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个基本思路*
2016-03-16韩振峰
韩振峰
习近平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个基本思路*
韩振峰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是一个重要内容。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这里主要概括归纳为十个方面,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重要目的、深厚基础、内在灵魂、发展道路、价值导向、目标愿景、重要根基、形象要素、方式路径。
国家文化软实力;基本思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是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思想,对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文化强国之“强”主要体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之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都显著增强。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离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任何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继续深化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习近平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们择其要点将其基本思路概括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就是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是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更多的是对国家硬实力的基本要求;“民族振兴”特别是“人民幸福”在今天则更多地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程度。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只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一方面继续加大物质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更大作用。
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灵魂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把握其“灵魂”,明确其“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重点”。具体来说,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五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道路
能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取决于能否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引领我国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上述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三个层面的要求,分别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它集中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愿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除了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导向以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目标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八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
常言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使文化软实力的大厦坚固持久。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除此之外,为了使中华文化根基更扎实,我们还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要努力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九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象要素
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这四个方面的“国家形象”是我们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所必须着力强化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体现着我们的国家形象在全体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应有地位,而且也体现着它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应有地位。
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路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完成这一基础工程,必须从全方位、多途径、多维度入手来着力培育和弘扬。从宏观角度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角度来讲,他提出“要加大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02-26(1).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05-5(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5]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0(1)
[6]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别委托项目“中国道路的国内意义和国际价值”(14@ZH008)、全国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特别委托课题“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深层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韩振峰: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