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衡水学院发展的思考
2016-03-16王守忠
王 守 忠
(衡水学院党委,河北 衡水 053000)
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衡水学院发展的思考
王 守 忠
(衡水学院党委,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分类.衡水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做好顶层设计,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地方、服务社会,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衡水学院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之际,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于2015年10月份联合正式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转型指导意见”).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思路之一要引导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1].衡水学院升本11年来,在经过10年评建,1年整改,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学校果断提出了向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迈进的奋斗目标.事实上,关于应用技术大学,衡水学院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那么,今天为什么还要再谈应用技术大学?首先,因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分类,究竟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此类大学的鲜明特征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的着力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一一探讨.其次,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运而生的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中,或多或少走过一些弯路.如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曾提出过不切实际的目标定位,即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培养学术性高端人才,导致“人才目标上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的‘同质化’等现象”[2].更为重要也较为困惑的是,此类院校在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夹缝中左右摇摆,培养出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理论水平不及研究型大学,专业技能不如高职高专院校.究竟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结合转型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和学校实际,对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含义及特征做一探讨,并结合衡水学院应用型办学实践经验,提出实现下一步目标的几个着力点.
1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名”与“实”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外部关系的规律.“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它一方面‘受制约’,一方面‘为之服务’,二者之中‘受制约’是前提,‘为之服务’是方向”[3]34.由此看来,是否有“应用技术大学”之名是大学分类的问题,是否有“应用技术大学”之实是由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及实际状况决定的.前者是高等教育的研究范畴,后者是高等教育的机构——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课题.建国6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应用技术大学一直在有实而无名、有名而实不符的动荡中左右摇摆,影响到大学的定位,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
1.1有实而无名
建国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面临着旧中国高校庞杂混乱,私立学校比例过高,办学力量分散,专业设置重复,人文科学所占比例高达60 %以上,工科培养能力过低,专业设置远远不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诸多困境[4].为了改造国民党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工业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我国按照前苏联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为方针[5]36,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结果是大力发展了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减弱,私立高校、教会高校退出历史舞台.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184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3所,农业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经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语文院校8所,艺术院校15所,体育院校4所,少数民族院校3所,其他院校1所[4].由此可见,当时的院系调整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办应用型大学之名,却已有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之实.
1.2有名而无实
文革结束后,我国高校进入了恢复和增设工作.高校恢复和增设的高峰主要集中在1977-1979年和1983-1985年两个时段.普通高校数量从1977年的404所猛增到1 016所.仅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文通知,恢复和重建了169所普通高校,其中工科46所,农林院校13所,医药学院18所,师范院校77所,财经院校10所,体育3所,艺术2所[6].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7].这些人才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遗憾的是当时的本科高校基本都忙于两件事,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延续到21世纪初的学校更名热潮,即由“学院”升“大学”.据统计,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的本科院校改过名字[8].二是在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一流大学,由此引发了中国大学的竞相进行兼并联合热潮.在这两个热潮中,很多本科院校根本无暇顾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发现,当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反而多集中于中职、高职和电大等这些层次的学校[9-11].因此,这个时期应用技术大学在本科高校调整中可称为有名无实.
1.3实至名归
随着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提上日程,期间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4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408所,其中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分别为268所和140所,占同期1 191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4.3 %[12].高职、高专的升本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2001年以前,主要是师专升本;2002-2004年,主要是理工、科技、工程、财经学院升本;2005年以后,主要是民办高职升本[13].升格后的新建本科院校刚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也经历了一段弯路.对于初期升本的院校不切实际的定位,曾引起了教育高层和专家的关注.潘懋元先生曾指出,我国高校现在的情况,模式趋于单一.不论地方院校、高职高专,都标榜学科齐全,都以综合性研究型定位,以办成全国(或全省)一流、世界(或全国)知名为发展方向.不言而喻,都不可能持续发展[14].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14年第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指出,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不善于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能科学地确定学校定位,导致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鲜明.新建本科院校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15].之后,广大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付诸于办学实践的探索中,重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16].随之教育部等三部委先后两次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天津、河南、上海等22个省区积极响应,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工作[17].201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牵头,由35个高校理事单位,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致力于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地方高等学校转型提供经验和借鉴,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8].上述新建本科院校到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历程表明,应用技术大学无论在政策引导、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探索中,应用技术大学不再是新建本科院校徒有虚名的“影子”,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实至名归的自觉行动过程.也可以说,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如何界定应用技术大学是大学分类的问题,这本就是一个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但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自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很少关注大学的定位、分类等基本问题,其分类研究到现在也不成熟,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大学就没有应用技术大学之功能.在世界高等教育分类中,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较为权威.在这个分类体系中,高等教育属于第三级,这一级分三段.最高一段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着重于研究;最低一段是中学后教育,属于大学预科性质,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性教育;中间一段有三种高等教育类型,一是实用型、技术或技能型大学,相当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着重于动手操作.二是理论型大学,主要按学科来分类,为进入博士研究生教育而准备.三是按行业分设专业的大学,为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准备[19].按行业设专业的大学就相当于我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转型的应用型大学①.介绍国际大学的分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认识应用技术大学的含义和特征奠定基础.
