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清小朝廷大火与溥仪驱逐太监
2016-03-16范鹏飞
范鹏飞
(长春市溥仪研究会,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史论苑】
逊清小朝廷大火与溥仪驱逐太监
范鹏飞
(长春市溥仪研究会,吉林 长春 130000)
1923年6月27日晚,紫禁城突发大火。溥仪怀疑纵火者是太监,随后溥仪便下令驱逐太监出宫。那么,这场大火与太监有无关系?溥仪驱逐太监还有哪些背后人所罕知的原因呢?本文就主要从紫禁城大火与太监、紫禁城大火是否为太监所放、溥仪驱逐太监出宫的原因三方面展开论述。
大火;溥仪;太监
一、紫禁城大火与太监
1923年6月27日晚9点多,紫禁城建福宫突然发生火灾。民国的军警来到紫禁城中救火,但因宫中缺水而无法将火扑灭。次日凌晨二时许,意大利公使馆闻知宫中起火,便派出了三十多名兵士去扑救。他们拆除房屋,隔断火路,到早晨七点多才把这场大火扑灭,共有三、四百间房屋被烧毁。
内务府向溥仪汇报起火的原因是由于电线短路,但溥仪怀疑是太监纵火,便拘押了几名太监询问。最终因没有证据证明是太监纵火,便只好作罢。不过,溥仪坚信这场大火就是太监所放,甚至怀疑太监会谋害自己,从此不再相信太监,所以溥仪将宫中的大部分太监驱逐出宫,这才解除了他对太监的猜疑。
那么这场大火真的是太监所为吗?有学者举出论据,认为在建福宫起火之前,溥仪下令要清查宫中的珍宝,太监是为了销毁罪证才放了一把火。
建福宫原本是溥仪的先祖乾隆皇帝收藏珍宝、玩物的地方,后来,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皇帝把父亲收藏珍宝、玩物的建福宫贴上封条。从此,任何人都无法再接触建福宫的珍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年间都无人打开建福宫。溥仪退位后,无意中发现了建福宫贴着嘉庆年间的封条,受好奇心的驱使才打开了这座建福宫,发现了里面的众多珍宝。建福宫被溥仪打开后,太监们纷纷对建福宫的珍宝下手,甚至有的太监在宫外开了古玩店。
之后,溥仪确实下令要对宫中的珍宝逐一清点,也就在清点工作进行时,建福宫着了大火。
二、紫禁城大火是否为太监所放
这场大火真的是太监所为吗?笔者认为,不是。我们应仔细分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大火过后的一件事情:
我能想出来的办法,不过是找身边小太监来打听,再有就是自己去偷听太监们的谈话。后来我在东西夹道太监住房的窗外,发现了他们对我的背后议论,说我脾气越来越坏。我听到了这类议论就更犯猜疑。在无逸斋发现火警这天晚上,我再到太监窗下去偷听,不料竟听到他们这样的话:
“这把火没准就是皇上自己放的!”
“真可怕极了!”我回到养心殿东暖阁,心里扑扑地跳,“他们犯罪,还想给我栽赃,真太可怕了!”
仔细来分析一下溥仪的这段回忆。
首先可以肯定,溥仪没有证据证明这场大火是太监所为,如果有直接的证据,溥仪就不用去偷听太监谈话了。再者,太监根本不知道溥仪在偷听他们谈话。如果知道,太监就不会说出溥仪的“脾气越来越坏”“这把火没准就是皇上自己放的”这样的话了。既然太监不知道溥仪在偷听,也就没有必要说假话嫁祸溥仪。所以,笔者认为,紫禁城中的这场大火应与太监无关,仅仅是溥仪个人敏感多疑而已。
虽然太监盗取建福宫里的珍宝是事实,但溥仪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太监偷盗。所以,太监也没有必要在建福宫放火,进行所谓的销毁证据。
三、溥仪驱逐太监出宫的原因
紫禁城建福宫大火过后,紧接着又发生了太监行凶事件,一个太监用刀划破了另一个太监的脸。溥仪坚定地认为紫禁城的大火为太监所为,再加上事后的太监行凶事件,又开始对太监疑神疑鬼,总认为太监对会谋害自己,夜不安枕,所以就叫来他的“皇后”婉容为其守夜,为其观察“风吹草动”,又给婉容准备了一根棍子应事。溥仪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下令将太监驱逐出宫。这个原因仅仅是根据《我的前半生》看到的一个表面原因,而实际上,还有背后两点人所罕知的原因。
(一)驱逐太监是由于逊清皇室经济问题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国民国拨用”。也就是说,逊帝溥仪、宫中太妃、逊清遗老、太监、宫女等所有人一年的生活费加在一起是四百万元,。但民国政府几乎是没有兑现过。根据档案记载,各年逊清皇室经费实领情况如下:
民国元年:应领不欠。
民国二年:领二百八十八万一千八百六十七两四钱六分二厘。
民国三年:领二百四十八万九千六百八十四两八钱。
民国四年:领二百六十六万四千两。
