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传奇中的吴地婚俗文化
——以沈璟和梁辰鱼的戏曲为例
2016-03-16苏思涵王菊艳樊艳梅何英英
苏思涵,王菊艳,樊艳梅,何英英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明传奇中的吴地婚俗文化
——以沈璟和梁辰鱼的戏曲为例
苏思涵,王菊艳,樊艳梅,何英英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摘要]明代的传奇是指用南方音乐演唱的长篇戏曲,其中沈璟和梁辰鱼是苏州籍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吴地婚俗文化的有关内容:男女婚恋的形式与浓郁的江南水乡特点;注重仪礼程序而又简单务实的婚姻态度;珍视自我的价值取向与恋情表述的书卷气息。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注重地域文化与民俗保护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明传奇;吴地;婚俗文化;沈璟;梁辰鱼
明代的传奇创作非常兴盛,其中沈璟(1563-1610),字伯英,号宁庵,万历二年(1574)进士,做过礼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官职,晚年家居二十余年,致力于戏曲创作,注重格律本色,是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作家;梁辰鱼(1519-1591),字伯龙,号少白,任侠豪纵,不屑科举,喜好游历,专研昆腔,得魏良辅之传,清词丽句,为一时曲家所宗,为昆山派曲家。[1](P175;P119)从存世戏曲的数量看,沈璟的作品更多,共有七部:《义侠记》(36出)、《红蕖记》(40出)、《双鱼记》(30出)、《桃符记》(30出)、《坠钗记》(30出)、《博笑记》(28出)、《埋剑记》(36出)。梁辰鱼的传奇剧本是《浣纱记》(45出),另有杂剧《红线女》(4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传奇”在唐代指文言短篇小说,在明代指用南方音乐演唱的长篇戏曲。明代的戏曲家沈璟与梁辰鱼,分别是今苏州地区的吴江与昆山人,在他们的传奇作品中有着对吴文化内涵的揭示。昆曲,其中“昆”指的就是江苏的昆山,已被当做“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们界定的“吴地”大致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苏南地区,春秋时期此地即为吴国的国都。学者们一般将民俗分为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和岁时习俗三方面,而婚俗属于礼仪习俗。本文主要分析两位作家昆曲之作中的吴地婚俗文化。
一、男女婚恋形式与浓郁的江南水乡特点
(一)男女婚恋的形式
明代吴地的婚俗中,有两种常见的结亲方式和婚恋形式,即父母包办的婚姻和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这在沈璟与梁辰鱼的传奇中都有所体现。
1.父母包办婚姻。沈璟的《双鱼记》描写的是秀才刘皞与邢春娘曲折的爱情故事,刘秀才曾说:“我父母存日,因我姑父邢公所生表妹,与小生同年月日,为此两下约婚。”(第2出《过从》)[2](P238)《坠钗记》写崔嗣宗家昔日在扬州客居,与防御何公邻居,何家有女兴娘,“父母将她约为儿妇,曾将金凤钗为聘。”(第2出《叙钗》)
2.青年男女自主婚姻。《桃符记》写北宋中期仁宗朝的故事,裴青鸾主动追求意中人刘天仪,虽历尽波折但如愿以偿。梁辰鱼的传奇代表作《浣纱记》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被视为昆曲的奠基之作,影响很大,西施是有着“沉鱼落雁”之容的美人。范蠡初次见她,听闻尚未嫁人,就主动提议:“你既无婚,我亦未娶,即图同居丘壑,以结姻盟。但以身常许君,遭时多难,敢冀少停旬月,即当奉遣冰人,乞告严亲,万勿他适。”(第2出《游春》)[3](P452)戏曲语言十分典雅,与沈璟的通俗易懂不同。明代苏州籍的小说家冯梦龙曾在其拟话本“三言”里也写了吴地这两种婚恋方式,如《醒世恒言》中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与《施润泽滩阙遇友》,因此,戏曲和小说的有关描写可以互相印证。
