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重构看我国的企业外宣翻译
2016-03-16张爱荣
张爱荣
(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兰州 730101)
从语篇重构看我国的企业外宣翻译
张爱荣
(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兰州 730101)
摘要:企业在对外宣传中不仅要推广其产品及服务,更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以增强国外市场的信任,从而为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而企业想要对外宣传,翻译又是重中之重。通过对比研究,从语篇重构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进而完善我国的企业外宣翻译。
关键词:企业外宣;翻译;重构;语篇重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交流愈加频繁,很多中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为使企业宣传真正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企业外宣翻译在具备准确、专业、客观等特点的同时,更要关心目标受众,考虑其文化认同感。近年来,已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外宣翻译进行探讨,但各自角度不同,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因此外宣翻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拟从语篇重构角度对我国企业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以完善其在互动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1]。
一、什么是重构
重构(Refactoring),原是计算机领域内的一种实践技术。而如今,在英语翻译的众多研究中,重构也成为了学者们讨论并运用的实用技能。而本文也运用了语篇重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对重构有一定的认识。
1.重构
一言以蔽之,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外部行为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改善代码。重构使代码更加简洁易懂,能够提升结构设计,并使其更具扩展性。在企业外宣翻译时,代码就是翻译语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体系不同,译者就需要进行协调,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代码进行重构。
2.何时重构
重构大多发生在以下情况:
(1)当存在重复的时候,即译文两处或多处意义重复,译者可适当合并或删减内容。
(2)当代码或代码所表达的意图不清晰的时候,也就是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时,就应该采用重构的手段。
(3)当察觉到代码有必要编写注释(其作用是弥补拙劣代码的不足)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重构[2]。
二、企业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学者在研究外宣翻译时都遵循黄友义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即在翻译时需与中国的发展实际,与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与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相贴近。根据这三个原则,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企业外宣翻译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中式英语
作为一种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文体,企业外宣翻译必须准确,但也不可过分强调“忠实”。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一些译者直接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序,使得译文繁琐啰嗦、生涩难懂。[3]
例1:
我公司一直处于金融行业的前沿。
Our company is always in the front line of financial industry.
例2:
我公司生产的产品样式种类逐年增多。
Thestyle and variety of our productsyear by yearhave increased.
例1中“前沿”的翻译是直接根据中文给出的字面信息而来的,而front line的真正含义是“前线,第一线”,常指最危险或最艰苦的地方,用在这里实在不甚合适,而采用at the cutting edge更为恰当。例2则一味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翻译,让人有主语过长、头重脚轻的感觉。主谓结构是英语句法的核心,若不围绕此结构,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伦不类。
2.望文生义
语言具有复杂性,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另外译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且有时为图方便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求证,导致很多外宣译文中的信息胡乱堆砌、语句不通,误译错译等问题时有发生。如“腰包”被译为“body bags (遗体袋) ”,“拳头产品”被译为“fist product”等,这不仅会造成误解,而且这种无视译文理解性和可读性的做法,还会导致国外受众的反感,影响企业形象。
3.文化缺失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由于译者对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不甚了解,导致国外受众无法准确理解所要传递的信息。从重构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通过注释来弥补。我们说的“三包”,如果直接译为“to provide three packages”就会闹笑话。因为这里的“三包”是指对产品的售后服务提供保证,所以针对不了解内情的国外客户,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即“to provide three guaranteesin terms of repair, replacement and refund”[4]。
4.语法错误
译者在翻译时出现的语法错误也不利于国外受众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这类错误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不一致、错用词性、滥用连词、错误的拼写及标点符号的错用等方面。
另外,由于专业名词的数量巨大,有一些说法还没有得到统一,加上新词汇层出不穷,也会造成在翻译同一名称或者概念时,出现信息混乱的现象,从而产生误会甚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汉语与英语不论语用还是语法都有差异。在重构理论中不加约束地使用从本国语的语用语法特点出发而翻译的语句意味着没有深入理解翻译对象。德国学者汉斯·威米尔在其所创立的功能派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因此,想要准确表达观点,让国外受众感同身受,就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贴合其语言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对语篇的重构来达到该目的:
1.形式上的语篇重构
中国人较之国外读者更加重视整体,注重直觉和形象,行文时经常使用由具体到归纳的推演方法;而国外的读者则更重视个人,特别注重理性和逻辑,写作风格通常是开门见山式:先点题,再描述,喜欢采用直接切入正题的演绎推理方法[5]。
因此,企业在对外宣传的翻译时,译者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语篇重构,采用适当的手段如替代(replacement)或组合(collocation)来保持译文的逻辑通顺,按照英语语言的行文方式,才能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2.内容上的语篇重构
当原文内容表达复杂且难以理解时,译者可以提取其中某些部分,把表达切分成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同时作必要的连贯调整和补充,以此来提高整个译文表达的清晰度。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在保证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前提下,对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甚至语篇结构进行增删或改译,这就是语篇重构。
例3:
本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大、中专学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才占员工总人数的50%。
The company boasts tremendous technological strength with well-qualified management and staff.
在上例中,译者对技术、管理人才在员工中所占比例采取了删减的策略,这样一来,就不会造成国外受众对于“大、中专学历”的困惑,使译文清晰易懂,更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
3.译者专业素质的重构
在企业外宣翻译中,有很多死译、乱译现象是由一些译者专业素质较低导致的。这种交往不当的情况就要求对译者的专业素质进行重构,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不能只停留在拼写、语法的纠错上,也要深入研究英语的修辞习惯和民族差异,从众多外宣翻译资料中总结规律,并将之细化提炼,以便形成指导外宣翻译研究发展的有效理论。
企业外宣翻译其实就是矛盾与斗争的过程,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所产生的矛盾进行不地断斗争、调和的产物。译者需结合国外受众的心理,对外宣语篇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及描述方式通过添加、删减、重组等方法,重构语言逻辑表达,使两种语言和文化所造成的分歧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保证其宣传的效果及目的。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J..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guistics[M].Prentice Hall,1988:50—51.
[2][美]福勒(Fowler,M.).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M].侯捷,熊节,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4]胡兴文.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
[5]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中国翻译,1990,(5).
(责任编辑:刘东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24-02
作者简介:张爱荣(1980—),女,甘肃兰州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方向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