2.1应用技术大学概念探讨
近两年来,学术界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探讨异常热烈.但是,应用技术大学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却大多在谈转型的意义、如何转型的问题,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却鲜有论及.我认为,对应用技术大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2.1.1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性质
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性质,管理层和学术界的观点相对一致,即应用技术大学介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新的学校分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表明,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了本科职业教育是重点,但还要兼顾普通高等教育.这一表述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如有人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史和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既不同于传统普通本科高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型大学[20].也有人认为应用技术大学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技术教育属性,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产物[21].
2.1.2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内涵的不同视角
1) 基于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判断
持此观点的学者多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来进行界定,如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相对[22].应该说,这种界定虽然抓住了应用型大学的部分重要特征,但也完全忽视了应用型大学的其他职能因素.
2) 基于理论应用人才培养的判断
有人在区分了理论与应用、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概念后,认为依托学科、注重专业、突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就称之为应用型大学.这种大学侧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个环节的人才②,即培养理论应用(将客观规律运用于相关领域,进行工程设计、规划、决策,或对行政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等)人才[23]32.此概念打破了以往应用型大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普遍看法,提升了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层次.
3) 基于专业教育的判断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面向工作生活的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24].
4) 基于应用学科的判断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理想模型.这是一种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办学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将理论转化为技术、提供成果转化和技术支持以及实用技术的课程,通过以工为主、多科协调,培养本科、硕士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多重使命,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多科性新型大学[25].
基于上述各家观点,如果进行一下整合,笔者则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主,产教结合为主要路径,直接面向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理论型(以专业硕、博士生为主)和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本、专科生为主)的多科性、多职能,且与研究型大学等值的新型大学.
2.2应用技术大学的普遍特征
尽管学界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有不同的争论和看法,但是,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应具备的特征却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大家公认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学校职能的多样性
面对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需求的纷繁多样等现实,应用技术大学应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积极承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于一身,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于一体,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于一体的多样化教育功能.
2.2.2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出的是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26].这一目标介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之间,主要是理论和技能较为全面,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能实践、能创新、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并能适应职业变化的应用型人才.
2.2.3服务面向的地方性
应用技术大学一般位于地级城市,实行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应立足地方、立足行业、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2.4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应用技术大学虽然以人才培养为主,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上不能与研究型大学相比,但是并不是不强调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应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27].
2.2.5专业课程的对接性
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专业和产业的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行业突出社会需求性、类型应用性、方向灵活性和论证严谨性,在课程教学上应根据生产过程、职业标准,突出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2.2.6师资队伍的双师性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应用技术大学须有一支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而不再仅仅强调教师的纯理论水平.
2.2.7管理体制的开放性
理顺学校的管理体制是激发办学活力的根本.应用技术大学应根据转型指导意见要求,可以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3 衡水学院创建应用技术大学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2004年5月17日,经过三年奋斗,衡水师专升格为衡水学院,正式拉开了衡水学院本科教育的帷幕.十余年来,衡水学院经过苦心探索和实践,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从转型角度看,过去十年,衡水学院的探索和实践大致走过了两个阶段.