(二)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古代吴地湖泊河流众多,今天的苏州无锡等地仍有太湖、阳澄湖等水域,临近长江。明传奇所写的婚姻与生意都离不开船和水,使吴地的婚俗具有了浓郁的水乡特色。男女见面的环境、谈话的内容,就连传情的媒介信物也与水有关。尽管有的故事并不发生在吴地,但也留有吴文化的痕迹。
沈璟传奇《红蕖记》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唐年间。韦楚云和曾丽玉的父母都是盐商,二人船上相识,甚是投契,唱的是采莲歌,曾小姐还说:“今日泊舟莲浦,采得红蕖一束,待我取出来与姐姐赏玩。”(第3出)她将红蕖(即荷花)投于水中,后来被青年才俊崔希周拾得,以此题诗,引出了两对姻缘。这里,红蕖既充当了爱情的媒介,又象征着此情的纯洁脱俗。韦小姐与郑德麟也是在湖边和舟船旁相遇,她的唱词是:“旧愁新病,弱质焉能竞。问柔情许谁堪领。(做开窗见生科,生看科。旦微笑,唱)昨日扁舟、还来乘兴,转教人无端闷增。”(第13出)聪明的韦小姐趁父母外出,假借垂钓观察他,而对方机智地在红梢上题诗,并将其挂在鱼钩上被她收走,二人暗生情愫。爱情故事的发生与进展都与水路舟船、水中植物有关。故事还写了洞庭龙王化妆成卖芡实的男子出来活动,唱的还是吴歌:“贪嘴官人忒欠怜,酒钱欠子又要去赊菱。弗知你屋里曾有娘子儿也弗,若像子你个样,痧痳便好不成。”(第4出)“芡实”“菱”是吴地的食物,“忒”“弗知”是吴地的方言口语,由此可见吴文化在剧中的印记。人们交通工具多用舟船,常走水路,以经商为主,吴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如此。《浣纱记》写西施来到吴王夫差的身边,其生活也与苏州的湖泊、流水、植物等有关,剧本写到了吴宫居处、姑苏台与太湖风光。写吴宫寂寞孤苦的生活有个曲牌是【古歌二】,她唱到:“采莲采莲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极浦,罗群玉腕轻摇撸。叶屿花谭一忘平,吴歌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不可攀。江南采莲今已暮,海上征夫尤未还。”(第30出《采莲》)曲辞有吴地生活的内容,委婉动人,词情伤感。三年之后,勾践成功灭吴,范蠡、西施重逢,他们选择泛舟而去,整个故事围绕着苏州的生活场景而展开。
二、注重仪礼程序而又简约务实的婚姻态度
与许多地域相同,明代吴地人看重婚礼仪俗,办喜事讲究程序,突出喜庆氛围。同时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而变,简约务实。即使进入了20世纪乃至新世纪,苏州地区的人们仍注重婚庆典礼,“迎娶前,男家请卜吉者择定完婚的吉日良辰,选定婚期,请媒人送给女方家征求意见,俗称‘送日子’、‘送日帖’,也叫‘请期。’女家要男家馈赠礼金、首饰、衣物、糕点等等,俗称‘后茶’或‘二茶。’”[4](P368)这与北方或西南的婚俗有所区别。
《红蕖记》反映的吴地婚俗有:要择黄道吉日成亲,男方家要摆酒席,并用轿子接来新娘,夫妻要饮合卺酒(俗称的交杯酒),还要有赞礼主持婚事。《双鱼记》中结尾写刘皞与邢春娘团聚完婚,也有结婚宴席的描写,请掌礼人主持,新人交拜。《坠钗记》中写崔生高中探花后回来迎娶庆娘,因为他父母已逝,岳父说“今乃黄道吉日,花烛宴席俱已齐备”,建议成亲,婚礼的具体过程如下:
(净)伏以:吉星临曜永和谐,双双请出离厅阶。同上花单来行礼,麒麟贵子早投胎。请新贵人抬身,稳步前行。(付倩儿扶小旦上)……(净)请二位新贵人免拜天地,就拜本堂。(生、小旦行礼介。净)兴,拜,兴,拜,平身。拱揖,转班行夫妇礼。拱揖,成双揖。免礼。(执杯,作定席。各坐介。净)掌礼人告退。(净下,众同)(第30出《圆结》)
从中看出虽然婚礼规模不大,但程序井然,不但女方的父母到场,掌礼人(今天的司仪)主持婚礼也是十分庄重。关于掌礼人的描写很细腻,他先念上场诗,表达喜庆与吉利,拜堂时开玩笑说“就拜本堂”,使婚礼既庄重又欢快。吴地婚俗虽然讲究程序,但也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刻板的礼数。《红蕖记》中写郑德麟与韦楚云的婚礼就十分简单,二人到家之后就立即成亲,并不铺张。男女定情的信物有的也并非金银玉珏,如范蠡与西施只以一缕浣纱就结下了百年之约。
这种简约务实的婚恋态度也体现在结亲对象的选择上。才子们的意中人有的不是传统戏曲里的大家闺秀、官宦小姐,而是商人之女或普通人家的女儿。
