642。
D675.8
A
1672-3562(2016)03-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