民国五年:领一百五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九两六钱四分四厘。
民国六年:领二百万三千九百九十七两六钱六分。
民国七年:领一百八十七万二千两。
民国八年:领一百六十五万六千两。
根据上述档案记载看,民国政府拖欠逊清小朝廷的经费越来越多。小朝廷的财政也在慢慢陷入枯竭状态。溥仪为了弥补这些经费,甚至租房卖地。
1914年,逊清小朝廷为了节省开支,就剪裁了内务府官员。此次共裁减内务府官员272人。1922年7月,溥仪又下令把内务府的官员再裁减一半,此次共裁减官员308人。溥仪不但裁减内务府官员,而且还裁减宫女。《逊清皇室轶事》一书中记载:“由于经费日益困难,又不断受到舆论的压力,清室于1923年9月决定释放大批宫女。”那么,溥仪在1923年7月下令驱逐太监也一定与逊清小朝廷的经济问题密不可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到1922年,还有1 137名太监。《逊清皇室轶事》中载:“据民国二年(1913)七月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造报的表册记载,三旗共有太监一千五百一十七名。”这些数字未必是精准的,但从相关材料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从1913年到1922年期间,也就是溥仪正式下令驱逐太监之前,太监已在慢慢减少,而缩减的原因就是逊清皇室经费不足。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溥仪因为皇室经费不足,所以已多次剪裁宫内的各种人员。1923年7月,溥仪以太监纵火为借口,将太监驱逐出宫,而根本原因是逊清皇室经费不足,为了节省开支,溥仪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二)溥仪驱逐太监与“洋师傅”庄士敦的影响密不可分
庄士敦(1874-1938),英国苏格兰人。早年在牛津大学攻读东方古典文学与历史。1898年来到中国,游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是个地道的“中国通”。出版的相关书籍有《佛教徒的中国》《大地众生成佛》《儒教与近代中国》等。1919年2月22日,与中华民国内务部、逊清皇室签订合同为“清皇帝教习”,聘任期为三年。从此,在溥仪的身边多了一位“洋师傅”。
自从庄士敦入宫做了溥仪的老师后,师生的情谊越来越浓厚。可以说,溥仪事事听从庄士敦师傅。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剪掉辫子、穿上西装、皮鞋、系上领带、带上眼镜、安装电话。这些举动,每一样都遭到逊清遗老、太妃们的坚决反对,但溥仪还是做了。可以说,是庄士敦让溥仪成为了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当逊清皇室与庄士敦的合同即将期满时,溥仪又让庄士敦续签。可见,庄士敦对溥仪的成长与生活有重要影响。
庄士敦刚进宫时,太监们直接找到庄士敦要“赏钱”。庄士敦对这种风气非常反感,对太监们说:“给钱可以,但是你们要给我拿收据。”庄士敦刚进宫,就对太监这一群体产生反感。庄士敦对溥仪说:“太监制度是落后和不人道的,在当今的世界各国,大概也就只有中国的紫禁城里还保留着太监,这种制度在西方文明国家已被视作野蛮和荒谬的行为。”可见,庄士敦对太监群体的厌恶。
既然溥仪对庄士敦的话是言听计从,那么庄士敦对太监制度的厌恶,溥仪也深受影响,自然而然也厌恶太监。溥仪在生活上,处处都要模仿西方人,而太监制度,在西方各国都不存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功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以后不得再招阉人”,虽然将太监制度废除了,但逊清小朝廷内务府还是暗地里接收被阉割的太监。可见,太监制度并没有彻底根除。溥仪本身就是一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迁,与时俱进,喜欢西方文化的青年。所以,溥仪要将太监制度彻底根除。
逊清皇室经费问题及深受西方文明思想的影响,是溥仪驱逐太监的根本原因,而紫禁城大火及太监行凶事件,只不过是驱逐太监的一个导火索。溥仪驱逐太监出宫,在社会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扬之声。
【责任编辑:王 崇】
K258
A
1673-7725(2016)01-0219-03
2015-10-15
范鹏飞(1989-),男,辽宁沈阳人,主要从事溥仪生平研究。