沈璟的剧本充溢着市井商业气息而非传统的才子气,婚姻中也没有明显的“门当户对”观念。《红蕖记》里郑德璘与崔西周迎娶的都是商人之女,不是元杂剧里王瑞兰、崔莺莺那样的官家女儿。沈璟笔下有的女子外表美丽但才学不高,例如,曾丽玉拾到了红蕖没有在上面题诗,只写了“七月七日采”五个字就投到江中。咏诗写诗的是两个才子,崔希周的咏红蕖诗恰巧被临船的曾小姐听到,她记录在了红绡上。后来,郑德麟见到了韦小姐,以情诗相赠,小姐却想:“奴家思想起来,他既投我以琼瑶,岂无望报之意。我又不工于刀札,怎申酬和之情?”(第13出)灵机一动,马上找出曾小姐所录之诗系在钓丝上,用钓竿传给了郑德麟,而这情诗是崔希周作的,并非韦小姐亲笔,这不同于以往的婚恋剧。明传奇中,一般女方的家长比较明理通达,并无“三从四德”的严格约束,也无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吴地人尊重与宠爱女儿,并不要求男方一定是官宦之子或必须金榜题名,这与《西厢记》中郑老夫人看重相国门第与封建礼法不同,与《牡丹亭》中杜宝用礼法苛责女儿也有别。《红蕖记》有句:“自古道: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第23出)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苏州地区的婚俗仍有尊重女方家庭的一面。当男方提出结婚日期、商议婚嫁事宜之时,必须征得女方同意。“吴文化区域的人们很注重女儿的‘身价’,总要等男方三请四邀,一再催促,女方才勉强允诺,否则恐人笑话。”[5](P180)现在则更为开放,婚前同居或携子成亲较为普遍,显然北方地区更重礼法约束与家族声誉。
三、珍视自我的价值取向与恋情表述的书卷气息
植根于黄河流域的北方中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与群体意识,功名意识与光宗耀祖思想也更强,而江南水乡的人们相对看重个体生命意识与自我价值。“尚武崇文,外柔内刚,经世致用”,[6](P178)吴地自古商业发达,人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改善与享受生活,如苏州园林的布局一般,看重生活的舒适精致。今天的苏州人仍然喜爱品茶、观赏园林、欣赏书画和注重收藏,这也是看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两位曲家的传奇作品中,体现了吴地妇女为了追求幸福不同于北方女子的性格,她们既不矜持被动,也不犹疑彷徨,而是靠智慧主动争取。以《红蕖记》为例,当韦楚云发现了临舟的郑秀才,心生好感,佯装垂钓实则追求。曾丽玉的父亲病逝后家境困窘,势利的母亲逼她卖身求财,她明确表示:“奴身当有夫,岂可轻被污?纵然六礼先行,还要三年持孝服。”(第15出)“我吴门且举梁鸿案,湖上终悬范蠡船。”(第22出)曾小姐很有主见,打消了崔生担心婚事被阻的顾虑:“莫道女娘们多柔懦,我自牢把船儿舵。”(第25出)《埋剑记》写郭仲翔离乡参军后,婆婆担心儿子的前途功名,儿媳房氏安慰她:“奴家闻得有志者事竟成,生才必有用。他上马击贼,入幕筹边,胜算无遗,奇功可必。婆婆不须忧虑。”(第13出《妇功》)其自信乐观的性情跃然纸上。《坠钗记》写兴娘因相思过度而亡,游魂仍牵挂情人,不肯离去,先故意掉钗,再假借讨钗约见崔生,以聪慧赢得了爱情。
吴地的女性心灵手巧,才思敏捷,婚俗中也不乏书卷气的一面,如董小宛与冒辟疆、柳如是与钱谦益,就常常诗词常和,沈璟和梁辰鱼的戏曲中也有诗情画意。《红蕖记》突出了男子的诗才,崔秀才为红蕖题诗:“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如围。深夜江水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满衣。”(第6出)由此引出了他与曾丽玉的姻缘。郑德麟赠与韦小姐的诗:“纤手垂钓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能解佩遗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第13出)表达了倾慕之意。《桃符记》写男女双方的委婉诉情,诗词唱和。刘皞所写的《后庭花》是:“云鬟堆绿鸦,罗裙簇绛纱。巧锁眉颦柳,轻匀脸趁霞。小妆髽,凌波罗袜,洞天何处家?”裴青鸾回应的是:“无心度岁华,梦魂常到家。不见天边雁,相亲井底蛙。碧桃花,鬓边斜插,伴人憔悴杀。”(第18出《天仪遇鸾》)吴地婚俗的这种风雅之气,十分符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如同吴侬软语一样悦耳动听。
