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调节机制作用下德育工作探讨

2016-03-16李智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

李智锋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自调节机制作用下德育工作探讨

李智锋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摘要:自调节机制也称自我调节机制,最初这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的是生物系统通过内在调节实现和维持自身内部平衡、稳态的机制。自调节机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其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调节机制下可以从准确定位德育中师生的角色、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注重榜样的模范与示范作用、严进严出提升高校德育效果等方面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自调节机制;高校;德育

对于高校而言,其所要做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成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人”。也就是说,德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德育工作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一、自调节机制

自调节机制也称自我调节机制,最初这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的是生物系统通过内在调节实现和维持自身内部平衡、稳态的机制。学者们发现自调节机制并非生态系统所独有,其他的系统也存有这样的调节机制。正如俄罗斯学者安德里阿诺夫所言:“任何一个体系的稳定性都决定于这一体系中有无自调节机制。”而这一理论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也同样适用,结合相关学者对自调节机制的概念界定,我们认为,本文所指自调节机制,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体——高校大学生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进而保持自身持续处于最佳状态的关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调节机制,自调节机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首先,调节行为的自我性。相对于个体而言,调节行为的启动和运行并非在外力影响之下产生的,而是属于一种自我调节,是一种自我行为。其次,调节目的的自强性。在自调节体系中,个体进行自调节的目的十分明显,即通过调节强化自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自我优化。最后,调节结果的或然性。虽然对于自调节的个体而言,调节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由于这种调节行为完全依靠于自身,而个体的差异和调节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到调节的结果。因此,调节结果具有一定的或然性。

二、自调节机制与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与心理学理论,注重德育的方式和方法。而自调节机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从整体上而言,自调节机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自调节机制对德育工作的正面影响

相较于传统的机制,自调节机制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首先,自调节机制符合德育的规律和科学原理。科学理性主义认为,道德的养成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道德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力的推动,也就是说从道德养成的规律来看,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调节发挥着主体作用。当然,外力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外力需要通过个体的“内化”发挥作用。而自调节机制强调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完整的平衡系统,强调德育的过程要以“人”为本,要尊重道德形成的规律,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调节机制符合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德育发展的科学原理,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环境的道德。

其次,自调节机制有利于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中,内因是关键因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对于大学生道德养成而言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道德教育是一个外因,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需要通过大学生这一内因来实现。因此可以说道德养成虽也离不开社会的教育、他人的引导,但关键在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自觉努力,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济于事。因此,道德的养成需要学生个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自调节机制强调大学生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德育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于大学生这一主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自调节机制把握住了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无疑有利于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自调节机制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传统的高校德育理论中,学校是德育的主体和主导,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而带来的后果是重视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来提高德育的效果,而往往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德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由此而带来的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而自调节机制认为,对于高校学生的德育养成而言,学生的自我调节和适应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道德调节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认识高校德育工作中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也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2.自调节机制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自调节机制在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调节理论中,个体会随着外在的环境变化而主动地调节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而保持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也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也是德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具体的德育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以这一主体为中心,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以确保德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内外因素结合。虽然在自调节机制中,大学生个体发挥着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自调节体系中,调节行为的自我性和调节结果的或然性都启示我们高校德育工作也是大学生道德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注重外在环境的优化、外在榜样的树立和外在规范的引导,通过内外因素的结合为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和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自调节机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自调节机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其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前实际,我们认为在自调节机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校德育工作。

首先,准确定位德育中师生的角色。在自调节机制条件下,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意识到在自调节机制下,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完善主要靠大学生自己完成,并且这种完善直接受到其周围所在环境中各种道德因素的影响,并根据环境道德的变化及时调节、控制自我的道德行为。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和道德自主权,放手让大学生自己做主自己负责,不要轻易地以自己个人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模式来要求大学生;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对于大学生在德育养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较大错误和潜在危险也要及时介入,避免不良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形成。

其次,创建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在自调节机制中,环境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社会个体的自我调节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启动和发展的,最终结果的形成也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自调节机制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德育工作的对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对于高校而言,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该努力健全和完善道德环境,首先应该就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为其提供一个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其次应该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优秀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道德生态环境尤其是校园生态环境调控者和维护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尽力地改善环境质量,为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调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再次,注重榜样的模范与示范作用。榜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力量。重视榜样,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历来是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育手段。自调节机制虽然强调个体会随着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因此如果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道德的榜样则就会无形之中形成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正面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榜样在道德养成中的特殊效应,注重发挥榜样的模范与示范作用。具体而言,可以采取道德模范评选、优秀人物宣讲等活动,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道德竞争和道德评比中来,以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调节和道德榜样模范和示范作用的发挥。

最后,严进严出提升高校德育效果。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也并非仅受到大学环境的影响。从整体而言,学生在幼儿时期所接触的环境对其影响更为重要和深刻[2]。因此在自调节机制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由大学生自己根据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道德状况和自身的道德需求进行调节的,而学校教育只能成为一个辅助的手段,因此在自调节机制作用条件下,对大学生入学实行严格的道德准入制度,在其毕业时实行强制道德认证就成为一种必然之举。通过严格把好大学生的入口关和出口关,健全大学生行为规范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调节机制的作用。

自调节机制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思路,也为德育工作实效的更好取得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和具体举措,按照自我调节的具体要求,适时更新,及时跟进,德育工作必将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刘运喜.自调节机制:大学生道德养成问题新思考[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刘运喜.大学生德育应用自调节机制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3):93—98.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2-0102-02

作者简介:李智锋(1982—),男,广东湛江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7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