3.1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变
升本后,衡水学院面对办什么样的本科和如何办好本科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思想大讨论工作,初步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由单一师范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转变.秉持“守正出新”校训,坚持“进步教育”理念,在衡水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放办学,将学院建成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专科学生为辅,适量培养硕士研究生,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多学科性向综合性发展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优秀本科院校.重点发展文、理、教育、管理等学科专业,适度发展工、农、医等门类学科,完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服务”的办学定位.应当说,这一办学定位在当时是合适的,即使到现在也表明衡水学院在升本建院之初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奋斗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为现在的应用转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学校的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5年实现6个翻番,即学生规模、专业数量、专任教师数量、高学历教师数量、馆藏图书册数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等6个方面均比升本之初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翻番,这就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同时,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均有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学校召开了第一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百人研讨大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有益的做法,如先后实行的本科教育提高班,混合编队、定点实习模式,专业作品制度,社会导师制等,成为衡水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亮点,较好地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华丽转身.
3.2由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变
面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衡水学院多次召开思想大讨论,研讨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工作.2010年,学校举办了河北省第二届应用型院校校长联席会.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学校组织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主要领导分组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充分的研讨,根据学校发展和研讨情况梳理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衡水学院升本发展纪实”会议交流材料得到了省厅领导和与会学校代表的一致好评.2011年学校在河北省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唯一代表作了题为“规范与创新并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发言,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互动、实践教学、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衡水学院的新探索、新经验,在全省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凝练学校的办学定位,2012年8月,学校邀请了原汕头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伟廉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博士,光明日报社高教版主编练玉春博士,中国教育报高教中心主任唐景莉博士等高教专家莅临我校,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论证.之后在2014年初,学校集全校之智,组建校内专家团队,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顶层设计进行集中、系统、广泛的论证和研讨,最终确立了“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应用为导向,以文、理为基础,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基层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学校建成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在伴随着学校定位不断清晰的同时,学校的教学工作实践也给予了较好的印证和支撑.学校的新校区拔地而起,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馆藏图书、专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发展、教学改革成果、国际交流合作、学校办学声誉等取得了突破性和长足性发展,达到并超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三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和作品73篇,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英语演讲比赛、桥牌赛、机器人比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竞赛奖5项,国家级奖励258项,省级奖励619项.
这一切表明,衡水学院在由普通本科教育向应用本科教育转变中实现了质的变化和飞跃,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立足地方办大学,服务衡水谋发展”办学思想的正确性.在国家实施引导地方高校转型战略和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之际,衡水学院正脚踏实地、满怀信心地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奋进.
4 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与行动
从升本到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合格本科院校,是衡水学院10多年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件大事.学院党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2005年12月24日中共衡水学院委员会召开的一届五次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用两个五年规划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所谓特色鲜明,我认为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将我校应用技术大学和各项目标扎实实现了,就是特色鲜明.当然,这一目标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充分根据的.从外部环境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互联网+”风起云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正在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也陆续出台了支持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政策,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氛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浓烈和迫切,尤其是对身处华北腹地的我校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部署实施,更是天赐良机.我们要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站在全国的高度看衡水学院,只有转型发展,才是我们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正确出路.从我校内部来看,评建整改、三校整合、定编定岗、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增强了活力和发展后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自查整改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推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为我们抓住历史机遇,迎头赶上,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因此,转型发展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衡水学院的实际分析,应用技术大学都是衡水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校转型之际,转变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就成为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迫切需要和自觉行动.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4.1系统清晰的顶层设计是转型的先导
与欧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前身不同,我国的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脱胎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转型的基础和条件与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差距较大,部分师生员工对转型的认识观念仍有障碍.转型是变革性的、全方位的,需要转型高校在发展理念、思路、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与调整.因此,需要学校领导集思广益、充分调研,做好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关于这一点,衡水学院已经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守正出新”的学校校训,“进步教育”理念和“自主自强”的学校精神等,都将成为引领和指导全体领导和师生员工向应用技术大学奋进的精神动力.
4.2学科结构调整是提高转型质量内涵的前提保障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学科结构是学校办学思路、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础和指挥棒,更是体现学校地位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具有了与应用技术大学相匹配的学科结构才能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顺利完成。定位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学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兼顾地方需求和学校现状,既立足当下又前瞻未来。衡水学院应重点发展与健康产业、环境工程、机器人、互联网、服装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相关的学科,使健康产业类相关主干学科进入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环境工程类主干学科达到省内先进行列;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类主干学科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部分领先;加快发展与服装制造和现代农业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具备较强的实力。
4.3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转型的关键
高水平、应用型,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非常关键.转型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而“双师双能型”恰好是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本科院校的“软肋”或“瓶颈”.如何建设好适应用技术大学需要的教师队伍,转型指导意见非常明确.一是调整教师结构,积极推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引导教师自觉增强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改变教师引进制度,改变主要从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单一方式,积极引进和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4.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转型的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2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衡水学院长期形成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只要能坚持这一模式,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的毕业生将不断会上层次上质量,赢得社会的好评.