总之,吴地婚俗文化既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也有与北方中原文化相似的一面。有人这样概括吴文化的内涵:理性克制、重礼务实的处事原则;关注个体、珍视自我的人生态度;求知专研、灵动聪慧的智者思维;淡雅清丽、简约古朴的审美情趣。[7]戏曲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文学样式,我们研究明传奇中的婚俗文化,目的是引起人们对我国区域文化的重视,对趋于淡漠的民俗保护观念的强调。这会促使我们思考在现代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以及各地民俗的问题,尤其是当代青年,应当身体力行,阅读经典文献,喜爱戏曲艺术,为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徐朔方.沈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吴书荫.梁辰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吴恩培.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许仲明.吴文化概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徐国保.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嘉琦,王菊艳.从“三言”中苏州民俗描写看吴文化的精神特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魏乐娇
Marriage Customs at Wu District as Shown in Legends of Ming Dynasty——Illustrated with Operas of SHEN Jing and LIANG Chenyu
SU Si-han,WANG Ju-yan,FAN Yan-mei,HE Ying-y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The legends of the Ming Dynasty are full-length operas with lyrics sung to mu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uth. SHEN Jing and LIANG Chenyu,who were born in Suzhou,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egend writers. Their works show what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District of Wu were lik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stoms are explained in detail:the form of love affairs and marriage and the rich south characters;the attitude of valuing ritual procedures and simple practice;the self treasur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racter of love expressing.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draw atten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Key words:the legends of Ming Dynasty;Wu districts;marriage culture;SHEN Jing;LIANG Chenyu
[收稿日期]2016-01-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33027Y。
[作者简介]苏思涵(1993-),女,江苏昆山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4—0078—04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4.018
王菊艳(1963-),女,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戏曲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