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建设论略
2016-03-16刘士林
刘士林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建设论略
刘士林
以现代工业为生产力代表的城市化进程,使古典主流价值文化丧失了其在当代实践中的整合功能和主导地位。而我国红色价值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的文化形态,并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气质,这与以享乐主义和物欲横流为主要特征并借助经济全球化而广泛传播的西方都市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是激烈冲突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确立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主流价值文化,直接关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化;主流价值文化;城市文化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首次将文化和“改革”、“科技”并列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三大要素,提出“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知,文化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正如社会学家把城市比喻为“一口煮开的大锅”,文学家把城市比喻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样,城市是人类最复杂的空间组织结构,文化是人类最复杂的精神活动形态,这两种复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制自然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确立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相适应相匹配的主流价值文化,直接关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方家批评指正。
一 “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中层设计
为了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挑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明确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已十分明确,但如何使政治性强、抽象度高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生活世界和文化心理结构,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作用,却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理论研究中的“马工程”、文艺创作中的“主旋律”以及旨在强化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等,尽管这些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掌握着先进的信息传播机器并拥有强大的文化话语权,西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在我国思想和文化领域仍然很有市场,这也是造成当前一些人信仰危机、理想缺失、贪图享乐、趣味低俗等问题的主要根源。这暴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何快速和高质量地解决已迫在眉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科学理论,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它在走向实践、落地生根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坎坷和曲折,是因为在战略框架设计中缺少必要的中介环节。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和“道”,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多”和“万物”,前者的高度简约和概括与后者的异质与多样的不对等,是西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有机可乘、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思考与认识,应提出“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这一中层设计。主流价值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人生活世界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主流价值文化深度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载体与感性表达;另一方面,主流价值文化在形态上又具有导向引领的功能与特征,可以为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养成良好的社会与文化心理生态。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二 主流价值文化研究的学科分布与研究现状
主流价值文化研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上强烈的交流需要及越来越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现实困境而提出的新课题,具有鲜明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属性。因此,以往并没有主题鲜明和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分布在哲学、文化学、文学、历史、社会学、国际关系等领域,从“最接近”或“潜形态”的角度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文化研究的核心。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论新阶段》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四代领导人分别做出了明确的理论表述和重大的理论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指引我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取得胜利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既一脉相承而又包含各自的独创性,其共同之处都是立足中国社会现实,以回答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二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精神与学术的集中反映与表现形态,是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历史形态和重要资源。尽管自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抨击、批判和否定,但以海外新儒家和大陆当下的国学热为代表,特别是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正在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是并存的两大观念。以当下“国学热”为例,一方面是媒介、大众和利益集团联动,将国学娱乐化、消费化的市场主义,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群体从精英文化立场出发,将国学传统定格化、僵硬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这两种观念影响了传统文化在主流价值文化建设中发挥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三是近现代革命文化传统研究。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是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统资源。但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相关研究明显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中共党史、党建、军史、国际共运史等为中心,也包括“延安精神”、“新四军”等学会的建设性研究;二是以海外一些学者为主体,包括部分受其影响的国内学者的解构性研究。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在有效应对解构性研究挑战的基础上,探索和阐释革命文化传统的当代性价值,为我国构建与时俱进的主流价值文化提供理论与资源支撑,是当下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难题。
四是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研究。消费文化是西方主流价值文化之一,具有明显的反理性、反伦理和反美学特征,借助经济和信息传播技术优势,消费文化在全球迅速扩展开来,既是我国传统主流价值文化的解构者,也是我们构建当代主流价值文化的挑战者。在这个意义上,国内外学者对西方消费文化的批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其将消费文化视为文化个体的物质堕落而加以批判,认为主流价值文化建设应以对消费文化的彻底否定为前提,则显得过于机械和简单。对此,应根据城市化背景下文化消费的规律与趋势予以修正。
以上四种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成果,凸显了我国探索主流价值文化的努力和路径,为我们研究建构主流价值文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其中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彼此间缺乏充分沟通与融合的桥梁,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呈割裂趋势。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框架下,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整体联动效应,是目前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
三 将主流价值文化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主流价值文化主要包括两大传统:一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的以儒家为主干、兼收道释诸家的古典主流价值文化;二是在现代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在对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形成的红色价值文化。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交通和通讯现代化、社会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及文化消费大众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这两种传统不断受到挑战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
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是一切矛盾的核心与问题的关键。首先,以现代工业为生产力代表的城市化进程,不仅直接动摇了中国农业文明延续千年的“经济基础”,也深度解构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使古典主流价值文化丧失了其在当代实践中的整合功能和主导地位。其次,我国红色价值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的文化形态,并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和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气质,这与以享乐主义和物欲横流为主要特征、并借助经济全球化而广泛传播的西方都市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是激烈冲突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看,西方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影响更加严重,是古代伦理文化和现代红色文化“祛魅”和“非主流化”的主要原因。
但阐明问题的根源并不是要否定中国的城市化。因为只有以城市为中心,才能找到建构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战略要地和主攻方向。首先,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与传统乡土社会或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时代相比,主流价值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呈现出很多新的规律与特点,以城市为中心有助于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次,当代都市不仅是经济、金融、交通、信息、服务业的中心,也是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中心,并在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审美趣味与生活时尚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文化领导权”。以都市文化为中心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与关键问题。再次,在快速城市化和西方都市文化日益泛滥的当下,中国城市及其文化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通过构建新的主流价值文化加以协调和整合,以城市化进程和都市文化建设为中心,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框架和路径。
当代城市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众多。截至2008年底,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不足18%上升至2014年的56%。数量庞大、高度密集的城市人口,必然要成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战略要地。当代城市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文化多元和价值破碎。随着当今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多元和价值破碎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并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城市社会作为我国建构主流价值文化的主攻方向,符合我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需要与长远利益。此外,雄厚的物质实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文化基础设施、高度集聚的文化人才和强烈的文化消费需要,使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流价值文化建设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可行性。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将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与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以城市化为背景,认真梳理和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源与经验,为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提供观念、方法和素材,另一方面,以城市主流价值文化建设为中心,探讨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战略框架和路径,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挑战的同时,为中小城市和广大农业地区提供良好的示范。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国际化试验区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市科学、文化战略、智慧城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