4.5产学研用充分结合是转型的路径
产学研用结合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合作系统工程.从高校来讲,产学研用结合是指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行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基本功能的综合体现,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延伸,突出了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应用④.具体到衡水学院,在转型中要立足地方,成为研究衡水地方的权威机构,成为地方产业链研发的公共平台.
4.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转型的主线
社会服务是时代发展赋予大学的第三种职能,形成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的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迫使人们对大学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大学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还要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一批崇尚实用主义思想和大学“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应用性高等学校应运而生[29].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旨在帮助地方州政府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的“威斯康星计划”,成为大学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典范.作为衡水学院,应充分发挥好这一职能,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将其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主线,发展成为衡水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衡水的发展离不开衡水学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就衡水市而言,世界上只有一所大学是立足衡水办大学,服务衡水谋发展的大学,这就是衡水学院,或称衡水应用技术大学.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帮助衡水解决某个或某些重大问题,但不能支撑地方的长期发展,因为,它们的定位不是衡水,这就是规律.所以要树立地方大学的价值自信.
注释:
①关于应用型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两个概念,目前学界的看法不太统一.有的认为两者是内涵相同,有的认为应用技术大学是应用型大学的下位概念.笔者则认为,应用型大学虽然从词面上是一个包含应用技术大学的属概念,也可以包括诸如应用理论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等.但是这样的定位正如上文所述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当时提出应用型大学概念的本意其实也是侧重指的应用技术大学,只是应用技术大学在前些年人们探索应用型大学时鲜有人提出.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两者虽然名不同,但实际探索和实践的却是同一个指向.本文两种名称之所以混用,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缘故.当然,在今后如果又有了与应用技术大学不同的其他应用型大学,则要另当别论了.
②孔繁敏教授认为,从理论到实践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承担,第三个环节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她还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含义进行具体表述,即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大学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相区别,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基础研究及创新拔尖人才,职业型院校侧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③此部分来源于学校党委书记李奎良同志在校党委一届五次全会上的报告.
④此部分可参见衡水学院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 林伟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0-42.
[3]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 王长久.50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J].辽宁高等教育,1995(02):22-26.
[5] 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 柴永柏.建国60年中国大学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82,135.
[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 2482.html.2015-10-05.
[8] 魏巍.中国哪所大学名字改得最唬人?[EB/OL].[2015-06-17]. http://news.ifeng.com/a/20150617/43994818_0.shtml.
[9] 陈凯.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J].教育与现代化,1991(19):76-78.
[10] 王珂珍.“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1(s2):21-24.
[11] 冯健璋,李才,李程斯.三循环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67-70.
[12]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015-06-18(01).
[13] 刘云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分析[J].中国教育财政,2015(7):1-10.
[14] 潘懋元.分类与定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4-04-15(01).
[15] 唐景莉,陈强,郭炳德.吴启迪: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5-11-11(01).
[16]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4(02):5-6,25.
[17] 张维.22省启动本科高校转型[N].法制日报,2014-12-8(06).
[18]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简介[EB/OL]. [2015-12-02]. http://www.auas.org.cn/lmgk/lmjj.htm.
[19] 潘懋元.分类、定位、特点、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103-108.
[20] 刘彦军.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高校和高职的比较研究[J].天中学刊,2015(05):124-127.
[21] 夏江峰.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123-125.
[22] 佚名.全面解析:应用技术型大学[EB/OL].[2015-12-26].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26/n411907446.shtml
[23] 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 张洪芬.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思考[J].邮政研究,2014(3):29-31.
[25] 孙泽文.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动因与运行机制探寻[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20-24.
[26] 何金平,邹平,杨丽宏,等.试点探索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49.
[27]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8] 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29] 徐辉,李薇.大学功能的世纪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3(3):5-8.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ngshui University
WANG Shouzhong
(The Party Committee of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
Abstract: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is a new educational type with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n higher education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hool-running practice of Hengshui University shows that the focal points for building a good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concept, integrating thoughts, making a good school design, training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mplemen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rrying out applied research to serve local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industry-oriented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作者简介:王守忠(1964-),男,甘肃会宁人,衡水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